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苗问题,不盲目,不恐慌!

面对疫苗问题,不盲目,不恐慌!

最近,疫苗问题实在是太高调了!

在众多声音的今天,面对众多媒体的各种言论,无论他们抱有什么样的目的(煽情?博人眼球?制造恐慌?), 阳妈都不做评论。此时,我只想从一个有两个女儿的医生妈妈的角度,客观、理性的说说疫苗相关的知识和我们中国的免疫规划。

宝宝从胎儿期开始,就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免疫”。什么是“免疫”呢?“免疫”就是人体能够认识自身,同时能够识别外来物质的能力。所以,在此,针对“免疫”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识别自己,并且能够容纳自己”,第二是“识别外来物质,并且能够抵御外来物质”。而作为儿科“疫苗”相关的免疫范畴,我们,主要涉及的是第二个方面,即如何帮助宝宝去“识别外来微生物的侵袭”,并且“产生保护自己的能力”。

宝宝的免疫系统针对各种病原体,存在两种免疫方式,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它来自于爸爸妈妈给宝宝的遗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这种免疫方式,不是特别针对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能被快速激发。阳妈理解,我们平常说的“通过锻炼身体,饮食均衡”提高的免疫力,应该很大程度上是指这种“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而“特异性免疫”不是宝宝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宝宝发育过程中,遇到相应的病原体之后,才能产生的免疫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宝宝得病未必是坏事,宝宝是在提高自己免疫力呢!”。小宝宝的免疫系统,在出生时,从结构上,很大程度上已经准备完成了,可是,由于这些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还“不认识”这些致病物质,所以,功能还不完善,才导致很多感染性疾病在小儿身上多发。随着宝宝免疫系统“认识”的东西逐渐增多,孩子身体也就会逐渐强大起来了。

免疫规划的理论基础,针对的就是宝宝的“特异性免疫”。免疫学家,试图采用“人为”的方式让宝宝获得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的免疫力,而这种意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激发孩子的“主动免疫”,另一种是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受到“被动免疫”的保护。“主动免疫”是通过人为模拟微生物感染人体的过程,从而让宝宝“自己识别和产生”保护自己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来自于免疫系统产生的各种抗体和动用的各种免疫细胞的联合作用,它可以让孩子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持久而有力的保护。而“被动免疫”往往用于比较紧急的情况,人为的给宝宝快速输入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抗体,不需要自己产生(因为时间紧迫,孩子自己产生抗体需要一个过程。),这种保护是短暂的、临时的,下次出现同样问题,还得再次同样处理。比如当孩子被狗咬伤后,要立刻给孩子注射狂犬病疫苗,这种疫苗就是针对狂犬病病毒的“被动免疫”而设计的。小胎儿,通过胎盘接受母体输入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在出生以后,通过吃母乳,继续从母体获得保护性抗体,这些过程,也都是“被动免疫”的过程,所以,这种免疫力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会逐渐降低,宝宝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免疫力,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所以,各个国家免疫规划(打疫苗),绝大多数,是针对“主动免疫”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让孩子能够“自己保护自己”。

于是,疫苗产生了。

通常,我们将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等“人工主动免疫“的制剂称之为“疫苗”。由此可见,疫苗是用来防细菌、防病毒感染的,它是试图通过人为的方式,让宝宝“自己产生”针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疫苗一般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减毒疫苗是将感染人体的病原体进行“减毒”处理,从而使这些病原体在“人为”感染人体后,基本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病性,但是同时会让人体免疫系统记住它。当人体在再次遇到“自然”感染的情况时,能够快速有力的识别和消灭这种病原体。灭活疫苗的种类比较多,可以是细菌或者病毒的成分,类毒素(细菌的毒素进行减毒处理)等。减毒疫苗往往给宝宝注射一次,宝宝就能获得比较强大的抵抗力了,有时候,再注射一、二针加强针,是为了让免疫保护更加完美。可是,对于灭活疫苗,往往需要多次注射,往往前1、2针的基础免疫,不能产生比较多的抗体,而在后来的加强阶段,才能产生较强程度的免疫保护反应。

