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B站重溫了譚晶的《九兒》,
一首隻有四句歌詞的歌,
愣是被大魔王唱出了幾重情感。
國家隊出征,的確是有點“欺負人”了~
這裡不得不提陳力寶老師的嗩吶,
可以說是現場的點睛之筆。
如果說譚晶是來“屠城”的,
那陳力寶老師的嗩吶
就是最超神的助攻!
作為“吃瓜群眾”,
我們中的大部分對
嗩吶都有一種刻板印象,
吵,俗,土味滿滿,搞笑……
實際上,在中國的傳統中,
嗩吶是一件大悲大喜的樂器。
嗩吶真的太 “ 土 ”嗎?
真的不再適合我們這些摩登人類嗎?
我們孤身而來,孤身而去,
能留下的本已不多,
甚至也守不住最後一曲絕響,
想想都覺得淒涼。
還好,有一種感動叫堅守,
有一種信仰叫執著。
一個老實巴交、刻板古怪
卻又心懷熱血的
文藝中老年嗩吶師父,
帶著兩個童稚未脫的徒弟,
守著對嗩吶的深情。
這就是吳天明導演的遺作
《百鳥朝鳳》。
沒人聽?師傅說:
“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
是吹給自己聽的。”
《百鳥朝鳳》是嗩吶名曲。
然而,它並不僅僅是
一支曲子那麼簡單。
嗩吶一響,
百鳥來朝,
並不輕易演奏。
只有德高望重者,
才配得起為他吹《百鳥朝鳳》。
這首曲子,承載的是
對人生的評價。
是對死者的最高評價,
也是一個嗩吶匠的榮耀。
好了不煽情了,
我們來說點好玩兒的,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嗩吶為什麼被稱為‘樂器流氓’?”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回答
如果你覺得體會的還不夠深刻,
那可以去欣賞一下電影《閃光少女》中,
鬥琴的名場面,嗩吶一出場
一騎絕塵,秒殺對手。
“流氓”的名號,名不虛傳。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
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
鼓樂班和地方曲藝、
戲曲的伴奏中應用。
經過不斷髮展,
豐富了演奏技巧,
提高了表現力,
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
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嗩吶這位“腰間盤”同學,
也因為太突出,
常常遭人“排擠”(手動攤手)
(嗩吶的結構)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語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3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用於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也用作民間歌舞和戲曲的伴奏樂器。
在吹奏嗩吶的時候,
常常用笙來伴奏,
因為笙可以“託腔送韻”,
使樂曲更加完整、融合、
流暢、舒展、優美。
(藏族嗩吶)
一支嗩吶,
由哨子、氣盤、芯子、
杆子、嗩吶碗幾部分構成,
嗩吶看起來簡單,
可是製作工藝卻十分繁瑣。
做複雜的一部分就是嗩吶杆的製作,製作杆子首先要找一塊烏木板,然後去稜邊,做成桿狀。此時的木杆是實心的,要做成空心的杆,就必須要先打眼。木杆打通後,還要開膛,開膛就是將剛打通的孔擴大,使杆內空間變大,杆壁變薄。磨好後還要用細砂條先將杆身打磨光滑,然後再在杆身上均勻地塗抹拋光蠟,最後用量尺進行測量,切掉多餘的部分。成型後的嗩吶杆還要打孔。首先用量尺在杆身上量出孔的距離,接著用打孔機按照測量好的距離打上孔就可以了。
作為一種紮根於土地的樂器,
嗩吶給人印象太深。
它伴隨了很多人的婚喪嫁娶,
卻又因人來人往,
很少有人會專注聆聽。
又因時代的浪潮,
漸漸被年輕人所疏遠,
走向沒落。
嗩吶真的終將被淘汰?
不!那是你不懂嗩吶,
你也不知有那麼一批人
為了守候它用盡了一生!
如今,也湧現了不少
和嗩吶有關的藝術作品
電影是藝術的創作,
故事卻是每一個傳承者的寫照。
包括《百鳥朝鳳》,
用最樸實的電影語言,
描繪出這代人的困惑與堅持。
在這個民心浮躁,
講究快餐文化的年代,
傳承何其難,
堅守何其珍貴,
信仰又何其稀缺。
2006年5月20日,
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門最通俗、最接地氣的藝術,
最後走到了被保護的名錄中,
實不知該喜該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 登錄【第二自然】官網,關注設計師品牌與創業,瀏覽設計精品 → http://www.d2ziran.com/
閱讀更多 第二自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