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3岁决定孩子一生?

不带走一片花瓣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回答您的提问,并且希望我们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很多人都说“3岁看大,7岁看老”其实这也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根据科学研究证明,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在宝宝3岁的时候,脑部已经接近于成年的脑重量,在之后的脑发育就会变得很缓慢,所以在3岁的时候脑部发育基本已经固定。

其次,在心理建设和个性的形成方面3岁的宝宝已经可以看得出来了,比如他是充满自信型的,开朗,坚强;还是沉默寡言型的,不善于表达,很多事情喜欢放在心里,这些爸爸妈妈们都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宝宝3岁的性格已经形成,那么剩下的就很难再去改变,或者说让他有特别反差的行为。也可以把宝宝3岁之前判定为一个学习期,就像海绵一样飞快的吸收周围的事物,并且这个阶段他们学习能力特别的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而后当这块海绵慢慢接近饱和,所学到的就很难在对他们有什么巨大的形象,也只是说在他们已经形成的性格方面不断的调整,控制等。

最后,对于“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也只是希望各位爸爸妈妈们可以加强对于宝宝的教育,让宝宝从小得到很好的照顾,特别是在宝宝小的时候,就像是一张白纸,所以爸爸妈妈们写下的第一笔色彩就尤为重要了。


孕妈学堂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还真有依据。

依据:三岁前是孩子一生大脑发育最重要的阶段。

人类甚至所有灵长类动物的脑干深处,有一处情绪脑。所有情绪的反馈,发源于此。而理性和理智,是人类思维的最外围阶段。人类的真正行为的抉择,是由脑干深处的情绪本能反射作出。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它称之为人行为模式的核心芯片。

这样的芯片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来建立行为模型,只能通过灵长类的爱激发正向的模式。而这样的爱,最好的来源是一个孩子的亲生母亲。

虽然孩子降生后离开了母体,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奇妙的链接。母婴关系,尤其是前三岁的母婴关系,决定了一个婴儿一生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底色。

在这个阶段,只有母亲的爱是天然、流畅、自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祖母、外祖母或其他乳母,即使做得再好,也无法替代母亲。在这个阶段,母婴周围的关系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辅助母亲将对孩子自然的爱释放,减轻母亲身心负担、减轻家务劳作。

这个时期,母亲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遵循天性,去爱孩子。

孩子在这个阶段得到的绝对的接纳,就会自信、阳光、对世界充满积极探索的能力。

孩子在这个阶段得到的是冷漠、拒绝,对世界就会害怕、怯懦、躲避,并且永远充满怀疑和悲观。

孩子在这个阶段如果得到的是虐待,心理很容易歪曲,行为模式也会不正常。

可以说,这三年,缔定了一个孩子对世界的反应模型。这样的模型一旦过了三岁,要改写,非常困难,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给予长期的无条件的爱,让孩子重返三岁前,才能改写一部分。

所以每个父母亲,在要孩子之前,都请想好了,你们准备好在孩子前三年,全情付出了吗?


陈岚的女拳


“3岁决定孩子一生”不是一个科学的说法。

第一,重要的并不仅仅是3岁这一年,而是婴儿生命的前三年包含许多重要的发展关键期,比如语言发展,认知和情绪发展。一些著名的狼孩,婴幼儿时期被野兽抚养长大的孩子几乎终身都学不会人类的语言,就是因为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缺乏适当的环境。另外,这些孩子也往往都有情绪问题。“罗马尼亚孤儿”案例是更典型的例子,早期在人手不足的孤儿院长大,因为无人照料而缺乏和养育者的肢体接触的孩子,即使成年后被好的家庭收养,也遗落下了永久的发展和社会功能损害。这是因为在发展关键期缺乏和成人的肢体接触与交流,婴儿就会将来出现功能障碍,导致不擅长社会交流,情绪不稳定。

第二,“3岁决定一生”“3岁看老”这种观点主要是认为3岁决定孩子以后的个人/人格,这种观点是得不到现代发展心理学支持的。除去基因决定的先天部分,人的发展和变化是终身的,研究早就发现人格在一生中并非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稳定,也并不是由小时候的特定养育而决定,而是随着年龄不断变化的。大五人格中的

“尽责性”增强最快的时期实际上在20-30岁的阶段;甚至30岁我们称为而立的年纪,个性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大五人格中的“亲和性”在30-60岁阶段就会持续发生变化。而个性的开放性(接受新事物的可能性)则随着年龄增长缓慢下降。并且,一些养育的重要概念,比如依恋的形成,也并不一定由前三年的状况决定。研究发现早期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儿童,长大后依然可以通过和老师等其他成年人建立。

可见,重要的是前三年提供了恰当的语言和关爱环境,没有什么养育行为可以一举在孩子三岁这年决定ta终身的人格。


柯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道理,但不绝对。

孩子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中国有句老话的前半句说“三岁看大”。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质素。0—3岁模式期教育就好比给建造高楼大厦奠基,基础的偏正、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建筑的质量和安全。0—3岁的婴幼儿与生俱来的语音识别能力、视觉识别能力、记忆力极强,导致他们此时大脑接受事物的方式极其特殊——他们会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他们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大人们的想象。

