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有约君说

夏天啤酒配小龙虾,

简直不要太爽!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宵夜食肆想要生意火,餐牌上不能少了各种口味小龙虾;外卖平台上,“小龙虾与世界杯更配”的招揽比比皆是;高级吃货就直接“生猛”提回家自烹……

但,这样吃真的健康吗?

尤其是痛风老病号

注定和啤酒小龙虾无缘?

资深吃货有约君,

今天帮大家咨询了一下营养专家——

叫小龙虾外卖不妨搭一份拍黄瓜

中国营养学会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分会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介绍说,作为一种普通的动物性食物,小龙虾的营养价值和其它的鱼、肉一样,可以提供人体易吸收利用的优质蛋白质,营养价值还是不错的,健康人群偶尔啤酒搭配小龙虾自然是没问题的。

他表示,没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人,适量吃小龙虾和啤酒,比如小只的小龙虾十只以内,“大个头”的小龙虾3~5只,啤酒一瓶以内,都是安全的。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为了均衡饮食,完善营养结构,也可以适量搭配一些植物性食物,比如说黄瓜、番茄,和适量的水果如橙子、奇异果、李子等。不过慎重搭配荔枝、龙眼、香蕉等,以及尽量避免浓缩果汁,它们含有较丰富的果糖,后者增加嘌呤代谢的原材料,搭上高嘌呤的啤酒小龙虾,可能会诱发高尿酸血症甚至痛风发作哦。

有约君温馨提醒:有麻辣小龙虾外卖的食肆,多半不会没有川式拍黄瓜,不妨顺手下多一单哦。如果是朋友一起看球,也别忘了点个低糖的果盘咯。

“老痛风”别逞一时口福之快

尿酸高、既往有痛风发作病史的人,建议就不要跟风了,和啤酒配海鲜的道理一样,啤酒和小龙虾两者都有中等偏高的嘌呤,容易导致尿酸增高、诱发痛风。这个时候如果还不量力而行,非要跟着感觉走,赶上潮流风,把身体健康也搭进去就可就“世界悲”了。

值得提醒的还有易过敏人群。小龙虾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排行榜当中也是排在前列的。既往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比如容易皮肤过敏、患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最好也是不要跟风。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同时,世界杯期间又要上班,又要熬夜看球,挤占运动时间,活动量少了,消耗也少,小龙虾本身是高蛋白食物,辅以让人食指大动的麻辣、十三香等重口味烹饪方式,多是高盐高油高脂肪,深夜摄入这么多的热量,还搭配同样高能量的啤酒,请问,您考虑过腰腹部“米其林”的感受吗? 陈超刚提醒,这不但增加肠胃负担,还很容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

一定要吃小龙虾?

那这样吃吧

神马?你就是这么任性,非要吃小龙虾不可?好吧,那苦口婆心的有约君最后送你一个建议,别吃高油高盐的麻辣口味了,这样吃吧:根据陈超刚的建议,在烹饪方式方面,小龙虾剥壳后再蒸煮一段时间,可减少嘌呤含量,对预防高尿酸增高是有益的吃法。

不过,这样吃可能会减少了小龙虾“社交网红”的属性,失去了双手并用剥壳取肉的乐趣,到嘴的食物还有没有那么美味呢?粉丝朋友自己看着办吧。

另外,在小龙虾的菜谱中,除了“重口味”,还有强调“原汁原味”的“冰镇”吃法,经过完全煮熟以后用冰敷,肉质弹口,肉色白净,有“段位”的吃货不妨一试。需要提醒的是,无论采用哪种烹饪方式,务必煮熟煮透。

啤酒配小龙虾,“老痛风”注定无缘?有约君帮你问了营养师

从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专家还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自行购买新鲜生猛的小龙虾,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会比光顾夜宵档或购买外卖中的“重口味”小龙虾更安全,起码能够保障新鲜。掩盖在重口味之下,有时候食材不新鲜可能也发现不了。

享用小龙虾五点提醒

1.最好购买人工养殖的小龙虾。不要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小龙虾,不要自行到江边或河沟捕捞野生龙虾进食,也不要购买非养殖的龙虾。

2.可反复用清水换洗。烹饪前需先将小龙虾洗净。可将买来的小龙虾放在干净水体中养殖,不断换洗,直到水体较为清澈。

3.确保完全熟透。千万不要生吃或食用未熟的小龙虾,需确保其完全熟透。可先用油炸再清炒,水煮也应保证10分钟以上,达到高温消毒效果。

4.不吃头部,不吃死虾。根据媒体报道,烹调后的小龙虾如有浓烈腥味、虾体散开发直、肉体松软无弹性、颜色变暗且壳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很可能是死虾。

5.进食有度。一次大量进食小龙虾可能存在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哈夫病)的风险。虽然进食小龙虾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只是个案,并无证据证明两者的直接关联,但医生提醒,还是应了解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有哈夫病病史的不宜再食用小龙虾;在食用小龙虾期间,应该注意避免其他的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例如酗酒、过量运动、服用敏感药物等。

医学指导/中国营养学会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分会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林伟吟 (部分文字整合自广州日报)

图@视觉中国、网络资料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有约君猜

你可能还想看以下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