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服中藥需要注意的幾個小細節

淺談服中藥需要注意的幾個小細節

  中醫不僅重視辨證施治,選方遣藥,連什麼時間服中藥,也非常講究。在臨床中,有些人因在錯誤的時間服用中藥,直接影響藥效發揮,治療效果不滿意,有的甚至產生不良反應。那麼,什麼時間服中藥最好呢?《神農本草經》曾提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下面我就來談談中藥服法上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服中藥的時間應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決定。對於病情輕緩的,治療不能求之過急,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後服用,尤其是補益藥(如黨參、黃芪)、健胃藥(如人參歸脾丸、補中益氣丸)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羌活、細辛);而驅蟲藥(如烏梅丸),則空腹時服用較好;瀉下通便藥(如大承氣湯、麻仁丸),如含有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是白天服用;安神類中藥應在睡前1小時左右服用。但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有0.5~1小時的間隔。通常中藥一天需要口服2~3次,可以上午8~9點,下午4~5點,兩次間隔4~6小時為宜。如果病情緊急,服藥時間不必太拘泥,應儘早用藥,如高熱、哮喘、暈厥等,可以隨時或一天多次服用,以使藥力持續發揮。

  一般來說,大多數中藥宜溫服。發汗解表藥(如桂枝湯)須熱服以助藥力;而清熱解毒藥(如銀翹散)最好放涼後服用。

  中藥一般煎兩次,而第一次的濃度遠遠高於第二次,所以應將兩次煎液合併,混勻後再分2~3次服用,以保證每次藥液成分均勻,療效持續穩定。需要說明的是,服湯藥不用一次一大碗灌飽,這樣反而對脾胃不利,成人每次150~200ML,兒童50~100ML即可。

  服中藥要與飲食錯開,不然容易造成嘔吐、腹痛、腹瀉等。如果平素食物比較清淡的,可以錯開半小時左右服中藥;如果飲食油膩的,服藥時間最好要錯開2小時左右;如果是米粥一類的食物,基本不用間隔時間就可服藥。例如服用發汗解表藥,常主張進食熱稀粥,以促進藥力,達到儘快發汗的目的。如果藥後進食油膩,會影響藥效的發揮。尤其是解表清熱藥都是氣清質輕的,才會有透表作用,而油膩食物屬於黏膩重濁之物,完全與藥物性質相反,不僅可抵消藥物作用,而且還會加重病情。

淺談服中藥需要注意的幾個小細節

  關於中成藥,不同的劑型在體內崩解吸收的速度不同,其服藥時間和間隔也不同,丸劑崩解、吸收緩慢,因此作用緩和,作用時間長,日服1~2次;膏劑、酒劑、糖漿劑、露劑在體內吸收快,一般日服3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