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色不能作為鑑定古玉的主要特徵

沁色不能作為鑑定古玉的主要特徵

從古到今,人們都愛從“沁色”角度來鑑定古玉真偽。在此認真說一遍:沁色不能作為鑑定古玉的主要特徵。

第一,古玉沁色是外界對玉石的腐蝕,人工造假如今越做越好,做得好的難以區分。只有基本確定目標古玉為真品的時候,再加上非常典型自然的沁色,算是助攻一把。

第二,古玉沁色並沒有明確的分類,鑑定必須要分類,沒有明確的分類,那怎麼歸類呢?有人說古代就分很多不同的沁色分類呀?古書那都是胡扯,都是古代文人臆想的,只能反應當時人的認識,不能反應古玉的客觀事實,對於鑑定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第三,鑑定古玉,鑑定的是人的加工痕跡,比如對材料的選擇和加工,具體工具和工藝,加工流程和痕跡。沁色則是自然界留下的,具體的原理至今沒有完全搞清楚,大體上就是酸鹼腐蝕和微生物腐蝕。酸鹼腐蝕沒有研究清楚,微生物腐蝕更是一片空白。鑑定古玉研究的不是礦物學,而是在研究古代工藝美術。

第四,收藏古玉,研究古玉,是對古代文化的暢想,其神秘性在於早期中國的文化,在於人們怎麼加工和看待玉器,而不在於自然界留下的痕跡。喜歡奇異古玉沁色的人很多,假如讓人感覺有美感,也很好,只能算錦上添花。假如把沁色作為主要的收藏方向,那就是蠢,假如把沁色作為主要的鑑定特徵,那也是蠢。

那為什麼至今還有很多藏家和專家很願意提沁色、包漿、皮殼等詞?因為蠢啊。蠢是廣泛性的,不能因為他們歲數大就不蠢了,壞人能變老,蠢人也能。騙子喜歡提這些無標準的概念,用模糊概念好騙嘛。笨蛋也想學這種東西,以為可以靠感覺速成。蠢的結果一樣,蠢的方向不同。

當一個古玩商談論古玉的時候,不講考古,不講文化,不講工藝,而是跟你講沁色,講皮殼,講感覺,那隻能是笨蛋或騙子,但多數時候是又笨又騙。收藏者談這些,那就是上趕著被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