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側」之導火索——「假太子案」

弘光元年三月發生的北來太子事件,成為左良玉起兵東下“清君側”的最佳理由。在弘光時期發生的“僧大悲案”、“童妃案”、“假太子案”三大案中,以“假太子案”最為著名,在當時影響也最大。“假太子案”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團,沒有確切的定論。弘光帝、馬士英等認為太子是假冒的,為了平息外廷的輿論,對自稱是太子的人進行會審,結論仍然是太子非真,此人是王之明假冒的,然而會審過程及結論疑點重重,難以使人信服。馬、阮集團柄政以來,政治日益腐敗不堪,廣大士民對馬、阮集團及朝廷早已怨恨不已,以期望能改變現狀,而北來的太子事件恰好給百姓的這種心理燃起了希望之火,弘光朝廷對太子案件的審問又疑點重重,更加使人們相信,這是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的陰謀,以便陷害太子來保住帝位及權勢。當然,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是不希望看到真的太子出現的,因為太子是崇禎帝的合法繼承者,論序當立,必然危及自己的統治。百姓也洞悉這種心理,於是,民間有關太子是真的輿論愈傳愈廣,甚至連很多文臣武將也認為太子是真的。形成了“太子一事,朝廷之上皆曰偽,草野之間皆曰非偽;在內諸臣皆曰偽,在外諸臣皆曰非偽”的局面。

“清君側”之導火索——“假太子案”

左良玉則上疏請保全太子,同時對弘光朝廷興師問罪,謂:“太子之來,吳三桂實有符驗。史可法明知之而不敢言,此豈大臣之道?滿朝諸臣,但知逢君,不惜大體。前者李賊逆亂,尚錫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視為仇!明知窮究並無別情,必欲輾轉誅求,遂使皇上忘屋烏之德,臣下絕委裘之義,普天同怨。皇上獨與二、三奸臣保守天下,無是理也。親親而仁民,願皇上省之!”

“清君側”之導火索——“假太子案”

左良玉雖然利用太子事件來作為起兵東下“清君側”的藉口,但也不排除左良玉對崇禎帝的忠君報恩思想。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帝死前, “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所給左良玉恩封,在明代武臣中確實罕見,足以使左良玉感到崇禎帝的恩寵。而崇禎帝封左良玉為寧南伯, “寧南”二字,似有寓守護江南安寧之意。明朝北京中央政權滅亡後,左良玉的部將因此才有“天下事皆當關我公”之語。

“清君側”之導火索——“假太子案”

崇禎帝自殺殉國後,左良玉以崇禎帝的維護者自居, “三軍縞素,率諸將旦夕臨”,來弔唁崇禎帝。弘光朝成立之初,當部將勸左起兵東下之時, “良玉拊膺而號曰:不可。世守武昌,此非先帝之旨乎!先帝甫棄天下,而我背之,是幸國家之變以自利也。封疆之臣,應守封疆,南中立君,我自以西藩為效,有過此一步者,良玉誓之以死。盡出索藏金銀財物凡二三萬散之諸將曰:此皆先帝賜也。受國家厚恩,禍變至此,良玉何心獨有之乎!於是良玉哭,諸將噭然皆哭”。良玉以先帝之恩來勸說諸將,可見其對崇禎帝仍然懷著尊崇之意。當左良玉聽說太子在南京受到迫害時,難免把對崇禎帝的尊崇之意移情於太子身上,認為解救太子即是報先帝之恩。

“清君側”之導火索——“假太子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