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01

位於街道口的1937年版武大牌樓,是武漢大學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牌坊了。

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隨著城市的變遷,武漢大學的校園範圍也發生了變化,這座老牌樓如今身處鬧市,旁邊擠滿了各色店鋪。

不過只有附近的熟客才知道,距離牌坊一步之遙的小巷裡,隱藏著許多小而美的早餐店,是很多人過早菜單上雷打不動的主角。

在武漢,早餐一個月不重樣絕對是謙虛的說法。

食神蔡瀾說:“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早餐之都。”

糯米包油條、鮮魚糊湯粉、熱乾麵、燒梅、面窩、歡喜坨、豆皮、牛肉粉.......外來的食物要想突破重重阻礙,掙得一席之地,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但有一家其貌不揚的淮南牛肉湯店卻做到了。

02

早晨六點,天還未大亮。武珞路上的首班公交車剛剛駛過,伴隨著轟隆隆的油門聲,老闆娘王海燕起床,洗漱,開門,準備食材,日日如此。

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小店一樓做生意,二樓是生活起居的地方,生活與工作被一道樓梯隔得涇渭分明。從樓上下來,夫妻倆生爐子的生爐子,擀麵的擀麵。

不一會兒,鍋裡的牛肉湯就沸騰起來,各色食材也已備好,再過十幾分鍾,店裡就會迎來今天的第一批早客。

手擀麵和紅薯粉都是店裡獨有的,汆燙過後配上口感柔軟的豆腐絲,再注入富有靈魂的湯底——用牛骨和牛油熬出來的牛肉湯顏色清亮,滋味兒卻很足。

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店裡最受歡迎的招牌淮南牛肉湯

在武珞路小學上一年級的昊昊,從半年前開始,每天早上爺爺都會帶他來吃上一碗牛肉湯再送去學校。

昊昊最愛湯鮮味濃的牛肉湯和吸滿了湯汁的紅薯粉,但小朋友沒什麼時間觀念,有時候起不來床,快遲到了也一定要鬧著填飽肚子再走。

暑假不上學,昊昊的媽媽偶爾也會趁工作不忙,打包一份牛肉湯回家給小胖兒子吃。

然而昊昊在食客裡一點都不算誇張的。

來這兒吃飯的多是附近的上班族,附近寫字樓裡的一個小姑娘,瘦瘦小小的身材,曾創下連續三天每頓都吃牛肉湯的記錄,讓王海燕對她印象深刻,最後實在忍不住勸她:“吃什麼東西都不能一直吃,會容易吃膩的啊!”

小姑娘也哭笑不得:“每次不知道吃什麼就會來吃牛肉湯,吃這個感覺蠻舒服的。”

十幾平米的牛肉湯店,食客絡繹不絕,夫妻倆總是忙得連軸轉,因此也沒有選擇加入外賣平臺,這倒是讓他們和來來往往的食客有了更多的交集。

旁邊婦幼醫院的護士有一次專門找到店裡,留了王海燕的電話希望能送餐過去。

王海燕和她們商量:“早中午是高峰,店裡實在沒人手,等晚上我們清閒一點就自己給你們送。”等到王海燕送餐過去,才發現護士們確實也很忙。

曾經在勸業場做批發生意的安徽老鄉,不知道搬去哪兒了,卻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騎著電瓶車在店門口吆喝:“老王,還是老一樣,手擀麵下牛肉湯,給我打包啊!”

夫妻倆閒時會和他聊上幾句,老鄉也不下車,面打包好了拎著就走。

這種食客和店主間的默契,經常在王海燕的店裡上演,十幾平米的小店匯聚了濃濃的人情味。

“這邊有很多來武漢打工的兄弟姐妹,老鄉也多,每次不管下粉下面,我們也會盡量多放點面和肉。”北方人都說“出門餃子回家面”,同是異鄉人,王海燕能懂這種漂泊在外的心酸。

很多熟客都說,這麼實誠的牛肉湯太少見了,碗比臉還大,飯量一般的點個小份牛肉湯都會撐肚子了。

藏在小巷裡的小店,明明一不小心就會路過,卻讓重口味的武漢人越陷越深,讓過路的打工仔吃上一頓飽飯,讓安徽人吃上久違的家鄉味道。

03

曾有食客問老闆:“為什麼你們家的粉面都這麼好吃?”

老闆馮大偉憨厚的笑笑:“就是很簡單的一碗麵,沒什麼特別的。”

馮大偉淮南老家時就是中餐廚師,原來的收入也能勉強讓全家人吃飽。等小孩大一點好照顧了,夫妻倆就把店開在了武漢,這一做就是6年。

在“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裡,武漢是個例外。本身就喜歡熱乾麵這類麵食的武漢人,就是北方人眼裡的南方人,南方人眼裡的北方人。

這是夫妻倆選擇把店開在武漢最大的原因。

“牛肉湯講究原汁原味,用牛骨牛油做湯底,熬出來的湯質才好。”馮大偉說道。

店門口的大鍋裡燉著大塊大塊的牛骨,從早到晚都會用小火慢熬。

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正在做牛肉湯的馮大偉

最重要的湯底有了,牛肉湯裡的主食卻讓夫妻倆頭疼不已。

紅薯在武漢被叫做“苕”,因此紅薯粉在這裡也被稱為苕粉。

但你要真敢在武漢吃苕粉,不是店家有真本事,就是你的腦殼有點“苕”(武漢話:傻乎乎)。

武漢作為過早勝地,熱乾麵湯麵寬粉都是招牌,唯獨苕粉總是帶著一股膠質,味同嚼橡膠。

“武漢的苕粉不太好,但牛肉湯裡放我們特色的手工紅薯粉才好吃,不然就不是那個味兒了,我們就從老家買了帶過來。”

