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里到處都貼的「福」字,有怎樣的歷史?

春節快到了,家家戶戶都開始貼“福”字了吧?要說這個“福”字在中國人的心中地位可是非同一般,凡是跟這個字沾上的詞,大多都包含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福”字是會意字,古代的意思就是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也就是說,首當其衝的物質生活需要解決了才算有福。

“福”,從示,“昌”聲。《詩經》中多次出現“福”。《詩,小雅,桑扈》曰:“萬福來求。”《詩,魯頌,閎宮》曰:“降福既多。”這裡的“福”都指天、神所賜予的富貴壽考之“福”。富貴壽考是普通百姓夢寐以求的理想,因此被當做福澤,作為人生孜孜以求的目標。因此,《韓非子·解老》雲:“全壽富貴之謂福。”但是富貴壽考並非人人都能獲得,人們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又不得不祈求超自然的神明。因此, “福”最初指由天、神帶來的福運或福氣。

東漢許慎在《說文·示部》就釋“福”曰:“福,祐也。”祐,古代指天、神等的佑助。因此,“福”是指天地神明賜予的富貴壽考等好運或福氣,與“禍”相對,此是世俗之“福”。《禮記·祭統》又闡述了另一種“福”——賢者之“福”:

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言內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

可見,賢者所謂的“福”不是世俗所謂的福。他的“福”的含義是“備”。備是百事順利的總稱,無所不順叫做備。

春節裡到處都貼的“福”字,有怎樣的歷史?

前段時間,梅姨倒拿福字被《倫敦晚報》嘲弄 結果中國網友笑而不語

“福”在先秦主要有兩種類型:世俗之“福”和賢者之“福”。“世所謂福者,謂受鬼神之祐助也。賢者之所謂福者,謂受大順之顯名也。”但在後世的發展中,世俗之“福”和賢者之“福”的區別不甚明顯,二者趨於融合,如賈誼在《道德說》中說:“安利之謂福。”顯然是對韓非子“全壽富貴之謂福”的“福”的含義的大大擴充。因此,古代中國人所謂的“福”的含義十分豐富,既包含富貴壽考等各種福,又泛指百事的順利與齊備,意域廣闊。由於“福”無所不包,所以它的語義一直比較穩定,在後世變化不大。

《現代漢語詞典》對福的解釋是:福跟禍相對,這與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一觀點近似。《書·洪範》中說“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老而善終謂之考)。”

古人還認為,要實現自己獲得福氣、福運的願望,還要向天地之神行跪拜之禮,因此,“福”字還有“拜”的意思。小說《鏡花緣》第八十五回:“於是面對戲臺,福了一福。”此處的“福”即為“拜”之意。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大凡家裡有老人的,都對百福圖不陌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福”是在一尊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此後各種“福”字的寫法便層出不窮。人們追求福,也追求美,便琢磨著使“福”和“美”完美結合起來,最直接的辦法莫過於先讓“福”字美起來,於是有了各種寫法:甲骨文、金鼎文、正、草、隸、篆、行等等紛至沓來。後來的人們將前這些都總結起來,再加上自己的創新,《百福圖》便問世了。

傳統的《百福圖》是由一百種不同的篆體“福”字書寫、印製茂的圖案,人們祈盼百福降臨的願望全集中在這獨特別緻的《百福圖》之中。其中字體以篆體為基礎,衍生出不同的異體變種。“百”在古代為圓滿之意,同時也經常表示不確定的極大數量,因而“百福”既有福至圓滿,又有“萬福”之意。

春節裡到處都貼的“福”字,有怎樣的歷史?

西安碑林李陽冰篆書百福圖拓片

更有一種奇特形式的《百福圖》是以龍爪文、虎爪文、鳳鳥文、大象文、龜書文、魚書文、垂雲文、流水文、翠竹文、芝英文、楓葉文、杉影文等一百種“福”字組成,看上去既是“福”字,又是福圖。如蘇少淦《百福圖》就是這種“福”字圖案構成的《百福圖》,還配有壽山福海、松鶴延年等十幅祝福圖,十分好看。慈禧太后1888年也曾作有這樣的《百福百壽圖》,在朝鮮有《百福百壽圖》繡屏風。

春節裡到處都貼的“福”字,有怎樣的歷史?

慈禧太后《百福百壽圖》

是什麼人想起把“福”字貼起來的呢?關於這個事情,傳說非常多,但始於何時還不大好確定。

傳說中,貼福字在周朝時就已經有了,姜太公封神時封妻葉氏為窮神,並且告知她不能去有福字的地方,於是人們為了防窮神,就會貼福字。

當然這只是傳說,在南宋周必大《玉堂雜記》中記載:“除日,更春帖、柱聯、門額,於堂軒楣枋貼福、祿、壽、一財二喜等字。”可見早在南宋時就出現了過年題寫或貼福、祿、壽、喜、財的斗方了。

