何事男儿不读书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但是变法的结果差强人意,在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全部废除,宣告变法的彻底失败。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第一,王安石变法没有触及核心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富国强兵,当时北宋的问题在哪呢?两大问题:其一,财政亏空,主要是由“冗兵”、“冗官”、“冗禄”造成的;其二,军事上积弱,连西夏这样的小国都打不赢。
在王安石之前,就有一个人尝试改革,这个人就是范仲淹。范仲淹提出十点改革意见,其中前四点分别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这四项改革,都是针对吏治。范仲淹一眼看出北宋最大的问题,是出在政府官僚主义上,这是根本。
然而,王安石变法,却刻意回避吏治改革。王安石变法无论在广度或具体措施上,都超过范仲淹的改革,惟独在最重要的吏治改革上,几乎没有重大措施。不触动大官僚阶层的利益,这就使得王安石变法失去了深度。
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改革与军事改革两个方面,其中经济改革是根本。在经济领域,变法的重心放在理财技术上,以金融为手段,加大国家宏观调的力度,金融成为重要的手段,介入对实体经济的干涉。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没有吏治的改革,没有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变法是变不下去的。
第二,执行不力,是新法的最大弊病
由于吏治改革上的缺失,导致一个极严重的后果: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往往变样了。
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青苗法,原本是为了救济百姓于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贷给农民的贷款是二分年息,这个利息虽然不算很低,但比起高利贷还是要优惠很多。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贷款利息远远超过所规定的二分。有的地方执行三分的利息,更有些地方官吏在规定的利息外,还有种种勒索,导致实际利息达到80%甚至100%。这与变法的初衷已全然是南辕北辙了。问题出在哪?吏治败坏啊。
再比如免役法。变法的初衷,百姓交了免役钱后,可免除义务劳役。一旦执行到地方,又变了样。老百姓交了免役钱后,地方政府又巧立名目,强迫百姓服役,活照干,钱还得交,两头受罪。神宗皇帝都说:“已令出钱免役,又却令保丁催税,失信于民。”问题出在哪?还是吏治!
由此可见,没有吏治改革,好的法令,执行到下面也成为坏的法,导致民怨沸腾。
第三,王安石变法,基本上不触犯权贵阶层的利益
应该说,王安石是比较小心的人,他不想去触动权贵阶层的利益,不想遭到商鞅的下场。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的变法,都是由上而下的变法,即从权贵阶层开刀。为什么要自上而下呢?中国的官场,关系网严密,权贵不摆平,保护伞不倒,你就没法摆平中下层官吏。
我前面说过,北宋积贫,财政亏空,主要是三冗:冗兵、冗官、冗禄。冗兵基本上是最底层的,因此比较好改革,一下子裁了几十万士兵。然而,在冗官与冗禄上,那都涉及到权贵的。冗官,就是多余的官,冗禄,就是多余的禄,当闲官领禄,这些权贵们的特权,王安石基本上没有动。所以吏治不改革,你怎么解决冗官冗禄的问师呢?没办法。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顺王安石变法的问题。
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新增的收入来源,不是来源于权贵,而是由底层百姓来负担。因此,才有了政府发放的贷款,成了高利贷;免役钱失了,却仍然服劳役;没地位的冗兵被革除,权贵的冗官冗禄没影响。
如此看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君山话史
11世纪初在宋朝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虽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哟,千百年来令人深思。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宋神宗的意志不够坚定。
在封建社会,中央集权。要想进行改革不能没有核心力量的支持。我们看曾经的商鞅变法,是何其坚决。坚持十八年,分为两个阶段,始矢志不渝。最终取得了成功。可是,你看宋神宗,本来是雄心勃勃。可是,在遭到一些保守派的反对时,他犹疑不决,不思改进措施,而是一棒子打死,直接把王安石拉下马。让王安石几起几落。这做为改革的最高层,是不可以的,会让下层无所适从。
宋神宗的错误之处还在于他人为制造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政见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朝廷里,宋神宗一方面重要王安石,而另一方面他也重用保守派,来牵制王安石。这人称异论相搅。他们在朝廷里争论,势不两立。在这种氛围中,改革派的影响度大为缩小,而措施的执行度也大打折扣。最终形成了两派,一直到北宋灭亡。改革的彻底从何而来呢?
