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惠: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30日下午,南華期貨主辦的“開放成就未來----有序推進期貨及衍生品行業國際化”關聯活動如期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在會上就“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發表講話。

以下為文字實錄:

張承惠: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又一次參加上海金融衍生品論壇。今天我就中國金融開放新舉措談一些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參考。在今年的4月10號,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佈了四項中國重大對外開放措施,一項是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第二是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第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第四是主動擴大進口,而且習總書記強調中國對外開放易早不易遲,要開不要慢,開放大門只會越來越大,第二天人民銀行易綱行長在分論壇上強調當前金融的主要工作,特別是他宣佈了未來到今年年底分兩個階段,金融開放的12項開放措施。這次的開放,4月10號博鰲亞洲金融論壇提出的金融對外開放,是繼中國加入WTO以來的第二次重大開放舉措,對中國的金融市場,對中國的金融服務和金融行業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下面具體來看看未來幾個月主要落實的6項開放措施,第一項開放措施是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這個措施的含義是什麼?對銀行業的帶來的影響是什麼?下面簡單地分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在2014年重新修訂,在這個條例裡規定,對中資銀行和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它的外資入股的比例單一持股不能超過20%,合計持股不能超過25%,這是對它的持股上限做出了比例的限制,而且當時限定的外資銀行分行改成獨資銀行,改成外國銀行總行子行的時候,基本上是不可以再設立分行,因為外資銀行管理條例規定,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保留一家從事外資平臺業務的分行,或者是分行、或者是子行之後不可以保留分行,這次的開放措施放開了對外資持股中資銀行和中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限制,而且也擴大了外資銀行的經營空間,因為外資銀行的分行在一些業務領域受到限制,但是子行和分行不能同時存在,會限制外國銀行的經營空間的。

第二個規定是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規定三年以後不再受限,壽險公司持股不大於50%,這個限制中國堅持了很多年,特別是對於壽險公司,我曾經在1982年主持了中國保險公司對外開放的課題,當時對財產險公司有限制,是不許經營內綜合車險業務,車險是財產險公司的主要業務,不允許外資財險公司進入車險,在很大範圍內限制了它的經營空間,同時壽險公司和中方的合資股東比例是50:50,不能超過這個比例,我們做過研究了之後財產險工作,當時的報告結論就是這兩個管制都可以放開,不會影響中國的金融安全,因為對財產險公司限制車險比例,最大的業務不許做是為了限制外資財險公司的競爭力,擔心外資財險公司進入之後,對中資的財險業構成重大的衝擊,壽險不允許控股,不允許超過50%的控股,是擔心控股之後,因為壽險資金都是長期的資金,而且數額比較大,但是對外資控股之後,導致一旦出現巨大得不確定性因素,或者出現巨大波動的時候,會帶來資本大量的外流,我們的研究結果這兩個限制都可以放開,所以沒有多久,很快對於財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在胡錦濤總書記訪美的時候,把這個作為對美國的禮包帶過去放開了管制,但是壽險50:50的管制一直沒有放開,所以這一點是在中美談判的時候是焦點,在兩、三年前,美國壽險業協會主席,最大的壽險管理公司董事長,連續三年訪問中國要求見我,說了很多其他話背後就是一句話,壽險股比什麼時候放開?這一點是外資保險公司,外國政府和中國談判的焦點,50:50被實踐證明是最差的公司治理結構,中方股東和外方股東誰說了不算,很多合資生產公司造成普遍的現象,就是重大事項議而不決,由於雙方股東觀念不一致,遲遲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所以有不少外資合資的壽險股東要退出,不願意再進行合資。這次開放把股比限制放開了,不僅彰顯了中國開放的決心,也證明中國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有實力、有能力承受開放可能帶來的風險。

第三,不再要求合資壽險公司境內股東至少有一家是證券公司,中國現在券商在2017年底,證券公司的數量是130多家,數量是什麼水平?大體上和臺灣地區的證券公司數量差不多,他們也是100多家,而臺灣地區的股市的市值是中國大陸的十分之一,日本券商是200多家,是中國的1倍,我在有些場合說中國的證券公司數量不是多了,是少了,取消了限制之後,有利於外資券商更好地尋找中方的合作伙伴。

