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書生虞允文勇猛抗金,宛如岳飛再世

首先介紹一下虞允文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將。漢族,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藕塘鄉)人,紹興年間進士。公元1160年(紹興三十年)使金,見其大舉運糧造船,歸請加強防禦。次年,以參謀軍事犒師採石,適主將罷職,三軍無主,而金完顏亮正擬渡江,遂毅然督戰,大破金軍。三十二年,任川陝宣諭使,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為相,任用胡銓、王十朋等。八年,再任四川宣撫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諡忠肅

南宋書生虞允文勇猛抗金,宛如岳飛再世

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發生在岳飛死後20年的一個秋天

金國皇帝完顏亮率領60萬大軍,分四路南下,妄圖一舉滅亡南宋。南宋的皇帝趙構這時已遷都臨安(今杭州)。面對著來勢洶洶的金兵,朝廷裡許多人主張投降,但也有不少愛國將士表示要像岳飛那樣,和金人決一死戰,保住宋朝的半壁江山。

當時,在前線負責抵抗金兵的是大將軍王權,這是個貪生怕死的傢伙,在金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一直退到江南的採石磯;他知道大事不好,帶著老婆和金銀細軟星夜逃離了陣地。將士們失去了主將,秩序頓時大亂。一旦金兵打過長江,採石就會失守,那臨安也就危險了。

南宋書生虞允文勇猛抗金,宛如岳飛再世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朝廷派了一位叫虞允文的文官去採石慰勞將士們。虞允文接到聖命,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往採石趕。沿途,他看到不少王權部下的士兵,三三兩兩地蹲在路邊,解甲卸鞍,沒精打采。虞允文跳下馬,吃驚地問:“金兵們馬上就要渡江,你們怎麼還 閒坐在這裡?”士兵們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大將軍都長了兔子腿,我們還 留在這兒幹什麼呢!”虞允文一驚,糟糕!他縱馬疾馳,很快進入採石,察看了地形,只見江對岸的金兵營寨相連,一眼望不到邊際,隱約還 聽見人喊馬嘶,軍號陣陣。

金兵那麼多人馬,而王權留下的不過一萬八千人馬,無論如何,是對付不了比自己多三十倍的金兵的。虞允文憂心如焚,連夜趕到離採石80裡的蕪湖,想請那裡的守將助一臂之力。誰知蕪湖也很吃緊,一點力量也抽不出來。虞允文只得折回採石,把散兵們招集起來,給大家鼓勵。他說:“現在,敵我力量雖然懸殊很大,但長江天塹還 在我們手中,只要大家鼓足勇氣,奮勇殺敵,就一定能死中求生!”副將時俊大聲道:“可我們是群龍無首呀!”虞允文心頭一熱,拍拍胸口道:“大敵當前,國事為重,如大家信得過我,我願臨時負責軍務,同諸位一起與金兵決一死戰!”將士們聽了,激動萬分,七嘴八舌地亂嚷道:“只要你當我們的元帥,我們願以死報國!”“我們就叫你大將軍,虞大將軍!”虞允文嘴上雖然這麼說,心裡不免有些發虛,因為他僅僅是個中書舍人,皇帝沒有聖旨,他竟敢在這兒稱起了將軍,萬一傳到京都,皇上是不會放過他的。想到這裡,虞允文把心一橫,責問自己:你呀你呀,都什麼時候了,怎麼還 在考慮自己的得失呢!眼下,只要能打敗金兵,怎麼都行。

南宋書生虞允文勇猛抗金,宛如岳飛再世

和他一起來勞軍的人都勸他,我們是來勞軍的,何必冒這個風險呢?何況到了這個地步,也不怪我們,而我們卻代他人受過,犯得著嗎!還 有人諷刺他,想當將軍想瘋了,跑到這裡來過癮。對於這些,虞允文全然不聽,他說:“身為朝廷官員,不論職位高低,都應該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國家養了我們這批人,難道我們就不能以死報國嗎?”那些人看他態度如此堅決,深受感動,有的表示留下來,同他並肩作戰;也有的連夜逃回了臨安。事到如今,虞允文也顧不得許多了。

當夜,他和時俊等幾位將官設什出一種用車輪激水,在水中行動很快的海鰍船來,並派工匠日以繼夜地趕製了幾十艘,把它們隱蔽在江邊的港叉裡,同時整頓軍隊,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採石的老百姓聽說要打金兵,紛紛跑來參戰,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精神煥發,嚴陣以待。

南宋書生虞允文勇猛抗金,宛如岳飛再世

歷史上對虞允文的評價

《宋史》:①允文姿雄偉,長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早以文學致身臺閣,晚際時艱,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焉。②允文許國之忠,炳如丹青。金庶人亮之南侵,其鋒甚銳,中外倚劉錡為長城,錡以病不克進師。允文儒臣,奮勇督戰,一舉而挫之,亮乃自斃。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淮淝一勝而南北勢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及其罷相鎮蜀,受命興復,剋期而往,志雖未就,其能慷慨任重,豈易得哉?次膺力排群邪,無負言責,涖政不煩,居約有守。晚再立朝,謇諤尤著,南渡直言之臣,宜為首稱焉。

毛澤東: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