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六祖坛经》心得体会札记(1)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本来是具有清净心的,只是被世间万物的花花世界的假象所迷惑,而失去了本来具有的清净本性。贪、嗔、痴三毒对凡人的污染实在是太严重了。

我在现实生活中就被贪、嗔、痴三毒污染得很厉害,遇到事情就会不知不觉地贪着于自我。尽管自认为自己和很多人比较已经比较脱俗,对世间的名利和财富已经看得很淡。仔细想一想,挖掘一下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自己还是被污染得很厉害。具体表现为经常受到外部事物变化而影响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根本无法做到离相,更不能做到在外部变化时保持自己的内心如如不动。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坚持按照佛法努力修炼,尽量使自己做到烦恼少一点。

自从接触到佛学, 读了六祖坛经,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六祖讲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我们如何做到心地无非、无痴、无乱?这真是一个人生的大问题啊!

读了坛经,我决心在现实生活中用真戒、定、慧法替掉贪、嗔、痴三毒,用自己本性俱足的清净心去做人和做事。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口相应实在是难!但我愿意一试!我也建议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六祖坛经》,感觉一下。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听到五祖讲《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大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凡事都应做到不取不舍,即对一切人与事都不执着。这对于一个凡人来讲好像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六祖才说,金刚经是给大智上根人讲的,属于顿悟法门。

从佛学的道理上讲,凡事都执着是虚妄,凡事都不执着是否也是虚妄?因为不执着本身就是一种执着。难点就在这里!

我们知道,凡夫俗子的特点就是凡事都往心里去,对任何事情,尤其是事关自己名利的事情更是极端的执着,因此就无法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行为上的潇洒。我认为,一个人要想真的亲近佛法,就应在世间努力修行,但却不能回避现实。所谓“烦恼既菩提”。一切都是为心所现,为识所变。内心离开烦恼即将烦恼转成菩提,这样做就进步了。烦恼是暗,菩提是明,明来时暗自去,明灭时暗即显。所以,佛才讲烦恼即菩提。

关于“心”的问题,净空法师讲道:“所谓迷失真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著,心为境转,这才无迷自迷,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自性如来智慧德相;愈转愈远,愈迷愈深,所谓可怜悯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

净空法师还讲道:“可惜如今学道之人,不悟一真,定要在心上生心,知见立知,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不如法、不相应,皆是迷失菩提道。经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因为无心是指无一切妄心、纯一真心用事的真佛。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教学的旨趣所在。”

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和领悟佛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谜开悟、离苦得乐。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在解悟的基础上努力地实证与体验佛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