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苗問題,不盲目,不恐慌!

面對疫苗問題,不盲目,不恐慌!

最近,疫苗問題實在是太高調了!

在眾多聲音的今天,面對眾多媒體的各種言論,無論他們抱有什麼樣的目的(煽情?博人眼球?製造恐慌?), 陽媽都不做評論。此時,我只想從一個有兩個女兒的醫生媽媽的角度,客觀、理性的說說疫苗相關的知識和我們中國的免疫規劃。

寶寶從胎兒期開始,就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免疫”。什麼是“免疫”呢?“免疫”就是人體能夠認識自身,同時能夠識別外來物質的能力。所以,在此,針對“免疫”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識別自己,並且能夠容納自己”,第二是“識別外來物質,並且能夠抵禦外來物質”。而作為兒科“疫苗”相關的免疫範疇,我們,主要涉及的是第二個方面,即如何幫助寶寶去“識別外來微生物的侵襲”,並且“產生保護自己的能力”。

寶寶的免疫系統針對各種病原體,存在兩種免疫方式,即“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與生俱來的,它來自於爸爸媽媽給寶寶的遺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這種免疫方式,不是特別針對某一種病原體起作用,能被快速激發。陽媽理解,我們平常說的“通過鍛鍊身體,飲食均衡”提高的免疫力,應該很大程度上是指這種“非特異性免疫”的能力。而“特異性免疫”不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寶寶發育過程中,遇到相應的病原體之後,才能產生的免疫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寶寶得病未必是壞事,寶寶是在提高自己免疫力呢!”。小寶寶的免疫系統,在出生時,從結構上,很大程度上已經準備完成了,可是,由於這些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還“不認識”這些致病物質,所以,功能還不完善,才導致很多感染性疾病在小兒身上多發。隨著寶寶免疫系統“認識”的東西逐漸增多,孩子身體也就會逐漸強大起來了。

免疫規劃的理論基礎,針對的就是寶寶的“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家,試圖採用“人為”的方式讓寶寶獲得針對該病原體的特異性的免疫力,而這種意圖,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一種是激發孩子的“主動免疫”,另一種是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受到“被動免疫”的保護。“主動免疫”是通過人為模擬微生物感染人體的過程,從而讓寶寶“自己識別和產生”保護自己的免疫力,這種免疫力來自於免疫系統產生的各種抗體和動用的各種免疫細胞的聯合作用,它可以讓孩子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獲得持久而有力的保護。而“被動免疫”往往用於比較緊急的情況,人為的給寶寶快速輸入針對某種病原微生物的抗體,不需要自己產生(因為時間緊迫,孩子自己產生抗體需要一個過程。),這種保護是短暫的、臨時的,下次出現同樣問題,還得再次同樣處理。比如當孩子被狗咬傷後,要立刻給孩子注射狂犬病疫苗,這種疫苗就是針對狂犬病病毒的“被動免疫”而設計的。小胎兒,通過胎盤接受母體輸入大量的保護性抗體,在出生以後,通過吃母乳,繼續從母體獲得保護性抗體,這些過程,也都是“被動免疫”的過程,所以,這種免疫力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會逐漸降低,寶寶需要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免疫力,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所以,各個國家免疫規劃(打疫苗),絕大多數,是針對“主動免疫”而設計的,其目的在於,讓孩子能夠“自己保護自己”。

於是,疫苗產生了。

通常,我們將細菌性製劑,病毒性製劑等“人工主動免疫“的製劑稱之為“疫苗”。由此可見,疫苗是用來防細菌、防病毒感染的,它是試圖通過人為的方式,讓寶寶“自己產生”針對這些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疫苗一般分為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大類。減毒疫苗是將感染人體的病原體進行“減毒”處理,從而使這些病原體在“人為”感染人體後,基本不會對人體產生致病性,但是同時會讓人體免疫系統記住它。當人體在再次遇到“自然”感染的情況時,能夠快速有力的識別和消滅這種病原體。滅活疫苗的種類比較多,可以是細菌或者病毒的成分,類毒素(細菌的毒素進行減毒處理)等。減毒疫苗往往給寶寶注射一次,寶寶就能獲得比較強大的抵抗力了,有時候,再注射一、二針加強針,是為了讓免疫保護更加完美。可是,對於滅活疫苗,往往需要多次注射,往往前1、2針的基礎免疫,不能產生比較多的抗體,而在後來的加強階段,才能產生較強程度的免疫保護反應。

