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记忆中的东留墟

记忆中的东留墟留给我的是美好的记忆,那是青春的记忆,更是一辈子的记忆。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厦门知青来到武平县东留公社插队,那时候的东留墟场真是知青们快乐的殿堂。东留墟场位于东留公社大明大队通往龙溪、中坊两个大队的入口处,是一条不知从何年代开始修建的老街。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老街两边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屋,是由土楼形式构成的,一字排开足有数十间的门面。两层高的建筑,一间连着一间,楼下为店铺,楼上是住家,别有一番风味。老街只有几十米长,宽约十米,路面由鹅卵石铺就,在街的两侧罗列着饭店、食杂店、打铁铺、竹篾店、理发店、中草药铺、裁缝店等,虽不能衣、食、住、行一应俱全,却也热闹非凡。所有的店面都是传统的“店窗”款式,营业时卸下,打烊时再按照顺序,将有着编号的“店窗”装上。老街虽小,但颇有明清遗风。

东留墟是逢农历三八开墟的。赴墟那天,四面八方的村民、上山下乡的厦门知青们和毗邻的江西农民都会不约而同的赶往墟场。知青们更是把赴墟作为购物会友的一次机会,能在墟场上遇到多日未见的知青伙伴那兴奋劲就不用提了。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我下乡的中坊村离东留墟足有40多里的山路,来返要80多里路。虽说路途遥远不常赴墟,但逢墟日,心中还是痒痒的。那时,我每日都劳作在农田里,为的是多挣工分,尽管每个工分值只有两分钱,我所评定的是每日4.8个工分。更重要的是想争取表现,好好接受劳动改造,因为我是个“黑七类”子女。

赶墟,对我来说是个奢望,但我还是争取机会多赴墟的,那是一种自由的向往。特别是家中从厦门寄来了接济生活的生油或者巴浪鱼干等的包裹,家中寄来的零用钱和粮票等都要到东留公社领取。知青们所需要的面粉、黄豆等物也需到东留粮站换取。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赶墟那天,我们都要赶在清晨七点钟前出发,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山路跋涉前往东留墟,出发晚点,恐怕墟场早已散墟。那时候,从中坊到东留是绝对没有班车的,村中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拥有这辆自行车的村民以此为荣绝不轻易借人。赶墟的路上,村民们肩上挑着箩筐,手上提着竹篮,里面装着舍不得吃的鸡、鸭蛋和一些蔬菜、菜干,或许还有为数不多的数头鸡鸭赶赴墟场,为的是卖个好价钱,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日子里,有那么数头鸡鸭要交易还得小心谨慎。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好不容易来到东留墟场,虽经长途步行疲惫万分,但墟场的吸引力足以使知青们忘却疲惫。墟场上那间小饭店像磁铁般将知青们俘获着,特别是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更是饥肠辘辘,那腹中的响声早在赴墟场的半路中打响。我有几次光顾这墟场上唯一的小饭店,像馋猫一样,贪婪而兴奋,那情景一辈子也忘不了。小饭店坐落在墟场的边上,地理位置十分良好,有两间门面大,在知青的眼中那是足够大的了。店中摆着四五张方桌,椅子是农村常见的长木凳。店中有一个烧柴火的客家大灶,大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大铁鼎是专门煮面条用的,后面的大铁鼎上堆叠着一层层的蒸笼,供应着红糖包子。店中的一根柱子上挂着一杆吊秤,用以衡量进行交易的大米或面粉的重量。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吃面条对知青来说绝对是奢侈品,来这里的知青有一部分是冲着吃面条而来,有一部分是只买红糖包子,还有一部分则是来此观望但囊中羞涩而怯步。经营小饭店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典型的客家人,应是当地人。这对夫妇对前来光顾的食客十分的热情,来到这儿,知青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食客需先与店家达成交易意向,吃面条或买包子可以用钱交易,也可以用大米或粮票交易,不少知青都以粮票交易,店家也乐意,因为当时的全国粮票还是蛮值钱的,而且内含有生油统配部分。用大米或面粉进行交易时,店家立即在吊秤中进行称重物做到童叟无欺公平交易。由于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我已忘了当时吃面条和吃红糖包子的时价,只记得包子比面条便宜。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在知青们耐心的等待中,一碗用八角“鸡子碗”装的面条端上了桌面。浅浅的“鸡子碗”里顿时散发出阵阵的猪肉香味,尽管那碗中只有两块切得再也不能稀薄的“三层肉”,但正是这猪皮下挂着的肥肉,才能使得面条上浮起那难得的油花,才使得知青们垂涎欲滴。要知道下乡的日子里,每年只有几次分猪肉,而每次每个人的分配只有三两而已。面条上还摆放着两朵鲜红茹,点缀着,真属一碗美味佳肴。知青们如风扫残云般地吸吮着面条,够一个“爽”字。几十年过去了,知青们还记得东留墟上的饭店,记得那难以忘怀的“风吹肉”。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墟场上的吆喝声和铁铺中的打铁器的“叮铛”声响成一片,构成了东留墟美妙的“交响乐”。在这“交响乐”中,村名们进行着买卖。沿着墟场的两侧排摆了箩筐、簸箕、竹篮、篾桶,里面摆放着村民们用以交易的农副产品及生产用具。在一系列的讨价还价中完成着一笔笔的生意,知青们也在各取所需中挑选着,学着讨价还价,真是其乐融融。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1997年国庆节,时隔22年后,我第一次重返第二故乡。当我再次踏进东留,渴望再次见到昔日的东留墟时,残酷的现实碾碎了我脑中的记忆。老街已被拆除,昔日的东留墟已不复存在。在旧日的东留墟的旁边,搭起了一个水泥结构的墟场,然而这个墟场却少有人问津,显得个格外的冷清和寂寞。在随后的日子里,村民们将墟场移到了通往会昌公路的两侧。赴墟的日子里,村民们用农扶车将农产品运到墟场,沿着公路两侧进行摆摊设点,墟场的规模扩大了,农产品的种类也多了,单单禽肉食品足有几十摊之多,够丰富的。墟场的长度也延伸至足足有百米之遥,还是那么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在鼎沸的吆喝声中夹杂着的是那汽车的刺耳喇叭声和那拂之不去的灰尘。

武平知青岁月|记忆中的东留墟,是知青们的快乐殿堂~

我还依然怀念着东留墟的昨天,也许老街留给我太多青春的记忆。而那青春的记忆在我生命的冬季显得格外珍贵。我木然地站在今日的东留墟上,透过墟场上一幢幢新式楼房,看着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我的耳边仿佛还在回响着东留墟老街上传来的吆喝声与铁铺敲打声所组成的难忘的农家“交响乐”,我仿佛正在其中,静静地聆听着……。

图:李国潮、部分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