第二,改革主体不团结,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在变法过程中,吕惠卿本来是变法最为坚定的支持者,曾经在王安石去职后与韩绛共同推进变法。可是,他没有紧密团结在王安石周围,而是在王安石在第一次下马后,也想自己做宰相,从而与王安石有了裂痕。本来改革派就力量弱小,这更不利于改革的继续推行。
第三,改革没有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在变法过程中,保守力量仍然比较强大,经常打压改革派。这就不利于改革的推进。再一方面,改革过程中,与民争利。不仅大地主反对,而且还触犯了商人和农民的利益。而对农民的利益的损害,则构成了人们对他非议的最主要方面。这样,使改革举步维艰。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强大的保守力量,他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阻碍,但是,他太自信了,人称拗相公,他一味的排斥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保守力量,结果,他几乎成了众矢之的,敌众我寡。就连苏轼也被他逐出了朝廷,苏洵写了《辨奸论》,斥责王安石为“足以欺英明之主,为国家之大害。”
王安石有个好朋友,简直是莫逆之交,韩维和吕公著。当神宗是太子之时,是韩维使神宗对王安石倾心的。而等这些莫逆朋友对新政提出异议时,他立即把他们贬出了京城。这样,他就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位。
第四,急于求成。
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会事与愿违。而王安石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你看下他的变法措施吧。1069年2月任参知政事,7月就推行均输法,9月又施行青苗法,11月制定农田水利法,12月实施保甲法,接着1070年10月免役法,1072年3月实施市易法,5月颁布保甲法,8月实行方田均税法。这样,让各级官员有时甚至看不懂,人们就说,这样“数十百事,焦举并作”也很难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就更会让保守势力抓住攻击的把柄。
第五,政策没有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
我们看青苗法吧,那本来是仁善之举,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的。但是实行八年之后就闹得天怨人怒。原来,在青苗时借款给农民,在收获时收回。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官吏往往注重政绩,以贷款的多少做标准。于是 就会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另外,在还不清贷款的情况下,就会有牢狱之灾。
再说募役法,就是寡妇没有子女的,或者独子的,或者虽有子女没有成年的,也都要交钱,助役金,于是 ,就会有百姓因拖欠款而入狱的,受鞭笞的,这样不造成民怨才怪呢。
第六,不切实际。
有人说王安石太理想主义,我也想是有几分道理的。比如说,青苗法,去执行的时候,如果有哪个地方执行的不利,或者说贷款放不下去,他就会暴跳如雷。还有一次,
韩琦和神宗对话,说,
”我原以为青苗贷款法会有利于百姓,没料到为害如此之烈。再者,青苗贷款只用于乡村,为何也在城市推销?“王安石立即回奏到:“有什么害处?都市的人倘若也需要贷款,为什么不贷给他们?”显然在城市是不需要的。王安石的做法,是不切实际。
改革有时也会有失败,但是如果没有从实际出发,触犯了人民的利益,再加上不讲究策略时,那么,改革的失败也就难以避免了。
好了,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就说到这里,欢迎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谢谢大家 ,再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世界上成功的变法都是一样的,失败却各有各的原因。
而王安石的变法,有着更多的悲剧色彩。
1067年,北宋最热血的天子宋神宗即位。初登大宝,宋神宗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强国梦,改革派代表王安石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成为神宗的左膀右臂,变法呼之欲出;
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等同宰相。在神宗的有力支持下,王安石开始轰轰烈烈地推行新法。
王安石的新法,以富国为基础,以强兵为目的,深得神宗胃口。果然,新法推行后,国库很快充盈,收效甚巨。
但是,也是在新法推行的同时,北宋朝廷的新旧党争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经过激烈的斗争,最终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落败,变法宣告夭折。
王安石有丰富社会治理经验,又有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为何变法还是不能成功呢?“静Yes”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1、老王本人太自信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老王的性格就是造成变法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在新法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时,谁也不敢保证它的积极效果。所以但凡推行变法者,无不先行试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而王安石的变法,是一夜铺开的。
