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中國古語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的名山眾多,數不勝數,雄、奇、靈、秀,各具特色。百態千姿,各懷絕景。這些著名的山嶽,引來人們競相攀登遊覽。小編為大家介紹中國座座名山,僅供參考。今天第八十二期,熊耳山。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棗莊市,是泰沂山脈南部的崮形群體。主要由下古界的下、中寒武系地層組成,該地層主要為碳酸鹽巖建造組成,局部夾砂頁岩、砂岩的岩石組合。她以熊耳山為主體,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龍抓崖、迷宮洞等自然奇觀為一體,堪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之作,是"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的石灰岩地質地貌奇觀,更是探險旅遊愛好者的絕佳選擇。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熊耳山因其主峰遠看貌似一隻大熊耳,故稱之為熊耳山。《嶧縣誌》早有記載:"(熊耳山)又西,曰裂山,如與熊耳一山而中劃者,下為深澗,陡絕數千尺。自山巔俯窺,幽杳深暗,不見其底。兩涯(崖)怪石參差,欹側嵖岈,無立處,亦一奇也。"​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熊耳山地質公園以熊耳山為主體,集群崮、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黃龍洞、龍抓崖、地下迷宮、崩塌地質災害遺蹟等自然景觀於一體,是崮形地貌各生成階段的實物展現,為山東僅有,全國罕見的原始而獨特的石灰岩地質地貌奇觀。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登山線路主要有兩條:

一條是.由熊耳山東麓或西麓進入,循貫穿熊耳山東西走向雙龍路行進,行程約 1、5公里;

二條是,從西麓進入可依次觀賞到雙龍大裂谷―臥虎洞―黃龍洞等景點,行程約1、5公里。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從熊耳山西麓出發,滿山遍野佈滿奇形怪狀的巨石。它們大者重達千噸,小者幾十噸,石石相疊、錯落有致、形態各異,彷彿剛從山頂滾落一般,巨石中還夾雜著零落的石碾和石碓,這裡便是典型的崩塌地質災害遺蹟--龍抓崖。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行至山腰,臺階右側10餘米處有一塊千噸巨石,被稱做"萬人抬",意即需一萬人才能抬動它。緊挨臺階有一巨石頂端平整寬闊,像人工搭建的舞臺,被當地人稱做"戲臺"。"戲臺"附近有三塊巨石名叫上馬石、下馬石和狐仙石。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大軍追殺,逃到此地,卻又突遇一道又深又陡的山澗,驚得坐騎前蹄高抬,將劉秀摔落馬下,後幸遇一位狐仙相助,方才重新上馬,化險為夷。最後,劉秀上、下馬和狐仙踏過的三塊石頭分別被叫做"上馬石"、"下馬石"和"狐仙石"。行家指出:站在此處,駐足南望,對面一座叫饃饃頂的小山丘上有三株松樹,相映成趣,構成奇妙的"熊貓食竹圖"。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走過699級臺階,來到熊耳山山頸處的首段裂谷,長約100米,寬4米,高30米,入口處似一夾道,兩壁平巖高聳,彷彿兩樓並緊而立。昂頭遠看,一線青天在上,只堪鳥飛猿躍,人莫妄攀,北壁上有大片石鐘乳自上百下似傾瀉直流,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有落珠壁、觀音廟、臥牛抵石等。南壁有一座高聳山峰,傲然兀立,其岩石大有搖搖欲墜之感,是易發生巖崩地質災害的景點之一。有趣的是,這座山峰擁有兩個名字。從東向西觀峰,其形狀頗似一尊雄獅,威風凜凜,取名獅子峰。