我國自1978年實施免疫計劃以來,通過普及兒童計劃免疫,減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疾病發病人數約3億多人,減少死亡400多萬人口。因接種乙肝疫苗,減少乙肝感染者3000多萬人,而目前,乙腦、流腦的發病率,降到歷史最低。而這些,都是兒童期間,致殘、致死率極高的疾病。所以,疫苗,對孩子非常重要。

目前,在北京,實施的免疫規劃是2009年制定的。可能由於發病率高低、政府經濟承受能力等原因,還列出了二類疫苗,父母可以根據經濟和其他情況,比如出國旅行等原因,選擇給孩子接種。

寶寶1歲之前,注射的疫苗最多,陽媽前面所敘述的“減毒疫苗”和“滅活疫苗”都有涉及。中國免疫規劃程序不是隨便設定,而是權衡各種影響疫苗接種效果的因素,綜合得出,從而設計了適合中國孩子的免疫流程。這些影響因素,陽媽簡單列出以下幾種:因為孩子呼吸道疾病在6個月後就開始高發,所以,涉及到呼吸道傳染的白喉、百日咳、結核的疫苗,都在6個月內,給孩子計劃接種。過早接種麻疹疫苗,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會受寶寶體內母體抗體影響,所以第一針麻風(麻疹、風疹)二聯疫苗在寶寶8個月才接種。疫苗接種需要根據“多種疫苗聯合接種”和“同種疫苗多次接種”的一系列規則,在不影響免疫接種效果的基礎上,讓孩子減少接種次數。諸如此類問題,都是制定免疫規劃流程的考慮因素。

陽媽在此列出幾種最常見的疫苗相關問題

1、疫苗接種的時間問題:

疫苗能否提早或者推遲接種,絕對是媽媽們最想了解的問題。對於每一種疫苗,一般只列出最短接種間隔和最小接種年齡的限制。對於需要接種多次才能完成基礎免疫的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由於存在免疫記憶,不同劑次間的實際接種間隔若比常規推薦的間隔長,不至於削弱機體對疫苗的免疫應答。同樣,延遲接種推薦的加強針也不會對抗體應答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若推薦的基礎免疫程序中途被迫中斷或者加強免疫被迫延遲,也不需要再次從頭開始整個免疫程序的接種。所以,寶寶如果因為生病而延遲了疫苗的接種,媽媽只要等寶寶病好了,儘早接種便是,媽媽們不要在為此問題焦慮了。下圖陽媽選取了美國2015年最新的疫苗接種流程的圖表。最左邊一排,是疫苗的名稱,表中黃色部分,是推薦的每劑疫苗的接種時間,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在美國,每次疫苗接種時間“是一個時間範圍”而並非一個“時間點”,所以,陽媽覺得,我國的免疫接種手冊也可以借鑑他們的設計,這樣會更加人性化。

面對疫苗問題,不盲目,不恐慌!

2、寶寶生病時能否接種:

WHO認為,有以下情況的兒童可以接種疫苗(以下情況的寶寶是可以“接受接種疫苗”的,但要選擇合適的時機給寶寶接種。):

1. 傳染病,如體溫<38.5攝氏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腹瀉。

2. 超敏反應、哮喘或其他特應性表現。

3. 驚厥家族史。

4. 抗生素和低劑量皮質激素全身和局部使用治療。

5. 皮膚病、溼疹或局部皮膚感染。

6. 慢性心、肺、腎或肝臟傳染病。

7. 出生後黃疸史。

8. 早產兒、低體重兒。

9. 營養不良

10.既往有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感染史。

11.傳染病潛伏期。

神經系統疾病兒童:建議推遲到確定無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時再接種百日咳疫苗,禁忌接種乙腦、流腦多糖菌苗。

過敏性疾病兒童:在急性發作期不應接種疫苗,必須等到其緩解期,相對穩定期或恢復期再接種。過敏的孩子如果對疫苗成分過敏,也不能接種。

慢性腎臟病及進行血液透析的兒童:美國CDC推薦,應接種滅活病毒疫苗或細菌抗原疫苗。

雖然WHO給出了以上建議,但是我給孩子接種疫苗還是比較謹慎的,在孩子生病的時間裡,我都儘量迴避接種疫苗。因為疫苗接種時間可以適當向後延長而不影響接種效果,陽媽建議還是謹慎為妙。所以,請媽媽們給孩子接種疫苗前,同防疫站醫生溝通,再決定是否接種。

3. 雞蛋過敏的孩子能接種麻疹疫苗嗎?