第四個措施從5月1號把互聯互通的額度擴大4倍,擴大了4倍的互聯互通對中國的金融市場,對中國的A股市場是好事,雖然在過去的幾年內,比如2017年真正每日交易額達到互聯互通額度的為數不多,這樣的日子不多,大多數的交易量沒有很活躍,但是有一點就是從今年6月份起,中國有234只的A股股票會納入MSCI的指數體系,而指數體系是國際上相當多的機構投資者必須選取參照的指標體系,因此,有估計隨著中國納入MSCI的指數體系,給中國帶來幾百億的人民幣的資金,在這種情況下擴大交易額,會增加投資者的信心,增加金融市場的交易量。

第五個措施就是允許外國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務業務,保險經紀業務原來是允許在中國經營的,但是代理和公務限制,有利於拓展外資在保險當中服務領域的經營範圍,目前中國的保險代理和公務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少專業人才、而且機構缺少公信力,實力比較弱,在這種情況下開放一定是有利於提升保險中介行業的服務質量和效益。

第六點放開外資保險公司和經營範圍,和保險經紀公司國民待遇,之前在國外經營經紀業務,經營業務很狹窄,使得專業優勢很難發揮,在外國非常優秀的保險經紀公司不能在中國的保險中介領域發揮作用,也使得我們整體的行業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不能很快提升。放開之後,在金融服務方面、中介服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服務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在年底之前還有6項措施也會推出。

對於12項措施外資銀行反映非常迅速,態度非常積極,全球第三大保險經紀公司之一向監管部門提交申請,要求變更範圍,另外大的投行已經提交了持股比例擴大的申請,據說目前已經有兩家獲批了,這是我簡單就金融開放新舉措作介紹。

第二,比較一下中外金融機構競爭的優劣勢,外資金融機構和中資金融機構相比,既有競爭優勢也有競爭劣勢,股票期貨行業怎麼樣?沒有仔細研究,但是就銀行、證券、保險的領域來說,它們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外資金融機構的經營風格是非常穩健的,因此,它的資產負債表管理能力很強,在2017年四季度外資銀行不良率只有0.7%,比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1.74%水平低1個百分點,中資平均1.74%不良率水平,並不能真實反映我們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中資金融機構在經營的穩健性方面存在問題,也導致最近這些年影子銀行規模大幅度增長,第二個優勢就是除了銀行業之外,外資大的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也包括期貨公司,它們還是有資金優勢的。

第三點是吸引人才的能力,吸引人才能力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市場化薪酬機制,到目前為止國有控股的金融機構薪酬機制不是市場化,因為最典型的一條就是限制,限制之後不可能有真正的按照市場價值衡量人才的薪酬機制,這是很大的問題,比如中國最大的銀行宇宙銀行行長,銀行董事行長拿到幾十萬年薪,差不多大銀行年薪收入,董事長、總經理收入至少有1000萬多,差異非常大的,大行的行長都是非常有政治覺悟的,黨性非常強的,中國的金融機構吸引人才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別的激勵的因素,但是如果到中小銀行市場化薪酬機制,對人才的影響力非常大的。還有一點就是外資金融機構,通常在全球特別是跨國金融集團在全球配置資源,它的平臺很大,在它的平臺當中可以看到全球金融市場,到其他國家進行經營管理活動,對人才也有吸引力。

