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我選擇……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我選擇……

難以用一個詞、一句話來概括它。

它有關夢想,所以老年人會覺得幼稚可笑;

它有關抗爭,所以中年人會覺得老套無力;

它有關萌動,所以青年人會覺得無所不能。

我看完後的感覺與上述都不同,我的心裡眼中都有淚。

我深知死而殉道難,生而殉道更難,而這部電影二者都有,淚是雙倍的。

生而殉道者,我師Keating。死而殉道,學生Neil。

Keating是個不一般的老師,我的生活中沒有出現過完整的,也許只有過零零碎碎的Keating。即使是零零碎碎的,這些片段現在還留在記憶裡。

和電影中其他老師一樣,很多人都會這樣評價Keating:激情、幻想、不切實際。

本邦的人會更不客氣,絕不能讓Keating當自己孩子的老師,沒有套路,不教怎麼應試,怎麼取巧,怎麼應付社會與人……在我眼裡,Keating才算是老師。

老師是什麼?教知識?樹規矩?傳禮儀?都不是。

老師的唯一職責和終極意義是讓學生認識自己。

自己擅長做什麼?怎麼樣自己覺得有意義?遇到矛盾怎麼樣表達自己?

再往上,什麼是美好?如何能感覺到細微的美好與隱藏的醜陋?怎麼樣才能捕捉內心真實的聲音?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我選擇……

Keating老師教授英文詩歌,其實是傳授上述這些具體的東西。這些東西不能像我這麼直接說出來,直接說出來就不美了。Keating身體力行,引導孩子自己判斷,自己突破。

先找個靶子。靶子就是擺在櫥窗裡死去的學長。他們的聲音被Keating歸於一句話“seize the day”。

人不能活兩次,時光一去不復返,人終有一死,靶子其實是死亡。死亡是最大的現實。

“seize the day”是從悲觀主義自然導出的酒神精神。Keating老師的底子出來了,是尼采。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我選擇……

酒神要喝酒,詩歌是酒。

Keating常引用Walt Whitman的詩,美國人的力量與宇宙碰撞,電光火石,坦坦蕩蕩。但日常生活中和同事交談,即使最後被學校驅趕,Keating老師都沒有言辭激烈,更不會申辯反斥,永遠保有微笑。酒神喝酒只會醉,不發酒瘋。

Keating老師不會讓學生具體學習什麼,更不會告訴他們一步一步如何提高。

他會講自己的感受:“詩歌、美麗、浪漫、愛情是生活的意義。”

講自己的故事:“死亡詩人致力於吸收生命的精華,我們每次開會都會引用梭羅的一句話,在印第安山洞聚會。”

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你對戲劇的熱愛,告訴過父親嗎?必須讓他明白你是什麼人,你的心在哪兒。”

即使有學生特立獨行,比如Charlie說行使“不行走”的權利,他也肯定:“要的就是這個勁兒。”

他的第一堂課就讓孩子撕掉前言——前言以機械的算法來衡量詩歌高下的理論。

每一次課都引導孩子自己撕掉裹在身上的繃帶——前十七年裡,家長、老師劃定的條條框框,安排的遠大前程。

他的孩子——我想稱學生為孩子——如何反應?

Knox的故事是愛情,最浪漫的一見鍾情。他糾結,他怯懦,又剋制不住去看她,電話她,偷偷吻她即使被她的男友打得頭破血流。雪夜他和她說:“就這最後一晚,你陪我去看戲,看完你說不行,就結束。”

愛情本該如此,激烈,壓抑,膽怯,直接,沒有遙遠目的,只有瞬間直覺。電影最後沒有說Knox故事的結果,結果一點不重要。

Charlie是為叛逆而生的。他在豔情雜誌上寫詩,帶著女人來山洞參加詩社,偷偷寄送並刊發“男女同校”的申請,老邁的Nolan校長開會問誰做的,他拿起電話稱上帝來電說“男女同校”。

Charlie是衡量社會容忍程度的尺子,這樣的尺子往往第一個被折斷。他被勒令退學,最後一幕沒有他壞壞的笑。最後一幕孩子的主角換做了Todd。

Todd一出場便是沉默而畏縮的孩子。他不想參加死亡詩社,藉口說不念詩只聽詩可以不。關在宿舍寫詩,還是撕掉。之後精彩的一幕在課堂上,Keating按住他的眼睛,激勵他說出內心直接的感受,他脫口而出,竟是美妙的詩。

電影結尾,在強硬的Nolan校長面前,其他孩子都埋頭不語,Todd站起說學生是被逼簽名的,他登上課桌喊出Keating的暱稱:“captain”(Whitman詩對Lincoln的稱呼),另一些孩子也陸續登上課桌,喊“captain”。

Todd最好的朋友是Neil,他們住一間寢室。Neil鼓勵他加入死亡詩社,Todd目睹Neil是怎麼樣在夾縫裡追求自己的喜愛——戲劇、表演、詩歌……

Neil是死亡詩社的領袖,他的自殺與他的笑容一樣燦爛。嚴苛的父親為他預設好光明前程,並施加冷酷的壓力:“我犧牲了多少才讓你上這個學校,不要辜負。”

Neil是天才。日常他從沒有顯現一點失望,一點膽怯,一點猶豫。他發起死亡詩社,爭取戲劇角色。Todd收到父母給的與上一年一模一樣的生日禮物,非常失落。Neil安慰他,扔掉禮物對Todd說:“反正明年還會有個同樣的。”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我選擇……

所有人匯聚到禮堂看他表演,所有人的命運在戲劇之夜重合,而誰也不知這是最後一夜。

Neil的死有著壯烈的美麗,徹骨的絕望。雪白的年輕的胸膛,雪白的僵直的手臂,質感的木地板,沒有血,沒有槍聲。父親號叫:“boy, poor boy。”第二天便去學校要個說法,將Keating逼走,不問自己才是兇手。

Neil真是poor boy。

電影前半節,飯間,McAllister先生對Keating說:“自由思想者?十七歲的自由思想者?……我不是悲觀,是現實。”

現實是什麼?Charlie被體罰,退學;Meeks出賣Keating和同學;Knox,Todd等孩子被逼迫在“Keating老師讓Neil去演戲”的文件上簽字承認;Nolan讓孩子重新讀詩歌課本的刻板前言;Keating老師被趕走……

最後一幕,孩子紛紛登上課桌喊“captain”,讓人難以抑制激動,但我還是告訴自己要抑制,看看下面依然埋頭沉默的學生,他們佔多數。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我選擇……

Keating老師依然微笑,淚光在平靜的臉上閃爍。Keating老師以後會如何?我知道,無論孩子登不登上課桌,他依然是Keating。但孩子登上課桌,他成了含淚的Keating。

孩子的父輩大多也在這嚴格的學校。古板的老師,苛刻的要求,僵硬的氣氛,與之相對的是年輕躁動的心臟。

我想,父輩的心臟在這個年紀也是如此。他們中間有一部分登上課桌,但後來大多埋頭沉默,繳械投降,甚至成為Neil父親那樣的兇手,維護古板,維護苛刻,維護僵硬。

任何時代,埋頭沉默是多數,暴戾恣睢是常態,這極少數登上課桌的孩子是“大地的鹽味”。

死亡詩社,死亡是指Neil,是指無救的人類,是指徒勞而偉大的人。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長大了是Knox,是Charlie,是Todd,還是Meeks,但你不會如Neil的結果,因為我選擇做Keating。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我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