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原文作者 / 康橋心理

“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01

通常情況下,父母會用一個簡短的“行為暫停”來糾正一個淘氣的小女孩或小男孩,然後再通過一次談話對錯誤行為進行反思,希望TA不要重複。

然而,隨著孩子們青春期的開始,父母的管教方式也面臨著更為困難的轉變。他們可能會用限制孩子行動自由的方法來懲罰一些不當行為。比如,“你被禁足了!”“我要沒收你的手機一個星期!”等諸如此類的命令。

在如今一個獨立自主性備受青少年珍視的時代,這種自由的暫時喪失會讓人感覺失去了生命的氣息,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傷害,在社交和情感上都很傷人。因此,當父母所有的勸說和糾正努力都無法奏效的時候,剝奪自由就成為他們所有方法中最嚴厲的懲罰。

“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父母要有選擇性的應用這種方式,剝奪有時可能會產生糾正的作用,但父母卻很容易過度使用,特別是在教育過程中出現了挫敗感時尤為嚴重。所以要時刻銘記Kristofferson歌詞中唱的那句:“自由就是一無所有的代名詞。”換句話說,剝奪了青少年一切理想的自由,父母能讓這些傷害累累的年輕人獲得真正的自由。“你覺得我還會在乎你那些規定嗎?現在我已經沒有什麼可再讓你剝奪的了!”

一般來說,父母會更快地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比如剝奪自由來對抗青少年的不當行為,因為和教育兒童相比,青少年的一些行為更容易激發父母的權威性反應。“現在我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讓孩子遵守規則。”

“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02

那麼,為什麼和兒童相比,青少年更傾向於測試和挑戰父母的權威呢?最簡單的答案是,這種變化是由心理發展驅動的。在兒童時期,孩子的心理發展處於“命令性階段”,他們堅信父母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我要按照他們告訴我的那樣去做。”而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致性階段”,他們開始明白在未徵得自己同意的情況下,父母是不能要求或阻止自己做任何事的:“對於父母的要求,我做與不做取決於我自己。”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這個時期,父母會越來越多的得到孩子積極性(爭執和反抗)的和消極性(忽視和拖延)的牴觸。

現在,一個更加吃力不討好的父母教育時代開始了——因為他們經常的站在年輕人最大利益的對立場上反對她或他可能想要的東西,而不會因為孩子的努力而去讚賞他們。“我做什麼你都要管,你太保護我了,而且你還不讓我做任何事!”

“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03

父母的職責其實在於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建立責任分明的規則、限制和要求,以及對孩子適當的期待,這能幫助孩子形成更為健康的個性特徵(具備表達的自由)和獨立性(具備行為的自由)。而在嚴重影響家庭結構的情況下,以剝奪自由的方式進行行為糾正才能發揮有益的作用。所以,父母需要理智且適度地使用它。

在多數情況下,短時間的剝奪更加有效果。這是因為,如果長時間的剝奪會讓孩子更容易適應失去這樣事物的生活。最糟的結果是,過度的剝奪會造成深刻且持久的內心不滿,激起憤怒的行為,或者正如前面提到的導致“一無所有”“破罐兒破摔”的態度。通常來說,一週是有效剝奪懲罰的時間上限。當然也有一些情況屬於例外,比如欺凌鬥毆。父母會推遲你自由出行的自由,直到他們有充足的證據能證明此種不安全的行為不會再發生。

“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04

鑑於上述情況,建議有選擇性的使用剝奪自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不是經常性的使用,並且僅在其他三種糾正方法嘗試之後才將其作為最後的手段使用,具體如下:

討論

“我們需要和你談談你所做的選擇,為什麼它對我們不起作用,也不需要再發生一次。但首先,我們想先聽聽你對事情的看法,解釋清楚你想讓我們知道的事情。我們能向你保證的是,當談到我們的規則和期待時,我們清楚地知道它是什麼,哪部分必須堅持,哪部分可以靈活一些,同時充分聽取你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欺騙我們和我們欺騙你同樣不能被接受。所以,讓我們談談從現在開始,你怎樣才能和我們一起誠實的對話。”

監督

“鑑於你始終難以遵守這一規則,我們將會一直對你進行監督進而保證你能夠很好的遵守規則。這意味著我們將定期詢問和檢查,以確保你的所有家庭作業是從學校帶回家,並充分完成忠實上交。如果有必要的話,我們在你放學後會和你見面,一起去找老師領取當天的作業,也會在早上和你一起去學校,一起幫你去交作業。無論出於任何原因,當你覺得這樣做會令你反感,那你只需自己徹底承擔起這件事,我們就可以退出。”

補償

“由於你做了一些你不該做的事情,那麼現在你就要做些什麼來補償。在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之前,你將有一個週末性任務要完成,它的優先級會比日常的事務要高。這樣當你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就可以好好想想是什麼讓你在週六的早晨擦了所有的窗戶。我們希望這能時刻提醒你,在你明知我們的許可不清晰的時候,不能‘不問自取’,還美其名曰‘借’。”(父母不願使用補償這一方法的原因是,它要求父母的監督才能完成,但他們卻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做這項工作。)

“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當這些策略都被證明沒有糾正效果的時候,父母們可能會想起要讓第四種選擇——剝奪——發揮作用:“因為上週末放學後偷偷地溜了出去,那麼這個週末的正常社交許可就被拒絕了。”


“沒收你的手機!”前,青少年家長還能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