第三點具有全球金融市場交易的經驗。

第四個優勢是沒有政府的壓力,不需要承擔政府性業務,外資銀行進入以後,銀保監會是否對它進行三個不低於考核?目前的情況來看中資銀行從事政治性業務的時候壓力比較大,以前兩個不低於對小微企業貸款,對農村信貸不能低於上年的貸款增速,不能低於上年的平均增量,三個不低於生態通過率不能低於上年,這個要求是政策性的使命在內,還有扶貧,扶貧的壓力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一定弱於中資金融機構。競爭的劣勢比較突出,第一個在中國資本賬戶管制沒有放開的時候,資金比較高,外資銀行絕對不可能拿到中國政府的財政性存款,財政性存款成本非常低,也很難拿到中國的居民儲蓄,居民儲蓄成本比較低,所以資金成本比較高,還有由於中國的特色,拓展業務是需要人脈關係,外資銀行人脈關係比中資金融機構要弱很多。第三問題是業務模式不夠本土化,業務模式的問題外資金融機構也不能適應中國的市場,比如說中國曾經有一家很大的外資保險公司財險公司進入中國很多年,當時的金融高管向總部建議,在中國房地產剛剛起步的時候建議買樓,但是外資總部的董事長說完全不考慮,和他的經營理念背道而馳的,不考慮在中國買樓,經過這麼年之後,他們現在還在租房子,沒有自己的樓,這是本土化很大的差異,沒有理念。還有我曾經有一個同事到一家外資銀行辦理存款業務,但是去了以後他發現受不了,程序極其複雜,要填很多的表,提很多問題,比在中資銀行排隊更耗費時間,所以外資銀行的業務模式方面還有待於本土化。

第三個問題談談對外開放加大,給中國的金融市場和金融行業帶來的機遇,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個外資的進入有利於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也有利於中資金融機構建立更加市場化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它的經營模式轉型。第二點,引入外資股東,有利於中資金融機構引入外資股東風控產品和體系,因為有很多金融產品在海外市場已經相當成熟了,但是在中國的金融市場這些產品還沒有推出,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在產品方面吸取外資的經驗,同時也可以深化外資機構在金融服務方面和中資機構的合作,通過學習會提升中資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最終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

第三點有利於中資金融機構更好地理解海外市場文化、海外的規則、海外的經營模式,我們現在正在走出去,金融也在走出去,在開幕式上我們的南華期貨也是率先走進國際市場,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銀行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在經營理念上、在規則方面差異非常大,所以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有利於中資金融機構更好地瞭解海外市場,海外的產品、海外的服務,拓展我們的國際視野,使得我們走出去國際化質量得到進一步地提升,同時也有利於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不僅金融機構走出去,金融機構國際化,還有利於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第四點可以增加中外金融機構之間在人才和信息重要資源的交流,金融業歸根到底是信息服務業,因為是依託信息而生存的,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按照現在的科技水平,我們不需要金融中心,可以拿筆記本電腦在沙灘上度假的時候完成交易,但是為什麼金融機構集聚?為什麼還有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中心?因為從業人員需要通過交流、通過信息交換激發自己的靈感,增加對市場的理解,所以對外開放有利於交流、有利於溝通,也有利於中資金融機構優化員工隊伍和組織架構,有利於整合內部運營的流程,改進管理機制。

所以這四個方面是開放度加大,對中資金融機構和中國金融市場帶來的機遇。第四點談談開放帶來的新的挑戰,首先,我們看一下入世以來,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金融市場競爭力表現得怎麼樣?有一些數據可以做分析,2007年外資銀行資產1.25萬億,佔比1.36%,到2017年十年之後,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翻番達到3.24萬億,但是市場佔有率下降到了1.3%,在上海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外資銀行資產在2017年剛剛超過10%,十分之一,這是低於開放度比較大的國家比重,通常在開放的國度經濟體裡面外資銀行佔比20%-30%,比重比較低,我看到2016年外資銀行資產收益率只有0.44%,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的效果並不理想,保險業外資佔比從2005年達到8.9%的高峰,到了2016年降到了5.6%,其中外資壽險高佔到7.43%,外資財險佔比2%,說明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沒有競爭力,我認為答案不是這樣,之所以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並沒有達到入世之初擔心狼來了,當時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的金融業產生巨大的衝擊,但是情況沒有這樣,原因有很多,有外資金融機構自身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外資金融機構的經營環境受到限制,比如說持股比例限制,這一點讓他們不能放開手腳,還有在業務方面也有很多限制,比如說要求準備設分行外資銀行總資產不能少於一定的數額,分行由總行撥的運營資金不能少於一定的數額,這個規定比中資銀行要求高。而且在去年的11月以前,外資銀行分行不能經營境內公民的人民幣業務,絕大部分的業務是不能和中資銀行競爭,去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放開,雖然外資銀行子行可以經營,但是子行比分行經營業務成本高一些。

