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退市制度造就出的奇葩生態

A股誕生於1990年,而它的退市制度誕生於2001年,整整晚了十年。

中國證監會於2001年2月23日發佈了《虧損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之後又於2001年11月30日在原有辦法基礎上加以修訂,規定連續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將暫停上市。我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正式開始推行。

這是一個很粗糙的版本,很快就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A股IPO制度一直很嚴格,主板門檻極高,中小企業根本無力進入,中小企業界都認為"在A股上市難於登天"。2004年6月,中小板誕生之後,上市難的局面有所緩解,但IPO上市仍然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IPO上市難導致許多利益方在已上市的績差股上打起了主意。

摩拜單車的胡瑋煒曾經說過:"資本是助推你的,到最後你都得還回去。"這是一句大實話。公司拿了投資人的錢,只有上市成功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而一旦IPO折戟沉沙,很多公司就會遭遇鉅變,甚至有崩潰的危險。IPO時間漫長,變數很多,苦等期間還要年年保持業績滿足上市條件,萬一最後臨門一腳臭了,大家如何是好?為了降低這種風險,很多準備上市的公司願意出價替那些業績糜爛的上市公司接盤。

接盤是有成本,但是無所謂,只要殼在手,終究能賺回來,大不了就是多割幾輪韭菜嘛!


A股退市制度造就出的奇葩生態

有需求就有供給,需求者眾自然水漲船高,因此上市公司業績雖然爛,但殼本身就是奇貨可居的寶貝。既然是寶貝,就有尋寶人。A股市場上活躍著許多養殼人,他們會買下殼股,用微小成本維持它不斷氣,等待牛市到來時候渾水摸魚收割一波,或者找機會高價賣給下家。

這些蠅營狗苟的事情並非只有江湖人士在做,與之利益相關的還有其他人。

上市公司通常是當地的知名大企業,在稅收、就業、社會關係等許多方面都和地方政府有著盤根錯節的關聯,一旦上市公司業績不佳,陷入瀕臨退市的地步,地方政府都有著強烈的保殼慾望。這一點在某些上市公司稀缺的地區甚至成了政治任務,關係到地方政府的臉面,更關係到地方官員的仕途。假如該上市公司是大中型國企,那這事更是了不得,地方財政寧可減稅、免稅、倒貼錢都要幫它摘掉ST的帽子,如果實在是無法維持,那麼地方國資委也會對其做重組整合,甚至直接將殼賣給養殼人。

這種股市生態直接顛覆了A股幾代投資人的三觀,什麼價值投資都擋不住黑暗思維賺錢效應的吸引力。

當你認為某個ST股要完蛋時,往往它死亡的可能性極小,因為總會有"貴人"出手相助,讓它起死回生,繼續吊住那一口氣再喘上幾年,說不定哪天又生龍活虎起來了。

即便你認為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也請不要輕率嘲笑買殼股的資金。你知道嗎?殼股投資人也認為自己是價值投資者呢。IPO代價高昂,有時候綜合考慮下來,甚至借殼上市更划算。既然有那麼多人肯買殼,那麼殼股當然有其價值所在。

A股上市公司退市標準單一,退市程序相對冗長,退市效率較低,退市難現象非常突出,而且存在著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調節利潤以規避退市的現象,導致上市公司"停而不退",並由此引發了"殼資源"的炒作。隨之滋生的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等行為屢禁不止,這不但影響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而且對好幾代投資人的投資理念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2009年,A股推出創業板,當時也有降低上市門檻,增加新股供給,以降低殼股價值,避免惡性投機的考慮,然而效果並不明顯。創業板推出之初,在退市制度方面就有比主板嚴格得多的規定,但是造假上市的萬福生科並沒有退市,這種結局讓很多人大失所望。

A股退市制度的種種缺陷屢遭詬病,但長期沒能得到根本性改變,這讓整個市場的交易風格陷入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