中国那句老话的后半句是“7岁看老”。虽说“7岁看老”不完全正确,但确实很有道理。4—7岁幼儿处于“蒙稚期”,也是大脑、智力和人格高速发展期,启蒙教育随之展开。有的孩子人格品德发展起步较晚,就是家长们通常所说的孩子“懂事晚”的那类。有的孩子智力发展起步晚,但智力发展越来越快,呈现加速度进步,后发先至,不少大科学家属于这种类型,小学、初中学习不是拔尖,到高中、进大学则脱颖而出,一路领先,摘取科技发明桂冠。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和看待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类型和个性特点。


辣妈酷娃成长记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宝宝出生时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元, 五十亿突触, 脑约400克, 智力水平达成人的25%,一年后突触的数量增加二十倍,3岁时脑重达成人的80%。



哈佛大学“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顿·L·怀特在《从出生到三岁》里说,孩子出生后头三年的经历,对于他基本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

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高质量陪伴,不要随便把孩子交给别人看管。

早期教育,父母要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是以下四点:



1.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 不要相信什么延迟满足,一定要在孩子啼哭、微笑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回应孩子,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2.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即与父母家人合作的能力,孩子会向父母求助,要求赞赏,也会表现出依赖和抗拒。三岁之前的表现决定了孩子长大以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智力发展。

鼓励孩子探索周围的世界,保持可贵的好奇心和智力发展,但不可只强调智力成就,避免智力过度开发 ,不强迫教学——早期教育不等于上早教班,而是父母更好的陪伴。

4.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只让孩子早说话,而是培养孩子理解父母语言的能力。

一是多陪孩子说话,从出生开始,给他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是多与孩子对话,生活中的日常用语,要好于手机电脑里的机器语言,多说短句和完整的句子。

愿我们都能培养出社会能力良好的快乐孩子!


蜗牛妈妈育儿宝典


不是说3岁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但在孩子3岁左右的这个阶段,会性形成最基本的人格,就是这种人格却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孩子到了两岁,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而不是妈妈的一部分,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刚刚发现这一点的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索选择自由的深度与广度,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都想尝试一下,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

这个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逆反行为,挑三拣四,挑战各种限制,就是想知道自己的自由选择的极限在那里,为了某些要求而哭闹。通过这些行为,他们知道了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知道了父母的耐心有多大,那些必须受控于人。很多孩子在外面乖得像小绵羊,

是因为他们知道在外面的自由度不一样,会根据自由度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早教不等于,教给给孩子各种知识与技能,学习文化和艺术。早教不是交给他们该做什么,学什么,最主要的是教导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小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限制自由度,培养他们的人格,让孩子能够远离危险,健康的成长。

应不应该打孩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两岁多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映射到成人后与社会的关系。父母的权威形象,象征着未来社会的法律,法规,道德及规则,而孩子在探寻自由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权威,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情绪,不去做危险的事,与其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即便是受到挫折与处罚,明白自己必须承担责任。

经过孩子两岁到三岁的探索,到三岁多的时候,孩子的人格初次定型,这个时候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虽然孩子不完整,却是以后成型后人格的基础,对一个人一生的行事风格与命运起到极大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社会中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更多是来自于情商而不是智商,而情商恰恰就是人格的表现内容,它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与社会与他人打交道。

带孩子看世界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心理学发现这是有规律的,3岁是孩子个性、行为的形成期,所以3岁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将深深影响其一生。

心理学:性格形成

1、安全感,影响一生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发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3岁开始定型,通常来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为依恋型,依恋型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积极相应,孩子自身感觉到安全,孩子安全感也大为增强;回避型关系,是指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隔阂;矛盾型则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而回避,时而依恋,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够确定。心理学看来,孩子只有与父母关系是依恋型,那么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将较为顺利。而如果与父母的关系是回避型与矛盾型,孩子的性格则不够稳定,情绪化大,性格也较为冷淡,在人际关系中也容易受挫。

哈佛心理学教授也曾调查研究,最幸福的能力是爱的能力,而爱的能力往往在3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表达爱,他们眼中所看到就是他们所理解的,这种关于爱的影响力将是一生的。

心理学:性格形成

2、是否自律,影响一生自我成长进程

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曾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他们是在3到4岁的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控力心理学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给孩子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小孩子可以立马选择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另外一个选择则是小孩子选择等待15分钟,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得到两个棉花糖奖励。这个实验发现很多孩子都是选择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只有少数孩子选择延迟时间可以得到两个棉花糖。

后来心理学家持续跟踪这些孩子成人后的行为,20年后,他们发现那些延迟自己满足感的孩子,即愿意等待15分钟后得到两个棉花糖奖励的孩子比那些立马选择满足感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延迟满足感是孩子自控力与自律力非常重要表现,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在3到4岁时候就基本上有了对自控力的掌控,而自律对未来成长非常重要,当那些从小就自律孩子,长大后也懂得延迟满足感,他们懂得长期规划,并且他们愿意为长期规划做出自己的精准的努力,他们也更容易实现成长目标。