關於貼福字,也有很多講究。倒貼福字在中國也有很久的歷史,而關於這個,還是有很多傳說。

一說是朱元璋有關,說是朱元璋讓人貼上福字,有家人不認字貼反了,於是朱元璋大怒,這個時候馬皇后就說這樣倒著貼是指“福到了”,於是那家人不但免罪還得了賞賜。類似的版本還有恭親王和慈禧的,不過這些都只是傳說。

根據作家馮驥才的考證,民俗傳統中,倒貼福字主要出現在兩個地方。一個是水缸和土箱子上,土箱子也就是裝垃圾的箱子。這兩個地方的東西要從裡面倒出來,為了避諱把福氣倒掉,於是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另一個地方是在屋內的櫃子上,櫃子是存放東西物品的地方,倒則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櫃子裡。

大門上的福字,禁忌倒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是一個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正。

關於福字,還有很多故事。

以前過年的時候,北京人常喜歡到恭王府的這座“福字碑”前沾沾福氣,所以這裡一到過年就會排很長的隊伍。這座石碑號稱是“天下第一福”,它乃是康熙皇帝的御筆,一直是大清的國寶,曾珍藏於紫禁城內,後來幾經輾轉才藏於恭王府。

春節裡到處都貼的“福”字,有怎樣的歷史?

恭王府的福字碑

這“天下第一福”,有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歷。相傳,康熙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六十大壽將至,卻不料突然得了一種很難治的病,宮中的太醫們用遍了良方名藥卻依舊沒有什麼起色。上古有“承帝事”請福延壽之說,意思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可以向天“請福延壽”,百般無奈之下的康熙帝,決定用為祖母請福。

康熙皇帝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後,一氣呵成寫就了這幅傾注了對祖母摯愛的“福”字,並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

這幅筆酣墨飽的“福”字經過精心裱糊後,送到了孝莊太后的寢室,陪伴其左右。說來也巧,得“福”字幾天後,久病的老太后竟百病全消了。

為了永久保存孫子玄燁送給自己的這份彌足珍貴的“福”字,孝莊太后臨終前親自命人將“福”字刻在石碑上,並一直矗立在宮中。不料,到了乾隆時期的時候,這塊“福”字碑卻神秘地失蹤了。

乾隆皇帝一生最為敬仰的人就是他的祖父康熙帝,因此,乾隆皇帝對“福字碑”的失蹤始終無法釋懷,但當嘉慶皇帝繼位後向乾隆皇帝詢問“福字碑”的事情時,乾隆沉默了一會只回答了他八個字:“布衣之相,福澤萬民”。

到了1962年,周恩來總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員意外地在恭王府花園的秘雲洞內發現了一塊刻寫著“福”字的字碑。看起來很像乾隆年間神秘失蹤的“康熙御福”石碑,經過多方的考證和分析,考古學家們確定其就是乾隆年間神秘失蹤的那塊“康熙御福”石碑。百年的失蹤謎題,終於真相大白。周總理在得知此碑為“康熙御福”石碑後,欣然將其命名為“中華第一福”,又稱“天下第一福”。

可當年藏在皇宮裡的“福”字碑怎麼會失蹤跑到和坤的私宅當中去了呢?據相關資料上說,這塊“福”字碑當年就是和砷偷偷將其運出宮的,和砷將座“福”字碑鑲嵌到園中秘雲洞內的石壁上,而就在這個秘雲洞的石壁上還隱藏了一個大大的“壽”字,所鑲嵌“福”字碑的位置正好是那個大“壽”字的一點,從而使這裡成了“福中有壽,壽中有福”的風水寶地。

關於“福”字碑在恭親王府中發現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塊石碑其實是乾隆帝直接賞賜給寵臣和珅的,和砷得碑後遂命人運來幾千塊的太湖石,在後花園砌成京城一條巨龍,龍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龍脈上,於是他便將“天下第一長壽福”藏在龍穴悉心供奉,使其稱之為“洞天福地”。

至於後來的皇帝為何不把這石碑拿回去,也有故事。福字碑是被鑲嵌在秘雲洞內太湖石天然形成的壽字一點處,假如拆碑,就會將壽字攔腰折斷,這樣聽起來像是“折壽”,很不吉利。再者,整個壽字構成了滴翠峰的基石,拆碑也會毀掉假山,但是假山山形被壘成了二龍戲珠中的龍首,拆碑就得拆龍頭,這對皇帝來說就更不吉利了。更戲劇性的是,據傳說,福字碑朝向還與龍脈相合,拆碑還會斷龍脈。

這樣一看,要想拆這個福字碑,就必須毀龍頭、斷龍脈、損福折壽,換誰是皇帝都不可能這麼幹,所以福字碑一直保存了下來。

雖然上述說的大多是故事,但是這個福字碑在北京人心中的的確確成了“天下第一福”,每到過年,這裡就擠滿了人。

“福”字的故事再多,都離不開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用文字來表達內心的祝福與願望,恐怕是中國人獨有的習慣,漢字不僅僅是語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新年到了,快去和家裡人一起貼“福”字吧!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倫理學核心術語的生成研究》楊玉榮;《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納福大全》《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福神文化》 沈泓;《福:中國傳統的福文化》殷偉。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關注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