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我們這個藍色星球上,最強大的國家無疑是象徵著自由、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總統作為這個國度的領頭羊,則是這個星球最有權勢的人。

但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是能讓美國總統懼怕的人:埃德加·胡佛。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埃德加·胡佛

這個胡佛不是指美國第31任總統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而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第一任局長,一位在位48年的傳奇人物,事實上,你在百度上輸入“胡佛”兩個字,搜索結果第一位的正是埃德加·胡佛,第二位的才是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當然還有一個著名的大壩叫胡佛大壩(就是以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名字命名的),當然這和本文毫無關係,屬於強行露臉的……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得益於美國電影的大肆橫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各種影視作品種頻頻出鏡,成為我們熟知的著名美國機構之一,但除了這個拉風的名字之外,你對這個部門瞭解多少呢?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FBI

美國聯邦調查局,隸屬於美國司法部,英文全稱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英文縮寫FBI,忠誠(Fidelity)、勇敢(Bravery)和正直(Integrity)恰恰是該局堅持貫徹的信條。

FBI的任務是調查反聯邦法罪犯,支持法律,保護美國,調查來自於外國的情報和恐怖活動,在領導階層和法律方面執行。對聯邦、州、當地和國際機構提供幫助,同時在響應公眾需要和忠實於美國憲法的前提下履行職責。五大影響社會的方面享有最高優先權: 反暴行,毒品/有組織犯罪,外國反間諜活動,暴力犯罪和白領階層犯罪等方面享有最高優先權。

美國聯邦調查局有工作人員2萬多名。每年的預算為23億美元,有人認為FBI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執法機構了。

締造這一切的最大功勞莫過於埃德加·胡佛。

FBI的前身是1908年成立於司法部之下的一個小型偵探機構,當時並不叫FBI而叫BOI(1935年更改為聯邦調查局),多年以後,當聯邦調查局的局長羅伯特·米勒談到1908年成立的調查局時,很是辛酸。他說,當時的聯邦調查局包括探員、會計和民權調查員在內只有34名員工。而這34名員工中還有從財政部特工處借來的8名。當初它的發展前景並不被看好。

甚至在成立了16年後的1924年,調查局一共也就幾百人,在美國政府的諸多部門中根本就排不上號,直到它引來埃德加·胡佛。

埃德加·胡佛生於1895年的華盛頓特區,他的父親迪克森·胡佛是一個出身卑微、從事印刷工作的平庸之輩,母親瑪格麗特的身世卻顯赫的多,她出身名門,祖上是瑞士的高級官吏,這一點對胡佛後來進入聯邦調查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胡佛有三個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一個,也是最特別的一個,早在11歲時他就自己創辦了一份叫《每週評論》的報紙,他每週收集兩頁材料,然後說服哥哥幫他打印出來,並以一分錢的價格賣給家人,報紙多是關於當時總統的言論,當然報紙也含有花邊新聞,這似乎可以解釋胡佛一生都對熱衷閱讀報紙的原因。

此外,胡佛還有記日記的習慣,

他的日記包羅萬象:自己所結識到的人、聽到的有趣的事、打零工的遭遇及收入、氣溫變化、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等,甚至包括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大的鞋襪衣服的尺寸,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胡佛的驚人的觀察力,而這正是一個特工的基本要求。

1909年秋,胡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盛頓中央高中,這是所注重全面素質發展的中學,胡佛在體育、辯論等方面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他在學校有個外號叫“快捷”,據學友佛朗西斯格雷回憶,“之所以叫他快捷,是因為他踢足球速度敏捷,說話快,思維也快。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青年時期的胡佛

1917年,22歲的胡佛從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畢業,當時正值一戰,大量的青年應召踏上戰場,但胡佛志不在此,他千方百計地弄來了一份“暫緩入伍證明”,並通過母親的侄子司法部部長威廉·希茨的關係順利地進入了司法部,多年後,胡佛自己這樣解釋道:“上級認為我擔負的反間諜工作比上戰場更重要。”

事實上,胡佛說的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他進入司法部根本就沒有參與反間諜,只是做著些收發郵件之類的瑣碎工作。

但胡佛沒有像其他年輕人一樣,會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相反,他對工作相當敬業,他成了辦公室裡最早到的、最晚走的人,任勞任怨,毫無怨言,這很快引起了郵件室主任喬治·邁克森的注意,他把胡佛推薦給了新成立的戰時行動處處長威廉·弗林,這個戰時行動處正是隸屬於調查局的,年僅22歲的胡佛正式成為了調查局的一員,他負責對付德國間諜可能進行的破壞行為,這正是胡佛夢寐以求的諜報工作!