王安石做了很多年的地方官,在他的治理下,可以说进行了变法的试验。但是王安石没有进行一个系统科学的调研。因为不是所有地方官吏,都像王安石这样心忧社稷、大公无私。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结果,虽然王安石的出发点是如此的接地气,但是在这帮混蛋同僚的无耻运作下,变法结果最终事与愿违。
北宋手工业发达,但还没有到取代农业的地步。在农业国家变法,就不可能绕过农业。王安石的变法中,有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多种方案。但是,变法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地方经验推向全国。单就农业生产而言,华北地区两年三熟,到两广地区就成为一年三熟。不同的环境必然要求王安石制定出适应面广的农业政策。但是很可惜,除了农田水利法,其他政策基本都是严重脱离实际,严重损害了农民朋友的利益。
老王太过自信了,自信过头,所以导致失败。
2、老王的目的不正当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在国富的基础上,达到强兵的目的。
但这不能成为变法的最终目的。
要知道,实现军事强大,只要保证将领优秀,推行像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就能保证战斗力的成倍提升。
而实际情况是,王安石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他的改革事无巨细,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让北宋翻天覆地。这样一个全面的改革,如果单纯把军事强大作为最终目标,则王安石的变法就是用药过猛,杀鸡用牛刀。
但是,北宋战斗力弱鸡的根本原因是重文轻武的畸形体制,这一点在变法中没有涉及,也不能涉及。毕竟,作为文官,老王也不希望武将骑在头上作威作福,毕竟改革不能把自己改没了。
正所谓:“不正当的目标也造成了不正当的进程”。通过变法,北宋虽然极大减缓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压力。但是由于目的的不正当性,一旦军事上出现了波澜,就会对变法造成致命影响。
所幸,王安石提拔的将领王韶一直在对西夏战争中取得对西夏的战略包围优势。如果能多有几年时间,相信西夏就会被北宋彻底消灭。王韶的成功也反过来给王安石增加了底气,推动了变法的继续前进。 3、老王的理想太丰满
王安石脑子里想的是农民兄弟,追求的是天下大同,而这违背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封建社会一直以中央集权为主流,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后期宋神宗在看到了变法带来的巨大效果后,就将王安石放到一边,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将王安石变法的很多内容确定下来,为后世的南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
所以,在宋神宗极力支持王安石时,可以看做是宋神宗和王安石做了一笔交易。这笔交易就是,神宗推动王安石变法的进行。而作为回报,王安石的变法政策将能够成为宋神宗实现自己强国之梦的重要基石。但是一旦遭遇了保守派的劝诫和后宫太后的影响,这位热血的青年就会摇摆不定,这对王安石是极其不利的。
果然,由于新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最终王安石只能默默走人。
面对国家未卜的命运,我相信很多有识之士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但是在国家面临光明却无比艰难的道路时,很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
4、老王的同事总坏事
除了皇帝,王安石最多的敌人来自保守派。此时王安石的敌人名单里,有司马光、苏轼、苏辙等历史文化名人。
这个派别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统称,曾经,王安石也属于他们。但是他们太刻板,宁肯看着国家衰落,也没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此时的北宋可以说内忧外患,如果再不变法,国家不知道还能不能撑下去。所以王安石从变法开始,就义无反顾,虽九死而犹未悔。
反观保守派,以司马光为首的官僚从变法开始就对新法百般诋毁。加上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了许多政策在出了中央后,就变味成地方官僚的敛财工具。
从实际效果看,王安石变法确实严重伤害了农民和民营商人的权益。这导致刚开始还高举双手支持的底层群众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独木难支的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司马光虽然小时候善于创新,打破水缸救出了小伙伴,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国家前途上,司马光完全成为保守力量。这不能怪他,他的思维中,儒家思想占主流,所以要求政府减小对市场的干预,从而逐渐过渡到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而王安石则反其道而行之,加强政府在市场的存在感,即法家思想。
我们的社会要求一个不断创新的环境,可以想见,如果王安石来到今天,他的思想也不过时。
