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就因爲名字起得好 慈禧讓他從榜眼成了狀元

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從黎民百姓到達官顯貴,都堅定地信奉著這樣一條真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科舉考試對人生的改變比起當今的高考,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代代讀書人正是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前赴後繼,成了八股文的奴隸。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就因為名字起得好 慈禧讓他從榜眼成了狀元

1904年,也就是光緒三十年,這年正逢慈禧七十大壽。為慶賀太后壽誕,故將本是正科的會試和殿試改稱為甲辰恩科。清廷於次年宣佈廢科舉,因此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這年7月4日,是舉行殿試的日子。主考大臣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

當時內外交困,慈禧太后卻正準備做七十大壽,她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來讓自己的慶壽大典顯得名正言順。她首先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字跡清秀,文詞華麗,內心頗喜。但看到落款時,一股陰雲陡然開起。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一見“珍”字便想到被她害死的珍妃,所以她一見“珍”字便肝火上升;何況“朱”是明朝的國姓,也犯了慈禧的忌諱;又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更讓慈禧火上澆油。一想到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等這些大清的“首逆”都出自廣東,因此在慈禧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剋星,是無法容忍的,於是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就因為名字起得好 慈禧讓他從榜眼成了狀元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頭又不禁高興起來。因為第二份試卷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經過主考官的保奏,為照顧社會輿論,朱汝珍的名字雖然沒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劉春霖之後了。

歷史是無情的,劉春霖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科舉制度被徹底取消,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就因為名字起得好 慈禧讓他從榜眼成了狀元

不過這位慈禧欽定的末代狀元還是很有民族氣節的。狀元及第後,他被派往日本留學。辛亥革命後,一度隱居家中,不參與政事。偽滿洲國成立後,溥儀曾讓人請他出來做官,他斷然回絕。七七事變爆發後,投靠日本的漢奸王揖唐以同科進士兼留日同學身份,請他擔任偽北平市長。劉春霖當面給以痛斥。王揖唐惱羞成怒,派兵抄家,並將劉春霖趕出家門。劉春霖經此打擊,身心大受摧殘,因心臟病猝發,於1944年與世長辭,時年73歲。

劉春霖博學多才,在古文字、史學、書法和金石學等方面都有較深造詣。而且能夠保持晚節,大義凜然,錚錚鐵骨,頗有狀元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