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也没用,长安是否只能放弃燃油车?

上周末,在乘联会5月份车市销量数据即将公布之时,长安汽车抢先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了其统计数据。一时间, “长安汽车5月销量近12万辆 同比增长11.7%”的消息见于多个内容平台。

然而,如果仔细看这份销量报告,你就会发现,这份看似彰显成绩的“喜报”,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掩盖长安乘用车下滑的窘况。

降价也没用,长安是否只能放弃燃油车?

长安汽车发布的5月销量宣传中,先是用大篇幅渲染其长安品牌汽车,在当月取得同比增长11.7%的好成绩。然后,仅用一句话提到,长安品牌乘用车5月份销量68,190辆。

事实上,根据长安汽车的官方数据,长安乘用车在今年5月份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下跌了 3.1%。累计销量来看,长安品牌乘用车今年前五月销量为436680台,同比下滑更是达到12.6%!

而在随后乘联会公布的5月份中国车市销量数据中,长安乘用车不仅坐实了销量下滑的消息,更是在当月的销量排行榜上,跌出前十。

要知道,哪怕退回两年前,2016年的国内车市销量排行榜上,长安乘用车还位居自主品牌销量的榜首位置,被誉为是“自主一哥”。

谁曾想到,仅仅过了两年,曾经的“自主一哥”长安汽车竟然已经沦落到销量排行榜前十都找不到的境地。

降价也没用,长安是否只能放弃燃油车?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5月份销量数据,狭义乘用车厂商销量排名前三甲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自主品牌方面,吉利汽车和上汽乘用车势头迅猛,分别跻身销量排行榜的第四位与第十位。

纵观5月份车企销量排行榜的前十强,自主品牌占据了3个位置,除了吉利汽车与上汽乘用车之外,长城汽车以微弱的优势位居第九位。

两年前的“自主一哥”,如今竟然连前十都排不上,长安的下滑让人惊讶。

细化到车型来看,长安逸动继续下跌,销量仅为8146台。CS75因为新款上市在即,老款车型首度跌破万台,仅为9213台;CS55也跌破万台,仅9206台,环比下滑高达28%;从3月的20169,跌至9206台,两个月跌了一大半,这销量跳水有点厉害。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车型是CS35,月销稳定在1.1万,是长安过万的独苗了。

相比吉利5月销量12.3万,长城的7.09万,长安5月的销量表现可谓惨淡。长安和吉利的累计差距已高达20万辆,可以说已经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了。

降价也没用,长安是否只能放弃燃油车?

“老虎打盹”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对于曾经的“自主一哥”长安汽车来说,如今惨淡的现状,绝非偶然,而是积弊已久。

想当初,长安汽车之所以能够成为“自主一哥”,主要靠的是旗下车型众多,产品线极长。从轿车、SUV到MPV,长安乘用车都有广泛的产品布局。这在当年的自主品牌中,并不多见。

正是这“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维,成就了长安汽车,但也给它埋下了隐患。

首先,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由于自主研发实力跟不上车型推出的节奏,长安乘用车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旗下车型的同质化严重,哪怕是轿车和SUV这不同类型的车型之间,都会发现“撞衫”的问题。

尤其是这两年,随着车市SUV大潮兴起,长安也借机推出了多款SUV车型,不过,从CS75/55/35/15乃至CX70,之间的定位区别相当模糊,价格区间的划分也不明显。车型之间相互打架的情况难以避免。

降价也没用,长安是否只能放弃燃油车?

车型太多,研发实力跟不上,直接的结果,就是单一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在车市整体向上的时期,长安的日子还算好过,一旦市场形势走弱,长安就面临销量下滑的窘境。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尤其明显。而长安的应对方式,非常简单粗暴——降价。

说起长安的降价,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去年,在上海车展刚刚结束,车市尚未进入淡季之时,长安就以“全系官降”拉开了当年车市价格战的序幕。

事实上,降价,一直是长安应对市场走弱的重要手段——甚至也可以说是唯一手段。由于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品牌影响力欠缺,加上渠道营销能力也欠佳,长安除了降价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供选择。

降价也没用,长安是否只能放弃燃油车?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味地降价,会对品牌形象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而“率降不爽”的长安,则让长安乘用车的品牌形象,几乎沦为车市的末流。

可惜的是,面对市场的窘状,长安汽车并没有痛定思痛,在研发实力方面下功夫,反而是在产品设计上投机取巧,玩起了抄袭的“套路”。

去年亮相的长安睿骋CC,被外界批评是对雷克萨斯家族式的仿锥形前脸造型,原封不动的抄袭。而车尾设计,更是与雷克萨斯LS几乎完全一样。

面对外界的批评,长安汽车竟然不为所动,甚至抛出了“香格里拉计划”,声称在2025年率先全面停止销售燃油车。

这种“既然我玩不好,那就索性不玩了”的做法,让一众长安汽车的支持者寒心,更是让外界对长安汽车的未来不抱有任何幻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