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什么鸡的肉最好吃?农村鸡,散养鸡。

农村里养鸡多是散养,三五成群,在小溪、田野、竹林里追逐、啄虫,自由地漫步、交谈,甚至公然地亲热。

“我家孩子就是散养!”

说这话的家长表面无奈,其实是内心骄傲。散养成本高,不是人人能做到。做不到令人向往,做到别人的做不到,令人自豪。

最近冒出个“佛系”,吓我一跳,这么竞争激烈的社会还能容得下心静如水?这个佛系大概的意思是平和淡然、不争不抢。

这么超然的境界,谁不向往。

保护孩子天性,父母有责。尤其是有过“不幸”童年的父母,拼尽全力给孩子一片天高云淡。儿童教育分两派,“竞争派”和“佛系派”。不用想,我早早地站在佛系这一派。但终归还是叛离了。

01

老师的笔记工工整整

老师有很多,大学老师也有很多,我说大学老师姓朱,朱熹的朱。

在他家吃饭永远是满满一桌子菜,每个碗里都是满满当当。

朱老师说他年轻时候挑柴,扁担压得像紧绷的弓,集体劳动计公分也是前几名。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一日在老师家吃饭,几杯酒下肚,我们谈文革,谈中国人日本人的秉性,谈陈丹青余秋雨。话题和一桌菜肴旗鼓相当。说起读书做笔记,老师从房间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本,每个笔画都是规矩工整,鲜有涂改。

老师今年七十有二,还像我们读中学那阵子认真地做笔记,让我自惭形秽。我看书,投入、快速,不太做笔记,偶然画上波浪线。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没有必要刻意地练习书法,每一次写字都认真,当作练习书法,这就够了。”

这句话刻在我心里。平时各种忙碌,哪能特意空出来时间去提升书法这门子喜好?练习就该在日常的提笔写字当中。

02

小吴还在练习吹萨克斯

小吴,上初一了,画还继续画,萨克斯还继续吹。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清明写生活动见到小吴,小伙子长高了,没有先前的圆肥。台上吹奏萨克斯一身艺术范,在旅游大巴上腼腼腆腆。

“每天都吹?”我比画着萨克斯的样子。

“基本每天,有时候有事就间断一下。”

小吴经常被请去站台,楼盘开盘庆典、商场开业还有学校年会等等场合,他真是见过大场面。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小吴也爱玩游戏,那阵子沉迷王者荣耀,手机被姐姐摔了。

“游戏还玩?”

“不太玩了。没意思。现在也没时间了。”

上初中,压力不小。

03

坚持每日一画的川川

每个到春雨树来询问报名的家长都会被川川的事迹感染。

这个瘦瘦条条的三年级男孩,跑起来像风,但在画画的时候就完全换了一个人。

他从三岁开始拿画笔,跨进小学那一年,已经有了一千多张画稿。

这么厚厚一堆画稿放在家长们的面前,真是相当的震撼!

“我觉得对不起孩子!”一位家长脸涨得微红。

“川川有没有不想画的时候?”

“经常有撂摊子。小孩也有厌烦,也有情绪。刻意不画完整,我们不追求完整的作品。就是画几笔,哪怕就是胡乱涂抹,也不让他完全放弃。放弃了,习惯就不容易再继续养成。”

川妈很坦诚。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坚持每日一画,到底有什么意义?”

川妈经常面临这样的疑问。

“首先,绘画对孩子手眼脑协调能力有更为明显的帮助。其次,每天一画,就是把画画培养成另外一种语言,孩子不识字不会写笔记,可以通过画画这门语言来宣泄情绪,表达情感。坚持,是核心。让孩子和家长都不要过分纠结结果和目标,从刻意练习,逐步到享受这个过程。坚持,一开始是毅力,以后就是习惯,也就轻松了。”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的确,现在川川拿画做日记,半个小时轻松完成。

04

告别佛系后:以练习的心态去刻意练习

2017年出了两本书The Practicing of Mind:Developing Focus and Discipline in Your Life和PEAK: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翻译过来的书名是《练习的心态: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书,是好书,可惜出版晚了一些。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我和佛系教育说再见

“水滴石穿,铁杵成针。”“头悬梁,锥刺股。”

同样的道理,不一样的解读,让人领会深浅不在一个水平上。一万个小时的机械重复不可能成就一个专家、高手。过程那么痛苦,如何坚持到最后的荣耀?努力被渲染成苦大仇深,让凡夫俗子怎能不望而怯步?很多道理,其实就是没道理。

两本书读完,结合身边实例,我总结出佛系教育的三大毛病。

一是把刻意练习当作儿童天性的死敌。

兴趣爱好无论是自发还是诱发,都要经历一个潜心学习和刻意练习的过程,才能达到高峰体验。大脑喜欢有深度的喜悦,练习是大脑的营养。散养会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缺乏目标感,良好的天性反而不能得以释放。

二是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够保护孩子的终生。

大自然是竞争的大自然。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适当佛系一阵子,有助于让疲惫的自己焕发活力。

但我们无法不正视现实。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终生,也不能终生保护他们。要教会他们走路,就不要害怕磕磕碰碰。既然他们也会长大面对风雨,那就一开始放弃过分的呵护和任性的散养。

讲个故事。

身边有个朋友,事业有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却是一路有老爸罩着,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当地名校。高考不敢去,被送到英国读书。大学没有读完,回国了。听说在英国长了一身肉,经常猫在宿舍里,连吃饭也是订外卖。

三是和“竞争派”一样都忽视了成长过程本身的珍贵。

竞争派是眼睛盯着目标和终点,生怕落后他人。

佛系派是蒙着眼睛,故意无视他人以及他人的竞争。

这两大门派都没有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过程。重视当下的过程,更容易抵达自己的小确幸。

再讲一个故事。

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水库游泳,我们的目标是游到对岸。我们一起扎进水里,用力划水。我的愿望是争夺第一。我紧盯着对岸的水泥台阶,每次蹬腿和划水我都会估算和目标的距离,间歇看看小伙伴们的位置,渐渐地有些焦躁,我落后了。这种感觉上来,动作不由地加快,我失去了节奏,累得腿抽筋,只好翻身仰泳,捏腿,缓慢地漂到对岸,距离那个水泥台阶有50米

离开佛系派,我也不会走到竞争派。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始终用练习的心态去提升自己,体会生命的过程。

刻意,应该留给练习的过程和无数个小确幸,而不是宏大的遥远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