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打掃衛生|鎮雄縣樂利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做法與啓示

不仅仅是打扫卫生|镇雄县乐利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与启示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文字】,關注我們!

不仅仅是打扫卫生|镇雄县乐利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与启示

昭通市鎮雄縣雨河鎮樂利村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經過“破窗效應”到“自我改變”到“習慣使然”的嬗變,使一個曾經垃圾靠風吹、道路汙水流、群眾抱怨多的貧困村,成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脫貧攻堅示範點,探索了一條從打掃衛生到鄉村治理的路子。

一、“破窗”變“風景”

樂利村位於鎮雄縣北部,距縣城62公里,全村轄24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彝、苗等民族,有1320戶5640人,曾經有貧困戶336戶、貧困人口1598人。一段時間以來,由於貧困人口多,村莊基礎設施滯後,村容村貌髒亂差,村民破罐子破摔,對村內事務漠不關心,垃圾隨處亂扔,汙水隨意排放,打架鬥毆、不孝敬老人、鄰里關係緊張等問題時常發生,形成典型的“破窗效應”,而類似樂利村的這種情況在鎮雄縣有一定普遍性。

為改變這種狀況,2016年7月,鎮雄縣委政府決定集中4個月時間,把樂利村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試點,“一手抓脫貧攻堅、一手抓打掃衛生”,決心以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抓手,消除“破窗效應”,引導群眾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並明確“八有”目標,即帶動村莊有發展、有變化,群眾有收入、有保障,環境有文明、有和諧,全縣有樣板、有標杆。

照著“八有”目標,鎮雄縣及雨河鎮兩級黨委政府結合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搬遷、風貌改造、鎮彝威革命老區三年行動計劃等工作,對樂利村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產業發展等進行了統一規劃,整合各類資金,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徹底改造,逐一補好“破窗”。一是完成了村莊供水、垃圾和汙水處理、村內道路、綠化亮化、文化體育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二是籌集社會幫扶資金修建幼兒園、圖書館、衛生室、文化活動中心、愛心家園等公共活動場所;三是趁熱打鐵對村內私搭亂建的違規建築進行集中清理,拆除違法建築6宗800平方米、危舊房屋26宗3200平方米;四是進家入戶開展家庭衛生和家居環境整治改善;五是為鞏固整治成效提供必要保障,雨河鎮購買了2輛垃圾車、1輛宣傳巡邏車,招收了8個環衛工人長期清運河道、路域、集鎮衛生垃圾,沿鎮威二級路修建垃圾池28個,建立生活汙水處理廠等,輻射周邊三個建制村。

經過4個月的集中整治和不斷鞏固發展,今天的樂利村已經成為一個美麗宜居的村莊,成為鎮威公路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進村後,我們看到的是整潔的街道、綠蔭的河道、清澈的河水,以及村民燦爛的笑臉,隨機走進村民家裡也都是乾乾淨淨、井井有條。村民們得知我們來意時,都爭著對我們說“在這樣漂亮整潔的環境中,不忍心、也不好意思亂扔垃圾。”由“髒亂差”到“美麗好”,環境的改變也改變了村民的心態,村民們有了更多積極上進的追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樂利村沒有一戶因環境整治拆遷而上訪,至今其他上訪也沒有。

二、變“要我做”為“我來做”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在樂利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期間,縣、鎮、村各級黨員幹部都參與其中,身先士卒,帶著群眾一起幹,有時開群眾會議到凌晨,各級黨員幹部反覆給大家講意義、講前景、講規劃、講政策,不斷消除群眾牴觸觀望的情緒,努力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樂利村還成立由駐村工作隊員、村黨委班子成員、農村黨員組成的先鋒隊,建立臨時黨支部,佩戴黨徽、亮明身份,聯繫、服務、引領、示範群眾。在調研中,71歲的黃天正老人主動給我們看了他用文字記錄的一段難忘的經歷,2016年9月21日的晚上,天降大雨,他從窗子裡看出去——“我們的縣鎮領導及村三委同志,不怕疲勞和犧牲,廢寢忘食,帶著群眾種植花草樹木、疏通河道、排通山水,保護民生環境,滿身拖泥帶水地幹到次日凌晨兩三點左右”。幹部、黨員帶頭幹,讓更多“吃瓜的群眾”逐漸加入進來,最終使人居環境整治成為樂利村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

