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與台灣鄭氏的恩恩怨怨,究竟是誰對不起誰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明朝南遷建立南明小朝廷,招安海盜鄭芝龍(鄭成功之父)

施琅,晉江衙口人,出身貧苦,迫於生計與其弟施顯入海為盜

由於施琅自小勇武過人,智慧超群,深的鄭芝龍賞識,被鄭芝龍提拔為千夫長、遊擊將軍,成為鄭芝龍的心腹、

施琅與臺灣鄭氏的恩恩怨怨,究竟是誰對不起誰

鄭芝龍劇照

後鄭芝龍見南明期數已經,清軍不可阻擋,不久即帶領手下軍隊降清

施琅追隨鄭芝龍一同降清,此為施琅第一次降清

後清廷拿鄭芝龍與鄭成功談判不成,誅殺鄭芝龍全家

鄭芝龍死後施琅在清廷失去靠山,此時鄭成功拉攏鄭芝龍的舊部,施琅就此歸順鄭成功

施琅與臺灣鄭氏的恩恩怨怨,究竟是誰對不起誰

鄭成功

施琅歸順鄭成功後深受鄭成功賞識,提拔為左先鋒,

一切軍機大事鄭成功都與施琅相互商議,施琅也屢立戰功

但不久之後,同樣鋒芒畢露的兩人開始產生摩擦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鋒芒畢露的施琅難免會有“功高震主”的嫌疑

加之小人的挑撥離間,鄭成功、施琅之間很快產生間隙

施琅與臺灣鄭氏的恩恩怨怨,究竟是誰對不起誰

施琅劇照

不久爆發的“曾德事件”徹底使兩人反目

曾德本是鄭家老臣,最早同施琅一起追隨鄭芝龍,但兩人不和

但鄭成功偏偏將曾德安排在施琅手下,曾德仗著自己是鄭家老臣,目空一切,絲毫不將施琅放在眼裡

施琅與臺灣鄭氏的恩恩怨怨,究竟是誰對不起誰

鄭成功雕像

一次,曾德犯法卻去鄭成功處尋求庇護

施琅一怒之下將曾德自鄭成功處抓回,當眾處決,

曾德事件徹底激怒了鄭成功,鄭成功對部下說“此子不除,必貽後患;楚國之禍,其在子胥矣。”

他下令捉拿施琅,而施琅早已逃匿

於是鄭成功捉拿施琅的父親和弟弟及一干家小,並將他們處決

施琅於是二度降清

不久鄭成功在臺灣暴斃,年僅38歲,臺灣陷入奪權內亂

施琅與臺灣鄭氏的恩恩怨怨,究竟是誰對不起誰

​​

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憑藉自己對臺灣地形的瞭如指掌帶領清兵佔領臺灣

至此,鄭成功家族對臺灣的統治結束,施琅收復臺灣,完成統一大業

施琅和臺灣鄭氏的恩恩怨怨究竟誰是誰非?

一,走投無路的施琅兄弟迫於生計投靠鄭芝龍,並受到鄭芝龍的賞識,後鄭芝龍逝世,施琅又受到鄭成功的重用,鄭家對施琅可謂有知遇之恩。

二,施琅與鄭家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君臣的關係,鄭家是君,施琅是臣,在哪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時代。施琅敢於對“君”安插在自己身邊的人下殺手,可謂是膽大包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三,鄭成功在捉拿施琅不成後,直接誅殺施琅全家,這使得施琅徹底與鄭氏決裂,而作為一個“君”,鄭成功沒能正確認識到施琅對臺灣的重要性,愚蠢的將施琅趕到絕路,也是鄭成功對施琅殘酷、冷漠的一方面

四,施琅作為明朝之貳臣,兩度降清,助清軍攻打臺灣,在當時的漢族而言,可以稱得上是“漢奸”(與今日的“漢奸”意義有所區別);

五,對於整個國家而言,臺灣鄭氏早已無力一統中原,施琅順應時代,幫助中央政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維護祖國統一的立場上施琅做出卓越貢獻。

是是非非都已過去,施琅與鄭成功都已成為歷史,角度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施琅不是聖人,鄭成功也不是;施琅對鄭成功不臣,鄭成功對施琅不仁;鄭成功誅殺施琅全家,施琅帶兵攻佔臺灣,兩人你來我往,誰又對不起誰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