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配小龍蝦,「老痛風」註定無緣?有約君幫你問了營養師

有約君說

夏天啤酒配小龍蝦,

簡直不要太爽!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宵夜食肆想要生意火,餐牌上不能少了各種口味小龍蝦;外賣平臺上,“小龍蝦與世界盃更配”的招攬比比皆是;高級吃貨就直接“生猛”提回家自烹……

但,這樣吃真的健康嗎?

尤其是痛風老病號

註定和啤酒小龍蝦無緣?

資深吃貨有約君,

今天幫大家諮詢了一下營養專家——

叫小龍蝦外賣不妨搭一份拍黃瓜

中國營養學會社區營養與健康管理分會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陳超剛介紹說,作為一種普通的動物性食物,小龍蝦的營養價值和其它的魚、肉一樣,可以提供人體易吸收利用的優質蛋白質,營養價值還是不錯的,健康人群偶爾啤酒搭配小龍蝦自然是沒問題的。

他表示,沒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人,適量吃小龍蝦和啤酒,比如小隻的小龍蝦十隻以內,“大個頭”的小龍蝦3~5只,啤酒一瓶以內,都是安全的。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為了均衡飲食,完善營養結構,也可以適量搭配一些植物性食物,比如說黃瓜、番茄,和適量的水果如橙子、奇異果、李子等。不過慎重搭配荔枝、龍眼、香蕉等,以及儘量避免濃縮果汁,它們含有較豐富的果糖,後者增加嘌呤代謝的原材料,搭上高嘌呤的啤酒小龍蝦,可能會誘發高尿酸血癥甚至痛風發作哦。

有約君溫馨提醒:有麻辣小龍蝦外賣的食肆,多半不會沒有川式拍黃瓜,不妨順手下多一單哦。如果是朋友一起看球,也別忘了點個低糖的果盤咯。

“老痛風”別逞一時口福之快

尿酸高、既往有痛風發作病史的人,建議就不要跟風了,和啤酒配海鮮的道理一樣,啤酒和小龍蝦兩者都有中等偏高的嘌呤,容易導致尿酸增高、誘發痛風。這個時候如果還不量力而行,非要跟著感覺走,趕上潮流風,把身體健康也搭進去就可就“世界悲”了。

值得提醒的還有易過敏人群。小龍蝦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排行榜當中也是排在前列的。既往有過敏性體質的人,比如容易皮膚過敏、患過敏性鼻炎、哮喘等,最好也是不要跟風。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同時,世界盃期間又要上班,又要熬夜看球,擠佔運動時間,活動量少了,消耗也少,小龍蝦本身是高蛋白食物,輔以讓人食指大動的麻辣、十三香等重口味烹飪方式,多是高鹽高油高脂肪,深夜攝入這麼多的熱量,還搭配同樣高能量的啤酒,請問,您考慮過腰腹部“米其林”的感受嗎? 陳超剛提醒,這不但增加腸胃負擔,還很容易誘發高血壓、高血脂。

一定要吃小龍蝦?

那這樣吃吧

神馬?你就是這麼任性,非要吃小龍蝦不可?好吧,那苦口婆心的有約君最後送你一個建議,別吃高油高鹽的麻辣口味了,這樣吃吧:根據陳超剛的建議,在烹飪方式方面,小龍蝦剝殼後再蒸煮一段時間,可減少嘌呤含量,對預防高尿酸增高是有益的吃法。

不過,這樣吃可能會減少了小龍蝦“社交網紅”的屬性,失去了雙手並用剝殼取肉的樂趣,到嘴的食物還有沒有那麼美味呢?粉絲朋友自己看著辦吧。

另外,在小龍蝦的菜譜中,除了“重口味”,還有強調“原汁原味”的“冰鎮”吃法,經過完全煮熟以後用冰敷,肉質彈口,肉色白淨,有“段位”的吃貨不妨一試。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採用哪種烹飪方式,務必煮熟煮透。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從食物安全的角度來看,專家還建議,如果有條件的話,自行購買新鮮生猛的小龍蝦,選擇健康的烹飪方式,會比光顧夜宵檔或購買外賣中的“重口味”小龍蝦更安全,起碼能夠保障新鮮。掩蓋在重口味之下,有時候食材不新鮮可能也發現不了。

享用小龍蝦五點提醒

1.最好購買人工養殖的小龍蝦。不要在街頭流動攤點購買小龍蝦,不要自行到江邊或河溝捕撈野生龍蝦進食,也不要購買非養殖的龍蝦。

2.可反覆用清水換洗。烹飪前需先將小龍蝦洗淨。可將買來的小龍蝦放在乾淨水體中養殖,不斷換洗,直到水體較為清澈。

3.確保完全熟透。千萬不要生吃或食用未熟的小龍蝦,需確保其完全熟透。可先用油炸再清炒,水煮也應保證10分鐘以上,達到高溫消毒效果。

4.不吃頭部,不吃死蝦。根據媒體報道,烹調後的小龍蝦如有濃烈腥味、蝦體散開發直、肉體鬆軟無彈性、顏色變暗且殼身有較多的黏性物質,很可能是死蝦。

5.進食有度。一次大量進食小龍蝦可能存在誘發橫紋肌溶解綜合徵(哈夫病)的風險。雖然進食小龍蝦誘發橫紋肌溶解綜合徵只是個案,並無證據證明兩者的直接關聯,但醫生提醒,還是應瞭解自己的體質和身體狀況,有哈夫病病史的不宜再食用小龍蝦;在食用小龍蝦期間,應該注意避免其他的可能引起橫紋肌溶解綜合徵的危險因素,例如酗酒、過量運動、服用敏感藥物等。

醫學指導/中國營養學會社區營養與健康管理分會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陳超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林偉吟 (部分文字整合自廣州日報)

圖@視覺中國、網絡資料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