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寧通寶錢幣的價格及歷史知識普及

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始鑄,年號錢。有崇寧通寶、 崇寧重寶和崇寧元寶三種。 崇寧通寶當十型, 錢文為徽宗親書,所以又其為御書錢。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劃銀鉤,是徽宗趙佶 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而於 王莽並稱“錢法二聖”。錢體厚重,青銅質,鏽色古舊,開門的老生坑。之所以謂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錢文四字飽滿,寄廓接緣。“寶、寧”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長點“崇”;斜丁“寧”;高走“通”等,與被公認的各譜均載的大字“崇寧通寶”雷同。除錢徑略小外,輪廓寬窄、 穿孔大小亦基本一致。《宋史·食貨志》有記載:“把生鐵打成薄片,排放在貯有膽水的槽中,浸漬幾天,然後刮取析出的泥狀銅(稱作“赤煤”),入煉爐化煉。”

冶煉方法

崇寧通寶錢幣的價格及歷史知識普及

正面照片

《東洋見聞錄》記載:

除了火法冶煉之外還有“膽水冶銅法”。這種冶銅法就是利用金屬鐵從含有銅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銅來,然後把它刮取下來,再經烹煉後,就可以得到銅錠。所謂“膽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銅(我國俗稱它為石膽、膽礬)的泉水。它的形成是因為天然的硫化銅礦石經風化氧化,一部分便會生成可溶性硫酸銅,經過地下水、雨水的浸泡、淋洗,便會溶解而匯入泉水中。這種膽水只要銅的濃度足夠大,就可以做為水法冶銅的原料。

崇寧通寶錢幣的價格及歷史知識普及

崇寧通寶

早在漢代時,我國先民就已經注意到金屬鐵可置換銅的現象。例如西漢古籍《淮南萬畢術》上就有“曾青(碳酸銅類的礦物)得鐵,則〔鐵〕化為銅”的記載。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有“石膽能化鐵為銅”的話。東晉煉丹家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中講得更明確:“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而皆外變而內不化也。”不過那時多數人對這種現象沒有確切的瞭解,誤以為是鐵接觸到曾青、石膽就轉化為銅了。及至唐代,有些從事鍊金術活動的方士就利用這個化學變化把石膽水和水銀放在大鐵鍋中加熱熬煉,被置換出的銅便與水銀形成汞齊。然後,他們把那些很像砂粒的銅汞齊加熱,蒸出水銀,便得到了紅銅粉。他們美其名叫“紅銀”,很自以為得意,認為真的實現了使鐵向銅的嬗變。唐代後期方士金陵子所撰的《龍虎還丹訣》就記載了這項“絕技”

崇寧通寶錢幣的價格及歷史知識普及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鏽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鏽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鏽色則不然,偽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鏽”或“粉狀鏽”,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鏽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鏽作法有兩種:(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鏽色;(2)將偽品放入鹽滷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鏽。傳世品偽鏽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燻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崇寧通寶錢幣的價格及歷史知識普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