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爲什麼要殺孔融?

以前看《三國演義》,覺得孔融真是個人才,小時候能讓梨,大了能做官,而且還是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裡的一路,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但這麼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最後落到曹操手裡,卻難免一死呢?

後來才明白,曹操是軍閥,孔融是名士。軍閥和名士如果能合作,可能成就一出君臣一體的佳話;如果不合作,那麼結果就很糟糕。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

孔融恰恰就不願和曹操合作。對於不合作的名士,曹操下殺手從不手軟,邊讓就是個前車之鑑,孔融當然也不例外。

孔融是一個思想很極端而且清高的名士,這種人在東漢末年倒也不少,而且有一個共同點:看不起曹操這樣出身汙濁的人,孔融也不例外。他曾提出一條政治主張,叫做都城“千里之內不封侯”,而曹操當時賜爵武平侯,距離都城恰好千里之內。孔融的意思,等於是要剝奪曹操的爵位。曹操和袁紹準備決一死戰,孔融又宣揚袁紹兵多將廣、不可戰勝,雖然曹操面子上並無表現出不悅,又有荀彧出面幫曹操駁斥了孔融,但是孔融的做法,顯然已經觸及了身為領導人的曹操的底線。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

袁氏敗亡後,曹丕趁亂納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孔融知道此事,便給曹操去了封信,說當年“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問典從何處,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意思很明確:你曹家人乾的,是亙古未見的荒唐事。

這樣一個人,攤上曹操,能不被殺嗎?那個年代,人們不懂什麼言論自由,因言獲罪是常事,孔融這種言行出位的名士混跡於江湖還好說,進入軍閥中樞的基本都碰了一鼻子灰。這樣的例子,三國時代並不少見。下場好一點的,像來敏、虞翻,還能落個壽終正寢;下場差一點的,那就是孔融、禰衡,結局只有死路一條。

至於說曹操為什麼不怕殺了孔融會遭人唾罵,是因為他羅織了孔融兩條罪名。其一,據說孔融說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意思是當皇帝的何必姓劉,這就是不忠;其二,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代公開宣揚父母無恩論,這就是不孝。如此不忠不孝,即使孔融文采再好,曹操把他殺了,外人還能說什麼呢?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

當然,就算羅織不出孔融的罪名,以曹操的地位和魄力,他還會怕人罵嗎?如果他怕人罵,也就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摸金校尉,沒有唯才是舉可以不忠不孝。更重要的,在於他的權力沒有限制,想殺誰就可以殺誰。

正如魯迅所說:“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總之,與其說孔融的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倒不如說是那個社會的悲劇吧。套用現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錯的不是我,是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