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忠愛坊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金馬坊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碧雞坊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車水馬龍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現代化高樓

金馬碧雞坊實際上是金馬坊和碧雞坊兩座牌坊。去昆明一定要去看看,它們位於市中心,古老與現代相互呼應,兩座牌坊見證著古城昆明,周邊的現代化高樓述說著發展中的昆明。

金馬碧雞坊始建於明代宣德年間。東為金馬坊,西為碧雞坊,二坊相隔約數十米,均為門樓式木構牌坊,飛簷翹角,勢欲騰飛,氣勢雄偉,與忠愛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馬、碧雞二坊建成後,屢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緒十年(1884年)雲貴總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馬碧雞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被拆除。舊時,“金碧交輝”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相傳在特定年份的中秋這一天傍晚時分,太陽西沉,餘輝照著碧雞坊的倒影向東移動,而此時,月亮東昇,月光照著金馬坊的倒影向西移動,兩坊的倒影相向而行,逐漸靠近,最終會交接在一起,這就是“金碧交輝”的奇觀,據說六十年才會發生一次。

由於金馬碧雞坊作為城市的標誌早已深深植根於昆明人民的心目中,1998年,在金碧路改擴建過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馬碧雞二坊,新建的金馬碧雞二坊氣勢更加雄偉,更加金碧輝煌……今天,昆明人不僅把自己的家鄉稱作“金馬鍾秀,碧雞呈祥”,那奮蹄騰飛的金馬、引吭高歌的碧雞代表的不僅僅是歷史上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更是今天昆明這座城市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象徵。隨著現代新昆明戰略的實施,金馬碧雞故鄉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東寺街路牌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東寺塔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西寺塔

東西寺塔實際上也是東寺塔和西寺塔兩座塔。從金馬碧雞坊走10分鐘就到了。和金馬碧雞坊相呼應。東寺塔位於書林街,西寺塔位於東寺街,說著有點繞口,兩座塔一東一西隔街相望。

東寺塔原建在常東寺內,稱常樂寺塔,俗稱常樂寺為東寺,故名東寺塔。東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為正四邊形,邊長12米。塔身為方行密簷式空心磚塔,共13級。塔底層南面闢一門,從第二層起簷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龕,內有石雕佛像一尊。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製貼金金翅鳥,每隻高約2米,俗呼金翅鳥為金雞,故又稱金雞塔。相傳這4只金雞,在冬春風多季節,還會“喔喔”啼叫,遠近都能聽到。1979年8月,塔頂被暴風吹落,在修復塔頂時,才發現雞叫的“秘密”。原來金雞是銅皮做的,口角噙有一枚兩頭有孔的銅管,管內有金屬簧片,雞頭、脖子、腹部全是空的。每當勁風吹來,雞嘴內的銅管經腹腔內的空氣迴旋振盪,便發出猶如鳴啼的聲響。後來天長日久,銅管填滿灰沙,簧片逐漸鏽蝕,金雞便再也不會叫了。

西寺塔原建在慧光寺內,俗稱慧光寺為西寺,故名西寺塔。塔為四方形密簷式十三級空心磚塔。高35.54米,塔基三層,高2.38米,最下層邊寬12.5米。南闢券門一道通塔內。塔內有回形木梯可登塔頂。第二層以上各層設佛龕或券洞,佛龕中有紅砂石雕菩薩坐像。塔頂四角各置銅質金雞1只。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昆明地震,西寺塔傾倒過半,十六年(1503年)仿東寺塔式樣重修。清康熙六年至十二年(1667年~1673年)又加修葺。道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塔剎毀,塔身傾斜。咸豐六年(1856年)慧光寺毀於兵燹。1983年11月至1984年9月,對西寺塔進行維修。1985年,在西寺塔周圍建文化娛樂園。198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近日樓

21世紀開始的時候,昆明城區南部新建了一條東連書林街東寺塔、西接東寺街西寺塔的步行街。整條街路面為條石鋪成。街兩側立著26柱仿清道光丁末年(1847年)造的石雕路燈,東段街上有銅塑《趕馬人》、《打更》、《補碗匠》、《雞蛋拴著賣》、《對弈》等。街中部南廊建了一座仿古建築近日樓。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步行街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休閒長廊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日月同輝的奇緣——金馬碧雞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