夫妻倆能回家的次數有限,多虧了老闆娘王海燕的父親每次過來探望女兒時,開車從安徽淮南一次次不厭其煩地運送幾百斤紅薯粉過來。

一年數次自駕往返近900公里的距離,不光帶來了父親對女兒的思戀,還帶來了最質樸的淮南味道。

幸好另一樣主食手擀麵,是北方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生活技藝。

一直以來夫妻倆都是親自上陣和麵擀麵,很多人都專門衝著勁道的手擀麵來吃牛肉湯。

天氣熱,為了保證新鮮和口感,夫妻倆會按照人流量提前幾個小時準備,現做現煮。

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和麵,再趁醒面的時間做其他準備工作,“一旦面醒好就要趕緊擀,因為現在天熱,麵糰放的時間久了會變成陳面,口感會變酸。”

“不過像我們做面做習慣了,擀一劑子面只需要四五分鐘,像一般人可能十分鐘也擀不來呢。”此時老闆娘的笑容帶著些小驕傲,十分可愛。

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王海燕做的手擀麵

早上做的面賣完了,中午繼續做,不管哪個時間段來店裡,食客們都能品嚐到最地道的手擀麵。

北方人最後的倔強,大概就是寧願跨越十萬八千里的距離,也不願對面食有一絲一毫的將就。

除了湯底和主食,配菜和配料也是略有些講究的。牛肉湯是大鍋熬出來的骨湯,老闆保證其原湯原味,食客們再根據自己的口味調整。

買回來的新鮮牛肉,馮大偉回到家會做成兩種:滷牛肉和清湯裡的原味牛肉。和武漢本地粉面館的不同,馮大偉滷的牛肉只有滷香和牛肉的清香,沒有絲毫的辣味,老人小孩也能吃。

剛出鍋的牛肉湯滋味很足,但武漢人整體口味偏重,老闆娘就特意做了各式各樣的小菜。

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蘿蔔乾做起來很費工夫,夏天天氣熱又容易壞,每年冬天老闆娘王海燕都會醃製大量的蘿蔔乾。

買回蘿蔔洗洗曬乾,一種用專門的吊滷醃製,另一種則是有嚼勁的小蘿蔔乾。

除了蘿蔔乾,脆爽的土豆絲、提味兒的辣椒圈每天也“消耗”的很快。

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每次看大家吃麵的時候都會一勺接一勺放,我也沒想到小菜會這麼受歡迎。”王海燕說。

在這裡,每個食客都能找到自己鍾愛的味道。有人喜歡在牛肉湯裡泡油條,有人喜歡手擀麵上鋪滿辣椒油,還有人專門來吃紅薯粉和土豆絲。

這一碗老闆口中很“簡單”的牛肉湯,卻雜糅了南北間複雜繁複的工藝,難以複製。

有幾個穿著體面的中年人連續幾天中午都打的來吃,也讓馮大偉印象深刻。他們說“我們來武漢後很久沒吃到這個味道了,真的找了很久都沒找到。”

還有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來買牛肉湯,腳步蹣跚,後來夫妻倆才知道,老人的老伴生病了不能走動,老婆婆是徒步走了一站多路,買回去給老伴喝的。

老婆婆說:“我老伴非常想喝牛雜湯,老闆娘給我打包一碗吧,”說著說著眼眶就紅了,開始抹淚:“老伴就想喝這個,我找了好長時間了,才找到你們這一家。”看著老婆婆委屈擦淚的模樣,王海燕不太敢問老伴是怎麼了,只能用心給她做上一大碗牛雜湯。

04

原本在牛肉湯店門口是有爐子做燒餅和鍋盔的,但來武漢後店門口不許放,城管也會來趕人。老闆娘一開始還做過特色的淮南手工鍋巴,由於環境限制和人手不足,後來爐子撤了,至今還有老顧客感到惋惜。

也有老顧客問:“你們怎麼不請人幫忙呢?”

王海燕實誠地說:“自己做習慣了,請人做也不放心。像擀麵這種活計,不是我們當地人根本做不來這個口感。”

淮南牛肉湯沒有像四川擔擔麵、北京炸醬麵等等系列麵食一樣風靡全國,也是這個緣故。紅薯粉和手擀麵需要一定的手藝,牛肉湯真正做的地道好吃也需要耗費很多精力。

“前兩天還有人來找我們加盟。”

“那你願意加盟嗎?”

“其實有好幾次有人來問,你們收徒嗎?你們加盟嗎?我都跟他們說太忙了,我們沒時間考慮。”說到這,夫妻倆都被自己逗笑了。

“我們整個店鋪都是租的,一樓做生意,二樓住人。房租高的嚇人,一個月一萬呢!”

由於房租高電費高,牛肉湯的成本也在這裡,薄利多銷的模式下,夫妻倆一直不敢請人招工。

因此每次家裡有什麼急事,沒有別人能幫忙,倆人只能閉店回家。

淳樸的夫妻倆也想不出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在做好一碗碗牛肉湯的同時,儘量照顧好家人和自己。

馮大偉和王海燕夫妻倆現已經年過三十,他們在尚且年輕的時候就來到這座城市,陌生感和不適應也常伴隨著鄉愁,在夜深人靜時突然襲擊。

好在牛肉湯店越來越忙碌,日子也一天天的好起來了。

他們的一對兒女剛剛放暑假,王海燕的父親把他們送來武漢和父母團聚。

在鏡頭前,一家人露出靦腆而幸福的笑容來。

麵館到底有多難掙錢?你可能想不到!

在武漢,每天都有很多個“馮大偉”和“王海燕”在忙忙碌碌。他們散落在武漢各個不起眼的角落,即使辛苦,卻仍心懷願景。

人物:王海燕/馮大偉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