而由于保守派的阻挠,变法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不过虽败犹荣!王安石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朝代,从1069年开始,由王安石发动的改动国家积贫积弱局势的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其规模影响堪比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自推行新法到变法失败,历时16年,这段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他不畏艰难,毅然推行新法,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与成效,劳心费神,最终变法失败,还给自己捞了个千古骂名。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王安石变法是一场由宋神宗大力支持,王安石代表皇家中央集权利益的社会改革运动,以内忧外患的宋王朝为主要变法对象,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北宋建国后皇家中央集权与各阶级民族的矛盾,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终极目标,同时抑制土地兼并,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改变整个北宋“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
上图是清明上河图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来源于法家。法家确实是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财政和吏治)的主要理论工具,因为儒家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虚弱无力。王安石的变法就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强化个体(包括工商业和地主)对国家利益的服从和奉献。
二是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样形成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三是王安石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上图是王安石
四是王安石的管理能力弱,变法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都出现了。如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用人不当、变法派内部分裂。等等。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一个都没有少。
五是王安石没有妥协思维。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如果拗相公学会妥协,双方精诚合作,改革变法会出现新的发展。
上图是司马光
总结:王安石变法旨在解决中央集权王朝与官僚集团地方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从而解决整个国家级政府的财政问题。王安石变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理财方面推行了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等,军事方面推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从最终效果来看,王安石变法最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国家确实富了,兵力确实强了。
但是王安石变法最大的触犯了各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与利益派的强烈反对,内因外患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去世后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王安石变法被全部废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王安石的变法是在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皇家利益、践踏个体利益的道路上的一次短期失败但影响深远的改革,它在法家或者国家主义者眼里是一次进步的改革。
蒋南强读历史
关于王安石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首先有这么几点: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利益阶层的利益;2、对于变法,王安石过于操切,急功近利;3、变法措施在推行过程中走样,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遭到一致批评和反对,等等。