開放帶來的挑戰,對銀行、證券保險帶來的挑戰是不一樣,銀行業挑戰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風控能力的挑戰,中國的大銀行、小銀行的表現不一樣的,大銀行的最大問題,中國大銀行實在太大了,有很多的層級,所以風控的制度會層層衰減,從總行到它的營業部有6、7個層級,會層層遞減,中小銀行的問題就是資金實力弱,缺少人才,因此它的風控機制是非常弱的,為什麼這次資本新政對中小銀行衝擊非常大?因為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小銀行在理財、在資產管理,從事業務的時候是不靠自己的風控能力控制風險,是對標大銀行,是依託買大銀行的產品,依託大銀行背後的國家信用。還有中國的銀行業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的情況比較嚴重的,我們拿到的存款、拿到的理財資金通常期限比較短,又投到地方政府,或者房地產好一點,投資期限非常長5-7年很正常,所以久期錯配問題比較突出,對於外資銀行來說有這樣的問題,對中資問題來說期限錯配意味著風險。

第三點就是中資銀行的海外盈利能力,為什麼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競爭,要強調中資銀行海外盈利能力?因為兩個市場之間有資源調配和互補的,可以共享客戶的,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銀行都是國內的銀行,不是跨國的銀行,雖然有幾家銀行在海外這幾年佈局走得很快,但是總體上還是國內銀行,我們看看下面的表,是根據公共空間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和中信,7家銀行走出去最大的年報得出來的數據,境外資產佔全部資產的比重這些年還是在快速上升,到2016年是11.06%,但是境外收入和境外利潤的佔比是低於海外資產的配置,說明我們第一個總量比較低,因為國際上比較優秀的跨國金融集團海外市場業務,和利潤收入佔全部業務的比重超過50%,我們不超過剛剛達到10%,或者是不到10%,而且10%左右還是2016年比較快的增長,在2016年這條曲線怎麼這麼抖?主要是中國銀行的貢獻,其他銀行在海外收入,海外利潤沒有突出的表現,不會有上升非常快。中國銀行為什麼上升這麼快?我和銀行說參與銀行一定有大的在海外併購的業務和利潤,他們說是的,總體上是海外的能力比較弱,希望中國的期貨行業能夠在海外儘快有比較大的市場份額。

對證券業的挑戰主要是中國證券業目前以傳統經紀業務為主,在投行、財務管理高盈利的區域內服務能力不強,而在傳統經紀業務領域競爭已經是你死我活,已經白熱化了,所以在傳統經濟業務基本沒有很多的利潤,而在可以獲得高利潤的領域我們的能力又不強,未來的發展趨勢智能投顧、綜合服務平臺,利用金融科技拓展業務這樣的領域又非常考驗證券公司的業務整合能力,金融科技我去年對證券業專門挑了一家做得最好的證券公司,我們做了調研,內部存在業務整合方面的問題。對保險業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資產風險管理,中國資本市場的存在缺陷最大的缺陷是缺少金融產品的種類不夠多,特別是和保險負債相匹配的長週期的金融資產數量非常少,種類也非常少,所以使得中資的保險公司很難實現資產和負債的久期匹配,久期不匹配經營風險一定加大。在產品創新方面,比如說海外癌症保險、長期護理險已經成熟了,經驗很豐富,中國癌症產品非常少,長期護理險剛剛在少數城市開始試點,還是在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內,不是商業化醫療保險,還有中資產品的成本比較高,前幾年很多人到香港買保險產品,因為便宜,香港保險產品價格比大陸的保險產品價格至少便宜三分之一,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原因香港保險公司,在全球市場上配置資產,所以它的盈利能力比較強,第二點公司治理內部的管理水平比大陸很多的保險公司要高。

還有一點就是對金融監管的挑戰,當大量的對外開放的大門大大地打開了,大量的外資機構進入中國金融市場,開始控股了,不是參股,不是作為財務投資人,而是作為戰略投資者控股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原來的監管方式、監管工具是否適用?比如說怎麼樣解決中資金融機構因為富有政治性的職能,而與外資機構事實上的不平等競爭問題,比如說怎麼樣有效監管國內外市場聯通程度加大,可能帶來的套利行為?兩個市場之間的套利行為,這是對監管機構監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麼樣解決目前存在的監管越位、缺位、不到位的問題?怎麼樣創造公共競爭環境來支持中資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面對面競爭當中獲勝?對這些中國的金融機構監管是很大的挑戰。

