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林隐寺写诗,写了一句便没了灵感,一个扫地僧帮他接了一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千古名句,关于他的作者还有一个小故事。

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他在《代悲白头翁》诗中写下上述这两句。写出来之后,刘希夷觉得情调过于感伤,所以就找舅舅宋之问探讨。宋之问很喜欢这两句,于想占为己有,就劝说外甥让给自己,可刘希夷不同意。不久,刘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有传言说,是宋之问假意请刘希夷来做客,然后用土囊把自己的外甥活活给压死了。

这件故事流传甚远,但经后人考证,纯粹是为了抹黑宋之问而编造的谣言,要怪只能怪宋之问的人品太差。除了这个“偷诗”故事,他的另一首诗《灵隐寺》也被后人编造成了“偷诗”故事。

他在林隐寺写诗,写了一句便没了灵感,一个扫地僧帮他接了一句!

据说宋之问一次到灵隐寺游玩,夜晚在庭院独自吟诗,吟了第一句就接不下去了,旁边一位老僧答道:“下句何不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一听以为妙绝,连忙加到自己诗里面。第二天向寺里和尚询问老僧,才知他就是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兵败逃亡的骆宾王。

这首诗其实很一般,后人认为,整首诗只有一句精妙,就是“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联, 唐诗向来是名句多于名诗,有这一句, 宋之问也可以名垂不朽了。可惜,却又被后人故意剥夺了这一联的著作权吧,想来宋之问也是无处冤枉吧。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首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写山和寺,借用佛家“鹫岭”典故写飞来峰山势之雄奇高峻、借用“龙宫”典故写灵隐寺的肃穆空寂。山寺相映生辉,更见清嘉胜境。

他在林隐寺写诗,写了一句便没了灵感,一个扫地僧帮他接了一句!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紧承其后写水。写钱塘江的浩渺连天,钱塘潮的波澜壮阔。它的美妙不仅在于自身对仗工整又与首联紧承,也不仅是景色描绘的精当入神,而且在于它超越过对灵隐寺自身的描述,将飞来峰、钱塘江乃至东海都聚纳过来,形成气势雄阔壮伟的诗境。非大手笔、大心胸莫属。

接下去的两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进一步刻画灵隐一带特有的灵秀: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时刻,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天香,异香,此指祭神礼佛之香。上句写桂子从天上飘落人间,下句写佛香上飘九重,给这个佛教胜地蒙上了空灵神秘的色彩。

他在林隐寺写诗,写了一句便没了灵感,一个扫地僧帮他接了一句!

在这神异之境游览,自然也就带有了脱俗的情趣。“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以下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山一带寻幽搜胜的情景和感想:“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四句是说,诗人在灵隐山上,时而攀住藤萝爬上高塔望远;时而循着引水瓠木寻求幽景名泉;时而观赏那迎冰霜盛开的山花和未凋的红叶。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是说自己自幼就喜欢远方的奇异之景,今日有机会面对这惬意的景色正好洗涤我心中尘世的烦恼了。试看诗人“扪萝”、“刳木”以“登塔”、“取泉”,不已十分逼真仙人的举动了吗?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更是由灵隐寺逗惹其归隐脱俗之思。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座落在浙江天台县,天台山的楢溪上有石桥,下临陡峭山涧。宋之问此时处于贬谪之中,人生挫折期产生幻灭感即是对高洁之士也在所难免,何况像宋之问这类热衷功名利禄之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