这几点,也是有具体事例支撑的。比如,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具体内容是,先丈量全国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按质量分等,再以等第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通过丈量土地,核实出大量隐瞒的土地,那么,谁能隐瞒土地?老百姓是很难的,有权有势的人才能做到。同时,以前,一定级别的官员能够免田赋,推行此法后,官僚照样要纳赋。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大官僚大地主的支出立增,于是王安石便得罪了大批的官僚地主,这些既得利益者在自己的利益受损时,自然会合力反扑,攻击新法和变法推行者王安石。
关于急功近利。王安石的变法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提高军事实力。当然还有其他。然而,无论财政收入的增加还是军事实力的提高,无一例外,都要钱,要大把大把的钱。钱从何来?自然也是想方设法。而这些想方设法,一方面是增加赋税,另一方面是开辟新的财路。而这些,都是以增收为目的,自然会有急功近利的措施和手段,但这些措施和手段,自然又影响了官僚地主们的利益,他们因此群起而攻之。
关于影响老百姓利益的事。有一条青苗法,具体做法是每年二月和五月这种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不等,在农民收获的时候偿还。青苗法的推行,是为了打击高利贷,减轻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同时增加政府收入。然而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地方官吏方法简单,甚至从中渔利,农民因此受到变相剥削。
而那些因利益受损的官僚,便大肆吹嘘农民受改革之苦的悲惨,甚至有官员向牵头变法的宋神宗上“流民图”,说变法导致农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极度夸张,让坚定变法的宋神宗自己都开始怀疑了。这些,都是变法失败的原因。
其实,我一直觉得王安石变法失败,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却又异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宋朝官僚政治中间的执行力、坚定性问题,可以说,朝令夕改、无所适从,是变法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纵观两宋政治,无论是南渡前的灭国,还是南宋末年的亡国,这些大失败里面都有这一原因。朝廷无论作一个什么决定,很多大臣都会因为要发声而反对,很多人以反对来提高自己的清望,达到个人目的。而当权者意志不坚,往往为这些声音所左右,每每无论对错,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
而遇到重大决策时,又会因为这些声音而朝令夕改,甚至不顾信用,不管国家尊严。比如,宋与辽有和平盟约,但后来为了收回燕云之地,自己主动撕毁和约,与金国联手对付辽国,结果辽国一灭亡,金国就灭了北宋。这是毫无信用的事,一个国家,怎么能这样,你这样,金国自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朝在处理这些大事的时候,常常这样儿戏。
变法也是这样,一有人建议变法,就推行;一有人反对,就停止,还将变法的人贬官外放。这样朝令夕改,使任何大事都无法办成,最后被灭亡了,还为敌国所不耻。
帝国的脸谱
第一点,王安石的变法是从上到下的改革而不是从下到上的改革,变法没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没有给变法更多的实验和实践,王安石变法追求的是变法能短时间给宋朝达到富国强兵的需求,而变法是个体制的改革必须要长时间的实践,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变法就像一个婴孩到18岁成人的过程,作为变法的创始者,你应该是个观察者和监督者,让这个变法没有突发的事故而死亡了,婴孩也就长大成人了,变法就功成名就了。而王安石一味的追求高效率,短时间要出效益,这只能是揠苗助长。我们的改革开放几十年了,开始的时候政府只是指定一个方向,让人民群众去实验,用各种方法去实践,等进行了长时间的检验,淘汰下来的方法,证明是对的,是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好处,这时候政府才把这个方法推向全国,我们的经济特区不就是这样搞的嘛,先在一个地方试验,好了就推广。王安石变法就是没有让人民群众去长时间实践,如果大家都在实践中检验出最好的方法,而这个方法让人民从中受益,这样的变法人民都接受,那么那些旧的体制还能死灰复燃吗?王安石变法为了短时间让国库有钱,以权利推动变法,确实让北宋短时间有钱了,在这期间也打了几个大胜仗,只是钱用完了怎么办呢?任何的变法改革都要时间去检验,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件来,急功近利只能会失败!
第二点,王安石任用变法的人基本上都是小人,小人就会坏事情嘛!因为王安石执拗的性格,反对他变法的都被他革职,就连好朋友反对他,那就朋友都没得当。如欧阳修,苏轼等人对王安石有点意见,他就打压他们。而王安石任用的人,如吕惠卿,章惇,蔡京,蔡卞,曾布等人,这基本上是后来的奸臣和我小人啊!王安石为什么用这些人啊,没办法他也想用君子啊,只是没有君子喜欢王安石嘛,就因为他执拗的性格,而这些小人办事效率快嘛,领导叫到总会短时间办完了嘛,你王安石不就是要变法效率快嘛!只是小人就是小人,他们在变法的过程中,肯定谋取私利中饱私囊,变法本来是好的,最后搞得民众不喜欢,天怒人怨的!王安石最信任的吕惠卿表面讨好王安石,背后就天天在宋神宗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王安石两度罢相就是因为他的原因。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再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信任的人了,有心也无力了!
