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升級,外向型企業如何突圍並藉機重生?

中美貿易戰升級,外向型企業如何突圍並藉機重生?

6月15日,特朗普推翻了此前中美兩國的協商約定,宣佈將對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中國於6月16日決定,對包括汽車在內原產於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7月6日起實施徵稅。此後,特朗普又於美國時間18日聲稱,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10%關稅的威脅,中國也將進一步反擊,中美貿易戰真正進入白熱化階段。

19日全天,亞洲、歐洲及美洲的金融市場嚴重震盪,大部分國家的股市出現下跌甚至暴跌,中美貿易戰對中國以及全球企業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估計大部分外向型企業都沒想到,貿易戰成了影響企業運轉的主要因素,就是中興這樣有國家背景的企業,在貿易戰中亦深感無奈。在貿易戰面前,即便企業制定再完美全球化與競爭戰略也無濟於事,你會發現,什麼競爭壁壘、防禦戰略、產品差異化策略等之前百試不爽的武器,現在都失靈了。

眼下的國際貿易環境,對中國的外向型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威脅。我認為,企業有危機是肯定的,但這同時也是企業多年不遇的一個機會。貿易戰在一定程度上會倒逼中國企業進行更多的探索,重現審視自身,從資源、模式、技術上等維度上重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試想,一個在貿易戰期間都能安身立命的企業,在以後是不是會有更大的潛力?

貿易戰危險與機會都並存,相信很多企業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只是,企業又該如何抓住這個機會?又該如何逆勢打造更強的核心競爭力?下面這幾點,或許能給企業們一些啟示。

產品出口轉內銷,藉機佈局國內市場

狹義上的出口轉內銷,是指打算出口國外的產品,因為貿易壁壘、國家政策變更等原因不能出口到國際市場,企業為減少損失將貨物在本國銷售。廣義上的出口轉內銷,則是一種經營手法的轉變,外貿出口型企業因國際競爭產品銷售壓力加大,企業為求生存把銷售途徑從國外市場改為國內市場,通過轉內銷的方式來獲得商品出售的新渠道。當前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對於政治造成的不可抗力影響,一些企業可以選擇出口轉內銷。

但企業應該明確,出口轉內銷的本質,並不是將準備出口的積壓庫存在國內市場拋售,而是以產品在國內市場試水,在分析國內市場競爭狀況之後,通過合適的策略實現搶奪相應的市場份額,從而在國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樣,以後再遇到貿易戰、地緣政治之類的不確定因素,至少企業不會手忙腳亂。在出口轉內銷的進程中,如果能順利拿下足夠大的市場份額,成為構成市場格局的主要企業,則可重點經營國內市場,或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業績。

事實上,現在中國電商如此發達,外向型企業要開拓中國市場的難度已降低很多,只需要找到相應的電商平臺,合理使用其線上渠道及線下門店,就能開拓足夠多的渠道。另外,如果是信息化欠發展的企業,還有可能在於平臺合作的過程中,時間企業信息化大升級。這對於長期依靠出口退稅維持生計相對原始的外向型企業,非常重要。

供應銷售多渠道化,給雞蛋多挑幾個籃子

外向型企業的資源、經驗與供應鏈能力還是在國外市場,在較之國內市場某個行業動輒數千家企業的對比之下,國際市場的競爭反而不是那麼強烈,主要還是以產品品質和品牌來說話。因此,外向型企業的重點還得放在國外。但中美貿易一開戰,那些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中國企業都非常難受,甚至某些行業元氣大傷。

貿易戰實則提醒了這些企業,千萬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哪怕突圍該區域市場的成本再低利潤再高也儘量不要如此佈局。企業應該儘量在多個國際市場尋找合作伙伴並設立分銷渠道,將雞蛋放到多個籃子中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中外貿易戰帶來的損失。

但將雞蛋放到多個籃子,並不單是多開闢幾個國外市場,還包括多區域尋求供應商渠道以及開闢國內銷售渠道。

對外貿易是雙向的,由企業專門做國內出口,也有企業專做國外進口,像近年興起的跨境電商就是如此,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的農業產品,跨境電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外貿易戰中國主要制裁的美國商品就是農業產品,這對美國直採型以及美國代購型的跨境電商影響很大。對這些企業,現階段最好的辦法就是快速尋找其他國家的供應商,也只有全球尋求多區域供應商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供應風險。

中美貿易戰升級,外向型企業如何突圍並藉機重生?

除此之外,開闢國內渠道也是外向型企業應該考慮的。對於這一點,我在前文的出口轉內銷已經談過,這裡不再贅述。

降本增效,在逆境中借互聯網+實現轉型

在貿易戰中,大部分外向型企業都會面對前期在美國市場已重點投放資源而後期不能發力的情況,甚至有些資金投入已經打了水漂。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企業,主要資金投入之後如果不能經營,嚴重者甚至會導致企業無法繼續運營。在國家之間的貿易對抗下,企業的經營再靈活也無法杜絕一定的損失。這種情況下,為了持續運營企業最大的訴求是在降低成本,以維持企業的運營。

那麼,如何降低成本呢?降低成本有兩個必要的基本點:一是開源節流,將運營環節中不必要的環節砍掉,並在重點運營的項目上重點突擊,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一般會通過停項目或者減員來實現;二是增效降本,通過增加企業運作效率實現降低成本,單位生產效率及成品率越高,成本也就越低。

中美貿易戰升級,外向型企業如何突圍並藉機重生?

我認為,在企業無法正常運營美國業務的情況下,可以藉此機會考慮優化企業的生產運營。在生產環節引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輔助生產,在管理方面引入相應的能效、資源、組織等信息化管理平臺,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業生產及管理效率,從而藉助互聯網+實現整體的增效降本,在貿易戰的殘酷形勢下度過難關。至於具體操作層面,只需要企業找到阿里雲、騰訊雲等相應的服務商,就能為你打造相應的整體解決方案。

上面說了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外向型企業應對困境的三種解決方法,只是大體的解決思路,具體執行需要企業根據自身所需擇其優而從之,進而做到融匯創新,最終擺脫貿易戰帶來的影響。

只要能在關鍵節點做出改變並輔之合理湊效的戰略及方法,相信這次貿易戰也將成為很多外向型企業重獲新生的好機會。

【王吉偉,商業模式評論人,專欄作者,關注TMT與IOT,專注互聯網+及企業轉型研究。微信公號:王吉偉(jiwei11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