因為現在麻疹疫苗的製作方法已不同以前,所以,雞蛋過敏的孩子是可以接種的麻疹疫苗的。現在很多麻疹疫苗是聯合疫苗,比如麻風(麻疹、風疹聯合疫苗),麻腮風(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其中的“麻”都是指麻疹。雞蛋過敏的孩子對單純麻疹疫苗是可以耐受的,但是,對於聯合疫苗,還涉及疫苗中的其他成分可能導致寶寶過敏,所以,媽媽們在接種前,請諮詢防疫站醫生。

4.常見的預防接種的反應

全身反應

接種滅活疫苗:少數孩子會在24小時內發熱,一般持續1~2天,很少超過3天。個別孩子會在疫苗接種後2~4小時就發熱,6~12小時達到高峰。

接種減毒活疫苗:出現發熱的時間會比接種滅活疫苗稍晚,比如注射麻疹減毒活疫苗後,6~10天內可能會出現發熱,個別孩子可能有輕型的麻疹樣症狀。

接種疫苗後:少數孩子還可能出現頭痛、頭暈、乏力,全身不適的症狀。一般持續1~2天。個別孩子還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一般以接種當天多見,很少超過2~3天。

處理方法:發熱在37.5℃下,應加強觀察,鼓勵寶寶適當休息,多飲水,防止繼發其他疾病。發熱在37.5℃以上或者雖然體溫<37.5℃,並且伴有其他全身其他症狀或出現異常哭鬧的孩子,父母應適時帶寶寶就醫。

局部反應

皮下接種的疫苗:注射後數小時到24小時或者稍後,少數寶寶可能會出現局部的紅腫伴有疼痛,疼痛的範圍一般不大,僅有少數孩子紅腫直徑大於3釐米。一般在24~48小時內逐漸減退。

卡介苗:絕大部多數寶寶會於兩週左右,在接種局部出現紅腫,以後化膿形成潰瘍,一般8~12周後結痂形成瘢痕。

處理方法:紅腫或硬結直徑小於1.5釐米,一般不需要處理。直徑在1.5到3釐米的局部反應,可以用乾淨的熱毛巾熱敷,每日多次,每次10~15分鐘。如果出現直徑大於3釐米的局部反應,應帶寶寶及時就醫。

注意:卡介苗接種出現的局部紅腫,不能熱敷。

常見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發生的幾率非常低,父母們不必過渡恐慌。

多見:無菌性膿腫、熱性驚厥、過敏性皮疹、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多發性神經炎、癲癇、腦病、腦炎和腦膜炎、脊髓灰質炎疫苗相關病例。如果遇到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媽媽們要及時帶寶寶就醫,並積極聯繫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協同處理。

偶合症

偶合症在兒科學範疇是指:寶寶在接種時正巧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但在寶寶疫苗接種後偶合發病。說的直白些,就是:孩子患某種疾病和打疫苗很巧合的同時發生。寶寶在某些疾病,比如感冒,消化道感染早期,症狀可能不是很明顯,恰巧此時,媽媽們又帶寶寶去打了疫苗,回家後寶寶就發病了,這種情況的發生,不是由於疫苗本身問題引起的,是不屬於異常反應的。可是,父母們有時無法區分這種情況,一味的把孩子生病歸結於疫苗注射,也是不太理智的想法。偶合症並非陽媽自己杜撰,而確實是免疫規劃的基本知識,陽媽在此列出,是為了讓各位爸爸媽媽更加清楚的瞭解發生在寶寶身上的問題。

客觀的說:疫苗接種是一項“利遠大於弊”的疾病預防控制措施。尤其是我國目前計劃內接種的一類疫苗,都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微生物一旦感染寶寶,都可能給孩子造成嚴重後果。所以,媽媽們要理性面對待孩子的疫苗接種,理性看待這次發生的疫苗相關事件,切不可隨意給孩子更改接種計劃,否則,孩子可能會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

真心期待我國政府能夠妥善處理這次的疫苗事件,能夠積極完善免疫規劃的全部流程和管理,讓我們的寶寶生活在陽光下。

以上內容,是陽陽媽媽今天分享的知識,希望在信息繁亂的今日,能讓大家找到一絲光明,幫助各位爸爸媽媽找到方向,讓寶寶快樂、健康的成長。陽媽還會陸續推出其他多種疫苗的分別論述,大家請持續關注陽媽後續的話題。

本文主要的參考文獻有:

楊永弘,《兒童疫苗學》,2013年,10月,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第10版。

《疫苗學》,第五版。

美國免疫實施諮詢委員會2015年推薦的0~18歲人群免疫程序 ,中國疫苗和免疫雜誌,2015年,6月,第21卷,第3期。

夏憲照,羅會明,《實用疫苗接種手冊》,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vaccine-preventable diease,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