第三点,变法已经成为了新党和旧党争权夺利的借口和手段了!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干政,她喜欢旧党,就把变法的新党全赶出朝廷。宋哲宗上位,他喜欢变法,把新党叫回来,把旧党全部赶出朝堂。哲宗没几年就死了,向太后干政,她也喜欢旧党啊,新党也就赶出去了!总之,北宋后期的政治就是新旧两党争斗不断,来回折腾,搞得你死我活,就不干正事,这样的情况搞的大家都累了,都不想再折腾了,人民群众也不想折腾了,还是安安稳稳地生活吧,以前怎么过的就怎么过,至于变法就随它去吧,不想再变了!新旧两派的党争让变法变得式微和无关紧要了,失败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王安石变法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至少它曾经努力过,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不做才会遗憾,王安石值得我们敬佩!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陈桥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夺得了后周政权,缔造了传奇的北宋王朝。但在赵匡胤的北宋政权刚刚建立之初,却遇到了跟五代十国类似的生存危机。
一方面是源于统治阶层内部的篡逆之风现象棘手,权臣之间制衡困难,国家积贫积弱情况加剧。另一方面是外部乱世动荡的形势有待结束国家趋于统一,并且北宋王朝也朝着富国强兵这个方向而不懈努力着。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中极为平淡的一天,宋英宗驾鹤西去,接着年纪轻轻的宋神宗继位了。作为赵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以先辈太祖皇帝为榜样,渴望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拳脚成为彪炳史册的治世贤君。上天很眷顾他,赐予了这个年轻的皇帝许多大家耳熟能详治世名臣(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面对着北宋王朝当下的烂摊子,这个年轻的领导者似乎有些迷茫,但他心里却笃信着一定能够像历史上的优秀变革家一样,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王朝的富国强兵,并对不确定的政治改革充满着无限期待。
王安石的出现,让宋神宗又喜又惧,还有着几分淡定。宋神宗感觉自己遇到了知音和替自己表达观点的代言人,王安石感觉自个儿遇上了明主,终于有了实现自己变法理想的机会,两人可谓是一拍即合。王安石坚信那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勉励语,他知道漫漫变革路上的艰难险阻,他也知道这样做只能勇往直前,变法没有退路,哪怕可能会被悠悠青史喷的体无完肤,即便他是个有操守有气节的士大夫。
有变革就一定会有反对的声音,这个道理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无数次。变革实质上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分配,蛋糕是固定的,分别人的多了,自己自然就少了。
王安石一直大胆的强调宋太祖制定的规章制度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他给宋神宗写的《言事书》中表明了自己对政治改革的个人观点。他企图在国家财赋、军事、教育甚至是选举各个领域进行大洗牌,并大胆的提出要对官绅豪强的地主阶级进行一定的制裁,必然导致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强烈抨击,如此大规模大手笔深层次的调整阶层利益关系,要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王安石试图阐释义理学说、升华儒家学术本无可厚非,但试图通过新法来达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格局并非明智之举,也是其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宋朝早在开国之初宋太祖已把规矩定下,并将财权与兵权从相权中分割开来,已经成为了北宋政权明面上的统治家法而代代相传,王安石可以触及官僚体系利益,但试图逾越统治者的底线让宋神宗怀疑他变法的企图,便是变法最为失败的地方了。
参考文献:《宋史》、《宋朝那些事儿》
纳兰谈史
不同意排名第一答案的核心观点。不可否认王安石是个很有抱负的政治家,光风霁月,设想远大,不贪财不好色,而且极为节俭,但他本人执拗的个性,偏激的行为,对变法本来正常的政策带来了很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王安石变法本质上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充盈国库,但方式是与民争利,向民要利,主要的内容通俗讲就是商品流通和零售业收归国家运营,消灭小商小贩,国家吃利差,由于官僚体制的低效,导致北宋朝的商业活跃度受到了很大影响;青苗法是引发最大争议的变法政策,原本是政府向农民贷款,收取利息,而农民拿到钱会周转下一季节的耕作,后来却变成了政府摊派农民必须要贷款,然后无法偿还后,政府收回农民土地,这主要是王安石急于向神宗表功,向各地下指标强推,各地官府为了完成指标和谋取利益,让政策变了味道。在这个过程中王安石已经掌握了一些不好的信息,而且反对派也给他提意见,靠着神宗的支持,他采取打压的方式让反对派大臣失权,而且他不相信低层信息是真实的,被下属蒙蔽了。
最后危害最大的青苗法让大批农民流亡他乡,饿死在路边,后来宫门小吏郑侠看不下去了,画了一幅饿殍图献给神宗,神宗看后泪目,然后逐渐终止变法的各项政策,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真相,造成失败的原因很多,真不是简单的利益集团把王安石打倒了。
另外宋神宗一点也不软,相反很硬,最早只有他支持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文彦博苏东坡等等满朝都反对,还是进行了变法!