心理学:性格形成

3、性格,天赋与热爱领域已初具雏形

3岁,孩子也逐步有了看世界的方式,孩子是悲观还是乐观,都将深深影响孩子的一生。有些孩子自小就更为敏感,有些孩子天生就乐观开朗,而3岁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性格初具雏形,而作为父母最多只有在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与调整,但是对于孩子的性格并不能有效改变。

另外一方面很多孩子3岁时就已经出现了自己强烈的兴趣领域,巴菲特从3岁就开始对金钱感兴趣,莫扎特3到4岁就开始对音乐感兴趣,孩子的兴趣有时就是影响成年重要生活方式。

3岁是人生中成长重要分水岭,而父母则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孩子性格的形成与父母抚养方式以及教育孩子看问题的方式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我们愿意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时候,并不从年龄上去轻视孩子,那么孩子越早形成自己独立稳定的个性,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简介: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国际DISC认证讲师与顾问。


唐若心学


3岁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人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0-6岁,另一个是6-12岁。每一个六年当中,又有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即0-3岁和9-12岁。这两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他的未来模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做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务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敏感期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知道,而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口腔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许许多多的敏感期组合在一起,如何度过这些敏感期的时光,便成为了孩子一生中的基石。

既然敏感期是0-6岁,为什么说12才是他未来模样的起步呢?

因为孩子的敏感期是有弹性的,如果孩子在6岁之前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属于他的敏感期,其实上帝是给了孩子和家长第二次机会,也就是6-12岁的时间。把握住了这个时间,也就把握住了孩子人生的大致方向。

为什么大家还是如此的关注3岁之前呢?

因为0-3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有科学家研究过孩子的大脑发展情况,发现在同样的条件下,0-3岁的教育和发展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尽管后期可以弥补,也有发展空间,可与3岁之前来比较,还是会缓慢很多。

我是育儿小白杜小白,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评论,期待跟大家探讨更多育儿问题。


育儿小白杜小白


有人问杨振宁博士一生在哪儿受到的教育最深刻,对他的人生帮助最大,他回答到,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他学到了把水果和玩具分给小朋友们,有好东西不要独享,要懂得share(分享)。其实,人的生长发育期第一次高峰就在三,四岁时,所以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还有三生四岁,花花嗒嗒记事的说法,三岁,婴儿期即将结束,走路能维持身体平衡,走的快能蹦起来,学习语言也是最快时期,生理心理发育最迅速,对什么都感兴趣,逐渐能分清男人和女人,也是人生的第一个判逆期,他(她)有时故意搞恶作剧,气人,以便引起大人注意。

在这个时期,幼儿摹仿性最强,大人不文明,夫妻常吵架,他能学习骂人,大人拾垃圾放在垃圾筐里,他在超市里拾一片废纸会找垃圾箱,这时大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要注意,动作文明,举止规范,每一步都会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有时不是大人有意教他(她)什么,而是无意中做了什么,小孩都会仿效,每天从父母那儿,从哥哥姐姐那儿,甚至从邻居家的孩子那儿学到的东西,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负面的,他,/她都会表现出来,作爸妈应当及时给于评价,好的给于表杨鼓励,不好的进行耐心的引导。所以入校以后,有的小孩语言文明,动作规范,有的小孩语言粗鲁,甚至好骂人打人,有的小孩牲格外向,善于表达,有的小孩比较孤僻,不与人交流。不同性格的小孩是不同的习惯行成的,对日后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关系。


阳光雨露177713209


的确,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3岁的儿童处于一些关键期中,比如对于语言的学习等等。


1980年卡斯比教授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小时候的言行、思维模式竟基本上预测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并且精神分析学派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早期儿童的经历和原生家庭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父母和老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应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为孩子未来能力和良好品质塑造打下基础。父母作为3岁孩子最亲密的人与引导者,可以对孩子在此阶段出现的一些倪端做些什么干预呢?

1.害羞性格

首先要知道,害羞的孩子并不比其他孩子差,与表现活跃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环境、进入状态。

其实性格害羞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一些交往技巧,或者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从而不太愿意主动走出去与人接触。这时父母就需要认真观察他们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看孩子的害羞是否比较严重。并教孩子们如何与小伙伴打开话题、一起玩耍,在某些场合中如何积极争取自己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多多尝试。


2.不良脾气

像生气、悲伤、焦躁等负面情绪是和积极情绪相伴的,每个人的情绪都存在两面性,不用太多担心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不过,情绪调控能力强的人,更善于用健康、合理地方式表达情绪,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情商”的体现。对3岁孩子在合理表达自己情绪这方面的引导,会使他们受益一生。

大吼大叫、地上打滚、哭闹等都是不良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不利于健康的。你可以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情绪处理模式:生气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消极的发脾气等方式发泄情绪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需明白,当自己不开心时,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表达情绪,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画在纸上,也能起到一定的宣泄作用。父母应该引导孩子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


3.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对自我效能感高的一种体现,认为自己能行。3岁孩子开始了对外部的探索中,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去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可以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看某个结果。清楚地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