聰敏機警的胡佛很快得到弗林的大加讚賞,一戰結束後,戰時行動處解散,弗林將胡佛推薦給了調查局,才幹出眾的胡佛終於得到施展,屢次升遷,1920年他就擔任了調查局總情報處主任,1924年12月22日,才29歲的胡佛被正式任命為調查局局長。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胡佛

如前文所述,此時的調查局在美國政府部門中並不起眼,一位專門從事FBI研究的人這樣說道:“聯邦調查局在早期擔負著20多種職責——從調查聯邦刑事案件、偵破白領階層犯罪案件,到維護國家安全等方方面面。

大權在握的胡佛立刻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胡佛認為,調查局的每個人都要契合調查局的形象,他要求的特工人員應該個個都是風度翩翩,談吐不凡的,他裁撤了一大批不稱職的職員,並把特工的年齡定在了25-41歲之間,而且規定只有具有法律或會計大學學歷的年輕人才有資格成為調查局特工。

作為一個工作狂,他實行“強制性自願加班”的政策。政策規定,特工人員必須在早晨7時準時上班,風雨不改,這要比美國其他單位的上班時間早了二個小時,而對加班有所怨言的屬下他都一一記下,從不重用,並將他們調離調查局。

為了進一步擴大調查局的規模,胡佛先後成立了指紋鑑定處、調查處、調查局國家警察學院、實驗所等機構,從而確立了現代聯邦調查局的雛形。

當時,美國西部出現大量的搶劫銀行案件,當地警方卻束手無策,更令人尷尬的是,那時的銀行經常因債務糾紛將農民搞得家破人亡,因此對銀行的搶劫行為常被認為是正義的,以至於當地的報紙將這些亡命之徒當作英雄廣加報道。

當時最轟動的是約翰·迪林傑案件,約翰·迪林傑多次成功避開銀行的安保、越獄和逃脫警察追捕而出名,劫匪的跨州界犯罪給地方警察破案非常不利,當地政府無奈,只能懇求華盛頓的協助,因而調查局獲得了追捕他們的授權。

在調查局抓捕迪林傑團伙的過程中,媒體進行了詳細的跟蹤報道,但抓捕過程並不輕鬆,迪林傑屢次逃脫,並造成數名特工和平民的傷亡,胡佛感覺受到羞辱,下令出動全部力量去逮捕迪林傑,並最終成功在傳奇劇院門口將迪林傑擊斃。

在破獲了幾次包括迪林傑案件在內的大案要案之後,胡佛和他的調查局名聲大振,而此時,美國上下也意識到,需要組建一個全國性的執法機構來打擊犯罪活動,而不是僅僅依靠各州的警察。

毫無疑問,在司法部已經建立起很高威信的胡佛最終獲得了時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任,一個合併了禁酒局、身份證局和調查局的新的調查局誕生了,局長就是調查局的局長埃德加·胡佛,到了1935年,調查局更名為我們熟悉的聯邦調查局,而胡佛,則成為政府中樞部門的核心人物。

胡佛的“一手遮天”更多的是緣於二戰的爆發。

戰時,聯邦調查局承擔了一項重要使命,反間諜工作,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和隱蔽性,聯邦調查局漸漸籠罩在神秘之中,對一個人是否是間諜的大多是憑藉胡佛的主觀判斷,這客觀上給了胡佛行走在法律邊緣行徑以某種便利。

反間諜工作並沒有因為二戰結束而停止,反而隨著美蘇冷戰和麥卡錫主義的盛行愈演愈烈,聯邦調查局毫無疑問處於反共產主義、反國家顛覆的最前沿,一時間美國上下人人自危。

卓別林是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但引發了右翼人士的警覺,事實上,聯邦調查局1923年初就有記錄有關他的活動和他助手的檔案,胡佛堅信卓別林的助手是日本間諜,指派特工們對他進行了多年的跟蹤和監視,但卻未發現卓別林支持美國共產黨的任何證據,諷刺的是,事後證明卓別林的助手是美國間諜,但惱怒的胡佛幕後操縱精神錯亂的女演員瓊·巴里指控卓別林是她孩子的父親,並以此為由將卓別林趕出美國,迫使後者晚年在瑞士定居。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喜劇大師卓別林

同樣被懷疑的還有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從1932年移民美國之後,胡佛便下令對這個來自地方陣營的科學家嚴加監控,二戰後,愛因斯坦致力於反對美國製造核武器,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這一切都使得美國右翼分子對其懷恨在心,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甚至公開斥責愛因斯坦為“美國的敵人”,聯邦調查局關於他各類調查文件厚達1424頁,無休止的調查讓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曾以為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家,這是我一生中無法挽回的錯誤。”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與以上提及所不同的是,胡佛與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恩怨更為人們所熟知,作為民權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金自然反對聯邦調查局無端的調查和人權迫害,而民權運動的“反政府”屬性也讓馬丁路德金成為胡佛欲除之後快的對頭,胡佛麾下的聯邦特工對這位維權人士展開長期地毯式的監聽,終於發現了他與多名妓女有染,並進行了大肆宣揚,1967年12月,馬丁路德金被槍殺,至今有人懷疑母后黑手就是胡佛。

