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緩釋製劑,安全、合理使用是保證藥效的關鍵!

控緩釋製劑,安全、合理使用是保證藥效的關鍵!

藥物在人體內會歷經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洩的過程。但有部分藥物在體內維持的時間很短,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容易被機體所消除,從而藥物的半衰期較短、生物利用度較低,導致藥效持續的時間也會相應變短,即所謂的短效製劑。而對於一些需要長時間持續藥效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等,為了有效預防和治療疾病、緩解症狀,在服用這些體內容易被消除,半衰期較短的短效製劑時往往需要一日多次服藥,麻煩得很。所以,短效製劑的服用,尤其是對於依從性較差的老年患者,可能會出現漏服或多服的現象,造成藥物血藥濃度發生波動,存在一定的隱患。因此,對於這些疾病,長效的控緩釋製劑才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控緩和緩釋製劑的區別

來看看控緩釋製劑的區別。從廣義上來說,控制藥物釋放的速度、方向和時間的製劑就是控釋製劑。但臨床上所指的控釋製劑基本上都是屬於狹義範疇,即緩慢地恆速或接近恆速地釋放藥物的一類製劑,其給藥頻率比普通製劑來的少,血藥濃度比較穩定,且能顯著的增加患者用藥依從性和藥物的藥效。而緩釋製劑則是可以緩慢地、非恆速地釋放藥物,給藥頻率也會有所減少,同樣能顯著的增加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和藥物的臨床效果。

事實上,控釋製劑與緩釋製劑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藥物釋放的速度是否恆定,一般控釋製劑的釋藥為恆速或接近恆速,而緩釋製劑則是按一級速率來釋放藥物。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而言控釋製劑的血藥濃度較緩釋製劑來得更加穩定。有趣的是,在美國並不存在控釋製劑與緩釋製劑之分,兩者都屬於緩釋製劑(extended-release dosage form)。

控緩釋製劑的優點

控緩釋製劑主要是通過降低藥物的溶出速度、減緩藥物的擴散速度及延長藥物在體內滯留的時間來達到控制或延緩藥物釋放的目的,有骨架型、貯庫型、滲透泵型等。相比於普通製劑,控緩釋製劑的優勢明顯,如上所述,其可以減少給藥頻次,增加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其藥物的釋放也較為緩慢,血藥濃度更為平穩,避免了多次給藥可能導致的血藥濃度的峰谷現象;減少了總的給藥劑量,從而以較小劑量獲得了較大臨床效果,同時也減少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對於胃腸道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可以通過控制緩慢釋放藥物的方法,來達到降低藥物局部濃度,減小刺激性的目的。

控緩釋製劑的缺點

控緩釋製劑本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陷。首先由於採用的是滲透泵、薄膜包衣等技術來進行製備,一般的控緩釋製劑不宜掰開服用,否則會在藥物表面上形成橫截面,之後藥物的釋放就達不到控緩釋的目的,血藥濃度忽高忽低,甚至誘發嚴重的不良反應,也就是說在劑量的調整上不夠靈活。如非洛地平緩釋片(波依定)、 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的拜新同,有趣的是20mg的硝苯地平緩釋片卻是可以掰的)、地爾硫卓緩釋片(恬爾心)、 維拉帕米緩釋片(緩釋異搏定)和阿司匹林腸溶片(拜阿司匹林,但當心肌梗死急救的時候300mg的阿司匹林應該嚼服,使阿司匹林迅速釋放,對抗血栓形成,可以使搶救成功率提高20%)。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部分採用骨架技術、多單元微囊技術製備的控緩釋製劑則是可以掰開服用的,因為它並非藥物內芯包被外殼的結構,而是以一個一個藥物的小分子來進行釋放,如47.5mg的倍他樂克緩釋片、單硝酸異山梨酯(魯南欣康)等等。謹記:如果控緩釋製劑片劑中間有“刻痕”的話是可以掰的,但如果沒有“刻痕”是否可以掰開服用,應諮詢藥師或醫生。

其次,控緩釋製劑的劑量一般高於普通製劑數倍,若製劑工藝不合格,則可能出現非常危險的“突釋”現象,短時間內使得血藥濃度增高,對患者產生很大的危害。

此外,控緩釋製劑的製備工藝較為複雜,價格大多高於同品種的普通製劑,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的經濟壓力。還有,患者在服用控緩釋製劑時,應當注意藥物的用藥頻次,搞清楚是一天一次還是一天兩次服用,以免多服或少服而引起的血藥濃度過高或過低。一般來說,如果藥物漏服了應該立刻補服,但如果已經接近下一次服藥時間了就不用補服了,以免服用兩倍的劑量而產生危險性。

綜上所訴,控緩釋製劑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但與普通製劑相比,仍舊在用藥的安全性和患者的依從性存在一定的優勢。那麼是不是所有的藥物都可以製成控緩釋製劑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對於劑量過大的藥物(一般單片劑量>1g)、半衰期過短(<1h)或過長的藥物(>24h)、溶解度很低(<0.01mg/ml)或溶解度容易受到pH影響的藥物、吸收不規則或容易受到其它藥物或機體影響的藥物、一次性給藥更為有效的藥物(比如濃度依賴性的藥物)、藥物作用過於強烈但治療窗狹窄的高危藥物都不適宜被製備成為控緩釋製劑。

控緩釋製劑,安全、合理使用是保證藥效的關鍵!

控緩釋製劑,安全、合理使用是保證藥效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