“硬件”提升了,“軟件”也得跟上,否則,好得了一時,好不了一世。如何讓一時之舉成為常態,樂利村一是訂出村規民約,使維護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有法可依”。二是發揮“鄉賢”的引導督促作用,由老年協會、婦女協會隔三差五組織成員在村內巡查,一旦發現有人亂扔垃圾或有不文明行為,就用鄉村特有的方式對其進行勸說和批評教育,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公共環境相對好管理,但家庭環境怎麼管,對此,村委會也有“絕招”,他們組織老年協會、婦女協會成員,定期不定期進行入戶檢查,對家中衛生差、物品亂丟亂放的“現場指導”,對個別“懶人”,手把手教疊被子、打掃衛生,上門三次還不改的,就利用村內小廣場上的電子顯示屏滾動掛名通報。久而久之,不講衛生、不講文明的人開始感到被鄰里看不起、被嘲笑的壓力,也開始主動要求上進。

為鞏固擴大環境整治的成效,雨河鎮還組織當地的致富能手、土專家、土秀才以及村中有威望的鄉賢能人現身說法,把自己勤勞致富的做法與其他村民分享,把自己乾淨整潔的家庭環境展現給其他村民看,通過“一家做給一家看、一個跟著一個幹,已脫貧的群眾一戶連三戶,從掙錢到持家,推心置腹講實話,互相幫帶教做主”,讓更多群眾看到搞好衛生不是小事,村中的能人、賢人個個都有乾淨整潔、和諧美滿的家庭。我們在一戶人家走訪,留守老人自豪地說:“小孩很成器,通過讀書走到了大城市,如果家裡面亂七八糟,會給遠在城市的兒女丟人,也沒有成功家庭的樣子”。

樂利村通過幹部帶頭和因地制宜採取各種措施,引導廣大群眾參與改造人居環境,樹立衛生意識和環保意識,使群眾在美麗家園建設中找到了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

三、變“制度”為“習慣”

只有一代人養成習慣,才能代代傳承下去。樂利村先用制度來約束全體村民,制定了“門前三包”制度,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把環境衛生管理劃分為家庭區域和公共區域,各家負責家庭區域內衛生整潔有序和門前公共區域綠化美化,互相教育引導鄰里主動參與衛生管理;公共區域由村委會設立公益崗位,聘請貧困群眾組成保潔隊伍。

為保證制度能夠有效執行並長期堅持,樂利村一方面堅決“執行”,不允許制度有“破窗”,例如成立由村委會、老年協會、婦女聯合會和黨員代表組成的衛生管理隊伍,對“門前三包”制度的落實情況適時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要求整改;針對不按時整改或整改不完善的家庭,定期彙總至村委會,利用電子顯示屏滾動掛名通報,並不得參加村委會組織的任何評先、評優活動。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村委會牽頭,聯合老年協會、婦女協會和黨員代表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兒媳”等評比活動,將各家各戶衛生整潔、文明新風、尊老愛幼、誠信守法、勤儉持家等納入評比內容,每個月進行一次集中檢查,每季度進行一次綜合評比,年終進行一次最終評比,針對年終評比結果,對評優居民進行獎勵,對不合格的進行通報,拒不配合又情節嚴重的取消相關惠農補貼。調研中,我們看到被評為“十星級文明戶”和“好婆婆”“好兒媳”的家庭,都把村委會頒發的牌子掛在家門口最顯眼的位置,而被評為“好婆婆”“好兒媳”的女主人則顯得非常的自豪。村幹部介紹,村民非常看重這些榮譽,把其視為家庭和諧滿美的象徵,每年都會積極爭取。與此同時,還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通過學校加強對小學生環境衛生意識的培養,再通過學生帶動家長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人居環境整治深入人心、成為共識。一位70多歲的大爺樂呵呵地告訴我們,現在村裡抽菸的人已經不習慣亂扔菸頭了,偶然看到地上的菸頭或垃圾,他和大家都會自覺地拾起來放到垃圾桶裡。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提升,樂利村村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基層組織的凝聚力、組織力增強了,生豬養殖場、苗圃基地、獼猴桃和板栗種植等一批產業發展起來了,全村有1900多人外出務工,2017年實現了脫貧摘帽,並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樂在當代、利在千秋”成為了樂利村最真實生動的寫照。