伴隨著權力與日俱增,他開始同戰略情報局爭權奪利,後又同中央情報局爭地盤,甚至還曾同英國情報機構在反間諜方面進行合作,而受到懷疑的人遠遠不止提到的這些,在二戰結束後,胡佛遞交給總統杜魯門的有共產嫌疑的社會各界人士名單,有14000人之多。胡佛的權力之大,已經危及美國高層甚至總統的身上。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尼克松

胡佛與歷任美國總統關係密切,當年杜魯門、肯尼迪、尼克松等為了黨派鬥爭,都曾利用胡佛的聯邦調查局進行過竊聽和監視等活動,而胡佛則在為他們辦事的同時抓住了把柄,掌握了大量總統不希望別人知道的事,他能拿出與肯尼迪有緋聞的瑪麗蓮·夢露的裸照,甚至能拿出羅斯福夫人安娜·埃利諾的裸照。胡佛的檔案系統“充滿了關於一些最高級政府人士的謊言和卑鄙材料。”然而事實上他到底掌握了什麼,沒有人清楚。通常,這種恐懼情緒會將事實誇大,導致他的形象被神秘、妖魔化。

但是作為一個人,胡佛並不是無懈可擊。

據胡佛的許多手下講,他們的局長不僅讀《花花公子》,而且愛看黃色電影。胡佛局長曾規定過,聯邦調查局搜查行動中查獲的淫穢材料,必須馬上送到他的辦公室,他要等大家離開後,和比他小五歲的同性情人克萊德(也是他的助手)一起在聯邦調查局小放映室消化這些電影,為了掩蓋自己的性取向,胡佛一直抨擊同性戀者,而事實上,他自己就是同性戀者,他曾在日記中寫道:“克萊德,你躺在一張帆布長椅上,淫蕩的樣子,上身赤裸,我在你上面,同樣赤裸著上身,穿著一條乳白色的法蘭絨小褲子。一隻手在背後,我正把嘴唇貼在你嘴上”。

不幸的是,這些“超級猛料”被美國黑手黨獲知,1957年,胡佛參加了“性狂歡”以及與“同性戀”者暗中的活動,還曾暗中光顧淫亂的“白顴”俱樂部,而這一切都被黑手黨錄像或竊聽,這些材料使聯邦調查局數十年來陷於窘境,也使黑手黨愈加囂張起來。

同年,肯尼迪遇刺身亡,雖然聯邦調查局當場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奧斯瓦爾德,但案情卻始終沒有真相大白。因為,這件事和黑手黨有關,但因為胡佛的把柄捏在黑手黨手裡,所以這個案子至今也為一個疑案。

但更大的威脅來自白宮,無論是總統、參議員還是眾議員,都有太多的“黑材料”掌握在胡佛的手裡,沒人知道胡佛知道多少,尼克松上臺後,針對他的政治攻擊加劇並且越來越尖銳,《華盛頓郵報》這樣報道,“我們決定對埃德加·胡佛的私生活進行一次聯邦調查局式的調查”,接下來,他們發現自 1950年以來,胡佛在調查局的薪金比一個國會議員還要多,他禁止工作人員在股票市場上搞投機,自己卻在石油大亨們的幫助下投資發了財。

胡佛生活並不奢靡,他的生活作息非常規律,每天早晨都由聯邦調查局醫務處給他注射一次維生素。他懂得通過合理的膳食保養身體,同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但胡佛心中明白,盼他早點死的人大有人在,他是美國除總統之外唯一擁有防彈轎車的官員——但為什麼要坐防彈轎車,他自己心裡也明白。

1972年5月2日,和暖春天的一天,胡佛每天總是在清晨7點半鐘準時下樓吃飯,然而,今天卻沒有動靜,管家安妮上樓推開門,看見胡佛的屍體躺在四柱子臥床邊,上身裸露著,下身穿著睡褲,整個身體已經僵直,屍檢結果為心臟病突發……

關於胡佛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據說,有人潛入了胡佛的住處,給胡佛個人專用便器上放了一粒毒藥。

在胡佛的葬禮上,尼克松發表了這樣的講話:“今天,所有美國人都對J·埃德加·胡佛先生的去世感到悲傷。作為聯邦調查局的局長,胡佛先生擁有赤誠的忠心,卓越的能力和非凡的奉獻精神。可以說,他是在他自己所生活的這個年代裡的一個傳奇。”

FBI歷史上的無冕王者

胡佛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不過他在當天的日記裡則寫道:“他在一個適當的時候死了:幸運的是,他是在位的時候死的。如果他在之前被迫下臺抑或主動辭職,他都很可能被人殺死。”

後來的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在1973年參加對聯邦調查局的調查時說了一段頗為中肯的話:“從這段不堪的歷史終於徹悟到,我們是不能完全依靠有很大權力的人的好心來保障我們的自由。

在FBI的培訓課上教官要求學員們記住“一個機構是一個人延伸了的影子”

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影子是胡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