快乐的李小飞刀
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和富国强兵方面有某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变法派触动了北宋大地主大官僚和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如方田均税法,对土地重新进行丈量清查,对大量隐藏田地的豪强极为不利,遭到反对,最后被迫停顿。加上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和王安石与吕惠卿等变法派内部的矛盾纠纷,也削弱了变法派的力量。熙宁九年王安石的独子王雱(pāng)病死,王安石受到重大打击,对继续变法失去信心,便辞去相位,不再干预国事,变法失去领导。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为了减轻压力,把改革重点转向职官制度,削减了抑制豪强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容,变法已经名存实亡。后来由于两次对西夏战争的失利,宋神宗忧忿而死。宋哲宗继位,祖母高太后主政,起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相,废除了绝大部分新法,史称“元祐更化”,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后面“绍圣绍述”,哲宗亲政恢复新法,但已经变成了派系争权夺利的工具,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境界的毕方
在之前“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根本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中,我谈了两个原因,即王安石没有得到皇帝绝对支持,其次是用人不当。
本回答继续接着上一回答,谈谈第三点。
(1)儒家既得利益阶层,捆绑宋朝全民思想:宋统治者用金钱、复杂官制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官场”,防止因“放弃千年历史责任”而导致的思想不满,用物质收买灵魂
赵匡胤有感于“武将治国”特别是“藩镇割据”下的灾难,有意识地抑制武将发展。但因为宋朝正处于“扩张”阶段,太祖太宗两朝虽然抑制武将发展,但也并非向后世皇帝那般“轻武甚至辱武”。
但是,“澶渊之盟”后,宋朝放弃了千年的历史责任,主动放弃“幽云十六州”,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思想大倒退”。对于习惯了“汉唐威严”的儒家子弟,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由此,宋朝统治者用“金钱”收买文武,以杂乱地官制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政府,由此,造成“三冗”问题沉重。
(2)儒家思想的承受者儒生本身就有:文人相轻、善于内斗且自以为是心理
儒家治国思想已成为绝对主体,腐儒思想已经变得无可救药。宋神宗将臣子们玩于鼓掌间自以为是下,奠定了宋朝乃至日后国人民族精神中的“善下棋”的自以为是。
儒家思想的儒生,往往自以为是,觉得自身智慧,别人都是草包。对武将极为不重视,陷害狄青杀害岳飞。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面临的旧势力庞大,庞大有商鞅变法时期大?为什么商鞅能够成功,其他多不成功?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有的人说是旧派势力庞大,但商鞅变法中,反对商鞅的旧派势力不强大吗?我们回味历史并延伸到明朝、清朝、唐朝、汉朝的相关变法,我们可以得知:变法成功与否很原因在于变法者是否受到最高统治者地支持。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张居正革新之所以失败;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统治者支持力度不够甚至不支持。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对其支持游离不定。这才是根本。
其他原因,如王安石变法中用人失当问题,其实相对于这两篇文章所提及的问题并不重要。凡是变法都有“用人失当”问题,主要看变法的效果,效果好,整个国家阶层得到了好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