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春秋五霸,到戰國後稱爲戰國七雄,原因是因爲誰也不服誰!

在春秋時期單諸侯國就有數百。能為天子守四方並討伐不臣的諸侯國的國君為霸主。霸主要有實力讓周王室和周圍大部分的諸侯國承認,才能得到天子冊封的諸侯會盟的認同。在同一時間段裡只有一個霸主。他會代替天子守四方伐不臣。​

春秋時期先後有多為霸主:齊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玆甫、晉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莊王熊旅、吳王姬光、越王姒勾踐。這裡面只有前五位被承認,後兩位因為時間短,並不被承認

春秋時春秋五霸,到戰國後稱為戰國七雄,原因是因為誰也不服誰!

在戰國時期只有三十個諸侯國,比較大的諸侯國是秦、齊、楚、魏、趙、燕、韓,他們合稱戰國七雄。至於稱為七國而不是七霸的原因很簡單:

​第一、他們不再替天子守四方伐不臣,而是互相吞噬,兼併對方

第二、他們七個國家之間相互鬥爭兩百多年,根本談不上霸主,他們之間的強弱變化很快

第三、他們都有同一個目標就是一統天下,誰也不服誰

第四、他們根本看不上所謂的霸主的稱號,根本不稀罕

春秋時春秋五霸,到戰國後稱為戰國七雄,原因是因為誰也不服誰!

在齊秦兩國鼎力之時,齊為東帝,秦為西帝。這兩個強國根本不稱東西二霸,就擺明了霸主理念在戰國根本沒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