而從西向東遙望,恰似一位長髮淑女,翹首顧盼,似在期待遠方情人的歸來,故又名玉女峰。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沿山間小徑前行20餘米,順"裂谷人口"指示牌進入,便可看到前方兩座山體豁然開裂,蔚為壯觀,此處便是"山東僅有、全國罕風"的雙龍大裂谷。雙龍大裂谷內兩條裂隙分別呈東西和南北走向,其中東西走向為主谷,長約600米;南北走向為支谷,長約100米,兩谷斜插相連、錯落有致,俯看又似兩條播雲撒雨的蛟龍,故稱之為"雙龍大裂谷。"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告別雙龍大裂谷,沿熊耳山山腰一條蜿蜒曲折小道向東行進,約有1公里處見一指示牌 "臥虎洞"。順牌指向北上山坡,行400米便來到熊耳山之陰的臥虎洞。它與山之陰的黃龍洞相對應,因此當地便有了"藏龍臥虎"之說。臥虎洞又名溶洞,它是由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到了新生代,轉化成"喜山運動","喜山運動"所產生的高能水,帶走了山洞中薄弱的破碎物,同時溶解了碳酸鹽,形成了溶洞的地質現象。溶洞東西寬15米、高18米、洞深60多米。走入洞內,只見洞門後有一鍾乳奇石從西壁伸出,形似猛虎下山,又因此洞在山之陰,有虎踞熊山之意,故稱此洞為臥虎洞。洞內九曲八折,高低錯落,只見洞頂處石筍、石柱、石鐘乳倒掛,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洞中石鐘乳形態各異,有如萬里長城,有如觀音高座,有如雄鷹翱翔,有如鯤鵬展翅,有如玉石屏風,還有如群象狂奔、九龍附壁等,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走出臥虎洞,沿原路返回至三叉路口處,擇一向東山間小道前行約300米,便可見到黃龍洞。黃龍洞自古以來就是一處遊覽勝地。那蒼苔古徑之上,曾留下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的足跡,也激發了他們人生的豪興。《兗州府志.山水志》載;"熊耳山,嶧縣北六十里,與滕縣接境,其上有黃龍洞,舊傳黃龍禪師修真之所"。進得洞內,高深寬闊的黃龍洞洞口高達16米,寬約8米,洞深30米,可容納2000餘人。其形狀似半月當空,似拱橋飛虹,又恰似雄獅怒吼。東壁上可依稀看到前人篆刻的痕跡。明代文豪賈三近留下的紀遊詩就題在洞東側的顯眼處,雖字跡剝落,但依稀可辨"萬曆"、"黃龍洞"等字樣。回首仰望,西壁上泉水滴滴注入石盂,叮咚有聲。站在洞口向洞處觀望,一幅美妙無比的奇景立刻呈現在你的眼前,那巨大的洞口宛如一扇巧奪天工的窗戶,把對面三、四里開外的斗山峰巒、藍天白雲含在"口"中,可謂"窗含南嶺"。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出黃龍洞洞口,拾級而下至停車場,可看到一株千年古楊,枝繁葉茂、高聳雲天。再從熊耳山東麓出發,順雙龍路西行約1.5公里,在熊耳山山腳下可見到一條貫穿東西的大河,名叫"伽西河"。從地質學上講,由於西伽河支流兩岸分佈著硃砂洞的灰巖,所以才造就了熊耳山的緩坡地段。河上橫著一道長30米,寬6米,高10米的大橋,下有數個拱洞,河水漫過,形成一道幾十米寬的水簾,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煞是壯觀。河水常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山巒、浮雲倒映其中,山風襲來,使人頓生愜意。沿壩涉水過河,步行半公里,對面山麓的石壁下便是牛鼻洞。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沿棗徐公路路旁樹立的"巨龍洞"標誌,蜿蜒向東行駛4.5公里,穿過杏峪村,來到巨龍山停車場,只見巨龍山3座山峰連成一線,像一道黛色的屏障,重巒疊嶂,嵯峨秀麗。由停車場沿羊腸小道,繞岩石、登臺階,向南爬行上山,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繁花似錦。行至500米處,見到兩座山峰相距約10米,屹然聳立,直衝雲霄。令人稱奇的是兩座山峰輪廊相似,且峰體都有一孔,這就是傳說中七仙女曾經玩耍過的蕩仙架。