最後作小結,加大對外開放對中國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來說是機遇大於挑戰,因為金融市場交易量會增加,流動性會增加,而且外國成熟的產品會更多引入到金融市場,所以對於金融市場來說會有很多新的機會,而對於享受金融服務的人群和企業來說,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競爭加劇一定會改善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但是對中國的金融機構來說挑戰大於機遇,不同的行業的情況不一樣,對銀行業來說,中國的大銀行因為擁有雄厚資金實力,有品牌,而且由國家品牌支持,因此對大銀行短期內衝擊是不大的,對於小銀行來說衝擊不是很大,短期之內,因為小銀行的業務是地方的中小企業、消費金融和個人消費者,外資銀行水土不服,不太善於打開目前中小銀行的市場,所以對銀行業來說短期風險是不大的。但是中長期的壓力會逐漸加大,對證券業來說,競爭集中於投行、財富管理利潤比較豐富的領域和海外業務領域,對保險業來說短期內,對財險本身衝擊不大,因為財險已經放開了,但是目前財險競爭模式有很大問題,我們以車險為主的,在財產險產品中,車險佔比超過70%,有的新的小的財產險公司車險佔比超過90%,大家都知道一個企業,一個金融公司的產品單一到這個程度,風險一定是非常大的,所以這種業務模式,而且目前財產險的競爭以車險為主,而且車險主要以價格競爭為主,給中介提成的手續費的比重高達40%,我們作為汽車持有人投保享受優惠到不了40%,大部分被中介拿走了,一年不出事故有10%、20%左右的折扣,但是主要的價格競爭好處還是彙集了中介機構,這種模式不可持續。在農業保險、健康險、再保險中資機構實力普遍很弱,而且專業能力不強,專業人才不健全,大型保險公司雖然有實力,但是它的產品是軟肋,中長期會顯現出來,中小公司會首當其衝。

未來可能中國的金融業還有3-5年的窗口期,在這個窗口期如果不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未來開放給中資的金融業帶來的壓力非常大,所以要通過開放加快推進下一步改革,加快推進改革要做好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要加快金融機構對轉型的意識,要有危機感,要有競爭意識,前一個時期中興通訊(000063,股吧)的教訓值得中國的金融機構汲取,在外來的挑戰面前,我們一定要以非常謹慎的心態應對挑戰,而不能妄自尊大,盲目地自滿和遲鈍猶豫,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定會錯過未來非常有限的時間並不長的3-5年一眨眼過去了,窗口期會錯過,抓緊時間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效果,特別是加快改進公司治理,現在我看到的金融機構,因為我們做了很多調研,去了很多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有很多溝通,中國的中資金融機構大部分公司治理有問題,或者絕大部分公司治理都有缺陷,正是由於缺陷,使得我們的風控機制不能夠有效地建立起來和發揮作用,所以怎麼樣儘快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是我們面臨很大挑戰。監管部門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去年銀監會開始對銀行的公司治理問題做了關注點,而且做了研究。

第二點加快中資金融體系內部結構調整,中國要開展真正的金融領域推行真正的監控重組,一些中小競爭力很差的金融機構,要通過兼併重組增強它的競爭力,同時還有一種方式,中小金融機構可以抱團取暖,比如說我們的農村金融機構,它的產品開發、工作能力、人才培養能力都比較弱,所以我看到縣一級農信社最小全部資產10億,對銀行來說全部資產10億是非常小的機構,根本沒有控制風險的能力,建立有效風控機制的能力,對人才沒有吸引力,這樣的小機構要服務地方,要服務三農怎麼辦?需要抱團取暖。

第三點需要加快發展金融產品,中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是不夠的,在發展金融產品方面受到的行政部門干預是過多,我們監管部門管了過多過細,所以怎麼樣儘快地恢復金融產品、完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效率,是中國金融市場組織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最後一點是加快監管體系的改變,以便構建更好的競爭環境,我們的未來監管要更有彈性、更有效率,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律,監管體制的改革有很多。

我提出四個要點,我的發言到這裡,謝謝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