我国自1978年实施免疫计划以来,通过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人数约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多万人口。因接种乙肝疫苗,减少乙肝感染者3000多万人,而目前,乙脑、流脑的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而这些,都是儿童期间,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所以,疫苗,对孩子非常重要。

目前,在北京,实施的免疫规划是2009年制定的。可能由于发病率高低、政府经济承受能力等原因,还列出了二类疫苗,父母可以根据经济和其他情况,比如出国旅行等原因,选择给孩子接种。

宝宝1岁之前,注射的疫苗最多,阳妈前面所叙述的“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都有涉及。中国免疫规划程序不是随便设定,而是权衡各种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综合得出,从而设计了适合中国孩子的免疫流程。这些影响因素,阳妈简单列出以下几种:因为孩子呼吸道疾病在6个月后就开始高发,所以,涉及到呼吸道传染的白喉、百日咳、结核的疫苗,都在6个月内,给孩子计划接种。过早接种麻疹疫苗,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受宝宝体内母体抗体影响,所以第一针麻风(麻疹、风疹)二联疫苗在宝宝8个月才接种。疫苗接种需要根据“多种疫苗联合接种”和“同种疫苗多次接种”的一系列规则,在不影响免疫接种效果的基础上,让孩子减少接种次数。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制定免疫规划流程的考虑因素。

阳妈在此列出几种最常见的疫苗相关问题

1、疫苗接种的时间问题:

疫苗能否提早或者推迟接种,绝对是妈妈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对于每一种疫苗,一般只列出最短接种间隔和最小接种年龄的限制。对于需要接种多次才能完成基础免疫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由于存在免疫记忆,不同剂次间的实际接种间隔若比常规推荐的间隔长,不至于削弱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同样,延迟接种推荐的加强针也不会对抗体应答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若推荐的基础免疫程序中途被迫中断或者加强免疫被迫延迟,也不需要再次从头开始整个免疫程序的接种。所以,宝宝如果因为生病而延迟了疫苗的接种,妈妈只要等宝宝病好了,尽早接种便是,妈妈们不要在为此问题焦虑了。下图阳妈选取了美国2015年最新的疫苗接种流程的图表。最左边一排,是疫苗的名称,表中黄色部分,是推荐的每剂疫苗的接种时间,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在美国,每次疫苗接种时间“是一个时间范围”而并非一个“时间点”,所以,阳妈觉得,我国的免疫接种手册也可以借鉴他们的设计,这样会更加人性化。

面对疫苗问题,不盲目,不恐慌!

2、宝宝生病时能否接种:

WHO认为,有以下情况的儿童可以接种疫苗(以下情况的宝宝是可以“接受接种疫苗”的,但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宝宝接种。):

1. 传染病,如体温<38.5摄氏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

2. 超敏反应、哮喘或其他特应性表现。

3. 惊厥家族史。

4. 抗生素和低剂量皮质激素全身和局部使用治疗。

5. 皮肤病、湿疹或局部皮肤感染。

6. 慢性心、肺、肾或肝脏传染病。

7. 出生后黄疸史。

8. 早产儿、低体重儿。

9. 营养不良

10.既往有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感染史。

11.传染病潜伏期。

神经系统疾病儿童:建议推迟到确定无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时再接种百日咳疫苗,禁忌接种乙脑、流脑多糖菌苗。

过敏性疾病儿童:在急性发作期不应接种疫苗,必须等到其缓解期,相对稳定期或恢复期再接种。过敏的孩子如果对疫苗成分过敏,也不能接种。

慢性肾脏病及进行血液透析的儿童:美国CDC推荐,应接种灭活病毒疫苗或细菌抗原疫苗。

虽然WHO给出了以上建议,但是我给孩子接种疫苗还是比较谨慎的,在孩子生病的时间里,我都尽量回避接种疫苗。因为疫苗接种时间可以适当向后延长而不影响接种效果,阳妈建议还是谨慎为妙。所以,请妈妈们给孩子接种疫苗前,同防疫站医生沟通,再决定是否接种。

3. 鸡蛋过敏的孩子能接种麻疹疫苗吗?

