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圆满

生活的需要总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积极的需要还是消极的需要,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日复一日,我们就是为了满足这样那样的多种不同需要而起早贪黑,去辛劳、去奔波或去应付。或者说终日碌碌,就是为了去实现所谓成为驱赶或牵拉着我们去生活的多种目的在夙兴夜寐、劳心劳力。

或为了各种物质需要的满足,如衣食住行,巨细纷繁,财货功利,总难满足;或为了多种精神需要目的的实现,如生活的信念、理想、价值、传统习惯、各种情感、多方义务责任、荣誉、爱好与趣味等等。而许多时候,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我们自己的所谓情感意愿,常总是那样微不足道,而我们之所以身心辛苦,甚至逆心违心,常不过是为了去适应、去满足并非能给我们多少满足感的被生活。

生活的圆满

而物质需要的满足也是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需要的满足也是物质需要的满足。虽然在不同情势下,我们的需要其首要次要的排序会有所不同,我们每个人关注之心所在不同,有些人比计较在意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有些人则更寄情精神生活需要及满足,当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满足相冲突的时候,因人而异,我们会以我们的用心偏重去鱼或熊掌做出选择。

但无论是物质需要的满足或是精神需要的满足,或是某一方面的得意满足,都是我们生活需要的满足,也许因此一得、此一得意或满足,便足以能满足无憾了此生。 同理,也许就因为某一愿不能满足而留恨一世,抱憾了今生。

既是精神满足也是物质满足,所以有得于物质或有得于精神,无论哪一种需要的满足,都是对我们生活的满足。不过殊途同归,其之指向我们的生活,都是幸福。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或目的就是物质与精神,因为物质与精神的相统一,无论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满足,就带给我们的满足感而言,都是我们生活的满足与幸福。

世上的事,没有十全十美,且总是得失利弊相关,有时候物质需要的满足或得到常意味着精神方面需要的难以实现或失去,而精神需要的满足却可能意味着相关物质需要的不得不舍弃或失去。有了一种需要的满足,可能就难以同时或再享有其他方面需要的满足。

生活的圆满

所以,以有所失换取有所得,以有所得补偿有所失,换句话,或以放弃精神需要的满足换取物质需要的满足,以物质需要的满足弥补精神需要的残缺,放弃物质以求精神需要的满足,反之道理亦然,如此,我们的生活是圆满的。

而因为想要满足物质而不得已舍弃了精神需要的满足,或因为想要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而不得已放弃了物质需要的满足,如此来看,我们的生活又是不圆满的。

有歌词唱道,“春去秋来叹世事沧桑,算人生成败相当”,面对生活需要的纷扰与不得已,我们常常只能顾此而失彼,而得失相抵,看开些,不必去计较圆满不圆满。若能乐以忘忧,知足些,那不圆满也是圆满了。

生活的圆满

若执着置心,那必会因为不能如愿而心有遗憾,那劝劝自己,不必说退一步能海阔天空,至少在面临无能为无可改变的时候,平静的承认事实,总有助于走出无谓的烦恼,走近可贵的轻松与宁静。苏轼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有歌词说得更明白:“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繁华瞬间,如梦幻一场,世上人有几番空忙”,看淡些就是了。

虽然能劝慰自己,是走向了开阔,但总是阴沉的天,烟笼寒水月笼沙,难免会心有暮色的暗淡与秋水的冰凉。但当我们每每面对灿烂朝阳,全身心投入去感受生活温暖的时候,便不会去在意身后的暗影,会忘了长夜的昏黑与冰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