2016年8月,鎮雄縣全面部署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升行動,將農村環境整治與脫貧攻堅、群眾工作、基層組織建設、公路沿線綠化美化等有機結合起來。由於群眾嚐到了甜頭、看到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支持環境整治,越來越多的村莊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村莊文明衛生已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村民們定時不定時打掃衛生公共衛生,家中整潔的會得到街坊鄰居的稱讚和羨慕,亂扔垃圾的會被過路的村民嘲笑並制止。我們在中屯鎮松林灣自然村調研時,在田間一條水泥小路上偶遇幾位拿著掃帚、長鏟的婦女,其中一位是80歲的老奶奶,她們說有時兩三天、有時三四天,只有看到道路髒了,就主動相約出來打掃衛生,交談中她們歡聲笑語不斷,聽得出那是發自內心的高興,是對這幾年家鄉變化與發展的由衷讚許。

四、幾點啟示

從鎮雄縣,特別是樂利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效中,我們感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既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調研中,很多基層幹部認為,這不僅僅只是打掃衛生,而是推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的一個有效抓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村不掃何以談鄉村治理。實際上,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於凝聚人心,組織群眾,提振農民精氣神,提高農村文明程度和社區治理水平,進而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和實踐效果。

2016年以來我省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取得良好成效。最近,省委、省政府又全面部署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省各地湧現出許多好做法、好經驗,鎮雄縣及樂利村是其中的一個樣本,有幾點經驗可供參考。

一是集中統一行動。人居環境髒亂差,會帶來“破窗效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心態,影響了村莊的凝聚力、組織力,甚至消減了政策措施的執行力。集中時間、集中力量組織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有利於短期內見到成效,便於迅速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一舉克服“破窗心理”。在這個過程中,要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脫離農村實際、違背農民意願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防止生搬硬套。同時,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與特色產業、鄉村旅遊等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產業發展與人居環境相互促進,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二是堅持群眾主體。鼓勵和倡導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管。既要從上到下統籌部署、強化推進、幹部帶著幹,更要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人人參與幹。要防止越俎代庖,立足農村的事情用農村的辦法來解決,儘可能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提升群眾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群眾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榮譽感、歸屬感。

三是形成風氣養成習慣。建設好、維護好村莊人居環境既要制度化,更要使之成為一方風氣和自覺習慣。這就要靠嚴格執行可操作、有實效的村規民約,同時,深入挖掘優秀農耕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圍繞勤勞致富、崇德向善、誠實守信、遵紀守法、乾淨整潔等內容,積極開展能激發農民榮辱觀上進心的各類活動,引導農民向上向善、自立自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從而由打掃衛生入手,推動實現鄉村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

(調研組成員:省委政研室徐暢江、祝炳水、李雪鞏、萬超昭通市委政研室李平、羅勇)

來 源丨省委政研室、昭通市委政研室調研組

我們的微紀錄片

昭通電視臺

審 稿丨楊宇航

商務合作電話

0870-2153979

[email protected]

昭通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