因为现在麻疹疫苗的制作方法已不同以前,所以,鸡蛋过敏的孩子是可以接种的麻疹疫苗的。现在很多麻疹疫苗是联合疫苗,比如麻风(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腮风(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其中的“麻”都是指麻疹。鸡蛋过敏的孩子对单纯麻疹疫苗是可以耐受的,但是,对于联合疫苗,还涉及疫苗中的其他成分可能导致宝宝过敏,所以,妈妈们在接种前,请咨询防疫站医生。

4.常见的预防接种的反应

全身反应

接种灭活疫苗:少数孩子会在24小时内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孩子会在疫苗接种后2~4小时就发热,6~12小时达到高峰。

接种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的时间会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比如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后,6~10天内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孩子可能有轻型的麻疹样症状。

接种疫苗后:少数孩子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的症状。一般持续1~2天。个别孩子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处理方法:发热在37.5℃下,应加强观察,鼓励宝宝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发热在37.5℃以上或者虽然体温<37.5℃,并且伴有其他全身其他症状或出现异常哭闹的孩子,父母应适时带宝宝就医。

局部反应

皮下接种的疫苗:注射后数小时到24小时或者稍后,少数宝宝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红肿伴有疼痛,疼痛的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孩子红肿直径大于3厘米。一般在24~48小时内逐渐减退。

卡介苗:绝大部多数宝宝会于两周左右,在接种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形成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形成瘢痕。

处理方法:红肿或硬结直径小于1.5厘米,一般不需要处理。直径在1.5到3厘米的局部反应,可以用干净的热毛巾热敷,每日多次,每次10~15分钟。如果出现直径大于3厘米的局部反应,应带宝宝及时就医。

注意:卡介苗接种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发生的几率非常低,父母们不必过渡恐慌。

多见: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多发性神经炎、癫痫、脑病、脑炎和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如果遇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妈妈们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并积极联系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协同处理。

偶合症

偶合症在儿科学范畴是指:宝宝在接种时正巧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但在宝宝疫苗接种后偶合发病。说的直白些,就是:孩子患某种疾病和打疫苗很巧合的同时发生。宝宝在某些疾病,比如感冒,消化道感染早期,症状可能不是很明显,恰巧此时,妈妈们又带宝宝去打了疫苗,回家后宝宝就发病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是由于疫苗本身问题引起的,是不属于异常反应的。可是,父母们有时无法区分这种情况,一味的把孩子生病归结于疫苗注射,也是不太理智的想法。偶合症并非阳妈自己杜撰,而确实是免疫规划的基本知识,阳妈在此列出,是为了让各位爸爸妈妈更加清楚的了解发生在宝宝身上的问题。

客观的说:疫苗接种是一项“利远大于弊”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尤其是我国目前计划内接种的一类疫苗,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微生物一旦感染宝宝,都可能给孩子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妈妈们要理性面对待孩子的疫苗接种,理性看待这次发生的疫苗相关事件,切不可随意给孩子更改接种计划,否则,孩子可能会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真心期待我国政府能够妥善处理这次的疫苗事件,能够积极完善免疫规划的全部流程和管理,让我们的宝宝生活在阳光下。

以上内容,是阳阳妈妈今天分享的知识,希望在信息繁乱的今日,能让大家找到一丝光明,帮助各位爸爸妈妈找到方向,让宝宝快乐、健康的成长。阳妈还会陆续推出其他多种疫苗的分别论述,大家请持续关注阳妈后续的话题。

本文主要的参考文献有:

杨永弘,《儿童疫苗学》,2013年,10月,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第10版。

《疫苗学》,第五版。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2015年推荐的0~18岁人群免疫程序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2015年,6月,第21卷,第3期。

夏宪照,罗会明,《实用疫苗接种手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vaccine-preventable diease,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