細看之後,才發現西側山峰實際上是由3座山峰並緊合併而成。東側山峰峰體出現多處長約10米的裂痕,峰底頁岩似歷盡滄桑,不堪重負,已開始出現剝落,給人以岌岌可危之感。相傳,當年楊二郎擔山駕雲路過此地,被一位在河邊洗衣的村婦識破天機,楊二郎慌忙棄山而逃,兩座山峰便轟然墜落在巨龍山上。後來,有七仙女下凡到此遊覽,便用繩穿孔,在上面悠閒地蕩起了鞦韆,故名"蕩仙架"。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蕩仙架東10餘米,一座峭壁上赫然寫著三個鮮紅大字:巨龍洞。洞內景觀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打開彩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石壁奇觀"神女出浴",石乳形成的景觀恰似一位窈窕淑女。 "神女出浴"左側是"白玉臺"。其間有石乳形成的"眼鏡"、"梳子"、"箅子"等梳妝用品,好象是為"神女"而備。其右側是"奔流直下",這是印在石壁上的水流痕跡,一道道彎彎曲曲的水紋,猶如瀑布飛流,洞內深處壁崖之上隆起一條長約10米的石鐘乳,自上而下,猶如一條蜿蜒攀附於石壁上的天然巨龍,鱗爪分明、盤曲而下、威風凜凜、氣度非凡。在它的頭部前方,有一圓滑鐘乳石,水珠透過岩層潺潺滴落在其上,在燈光的照射下,光彩四射,形成"巨龍戲珠"的奇觀。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離開巨龍山按原路返回至棗徐公路,乘車南行約6公里至原半湖鄉水泥廠,然後沿廠前公路西行約10公里,便可領略到被稱作"邑中勝景"的滄浪淵。《嶧縣誌》載:"有滄浪淵,縣北六十里,車稍山下,相傳為孔子聽滄浪歌處。......尤為邑中勝景。"站在谷底眺望,遠處迎面有兩座峭巖屏立左右,猶如雄關隘口、險峻異常。兩壁之間有一圓錐形水潭,將山口牢牢守住,這就是"蓮花池"。攀著北側的峭壁前移十餘步,裡面豁然開朗。正前方有一深淵,直徑約20米,水色碧綠,水面如鏡,此處便是滄浪淵。淵四周峭崖屏立,正面有豁口,一泓涓流飛滴而下,墜入淵中,發出細弱清脆的響聲,滌人心肺。淵周巨壁上,生滿紫藤,形狀各異松柏在懸崖夾縫間傲然挺立,順西面的岩石可攀到壁頂。俯視深淵,但見壁立樹匝,險絕異常。難怪孔子游至此處邊賞美景邊聆聽滄浪之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緊靠淵西北壁有一單拱石橋,名叫"水火橋"。橋身懸滿藤蘿花,橋下有一汪泉水清澈見底,涓涓細流匯入淵中。過橋30米,便是霖澤廟,始建於宋代,從南到北分別為神龍殿、大殿、寢宮樓,均為青石建築。當地有"霖澤廟因滄浪淵而生,滄浪淵因霖澤廟而揚名"之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十月初八的滄浪淵霖澤廟廟會,四方香客雲集,拜者不斷,鞭炮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沿原半湖鄉政府門前公路西行,穿過務後村,約有2公里的路程見一座古石橋,過橋南行,然後順山體邊緣崎嶇小道前行200米,便可看到龍床風光。龍床風光由龍床瀑布、龍床奇石、龍床峽谷三部分組成。龍床瀑布寬35米、高13米,遠遠望去,似白色綢緞懸掛山澗。瀑布之上,水綠如藍,兩岸美景倒映水中,如詩如畫。瀑布之下流水潺潺,花崗岩石光滑潔淨,水中游魚清晰可見。瀑布南側山壁下方有一方形巨石,長10米,寬5米,石面平整光滑,瀑布順石而下,形成一面小瀑布,與大瀑布交相輝映,相映成趣,此處便是傳說中的"龍床"。

暢遊中國名山之“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熊耳山

​熊耳山特殊的橫斷山脈為景區造就了奇異絢麗的天然溶洞群,黃龍洞、巨龍洞和臥虎洞各具特色,其洞天互映、崎嶇深邃,石筍、石柱、鐘乳石形態各異,形象逼真,蔚為壯觀。公園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湖川相連、享負盛名。涓涓細流匯成飛流瀑布,經年不息。下游的龍床風光和抱犢平湖,碧波盪漾、秀麗迷人,為遊客營造出一個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