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洛宁县顺应绿色发展全新理念,依托土地、生态等资源优势,围绕建设全省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形成了林、烟、果、牧、粮五大特色产业,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了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目前,该县共有84家企业获得农产品认证、2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三品一标”认证总面积达51万亩,通过品牌农业带动13600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并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杨木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入选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连续四年被洛阳市授予“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县”,在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最具农业投资价值县”。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优越资源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具有“做绿、做好”特色农业的生态基础和独特潜能。洛宁县位于洛阳西部,县城中心距省会郑州195千米、洛阳89千米,全县版图状如灵龟,东西长65千米,南北宽40千米,总面积为2305.9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区占73.1%,塬区占16.4%,川区占10.5%,耕地面积为56983.42公顷。全县包括18个(乡)镇、384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2292个村民组。洛宁三面环山,熊耳山绵亘于西南,崤山雄踞西北,洛河至西向东横贯全境,南北有71条涧溪(河)注入,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造成各条水系落差较大的水能优势,全县水能蕴藏量为16.64万千瓦,适宜水电开发。洛宁属于四季分明的暖温带气候,具备山、川、塬多样的复杂地形,生态环境优良,年平均气温13.9℃,日照200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12天,年均降水量568毫米,适宜多种动植物生活,天然中药材资源丰富,盛产丹参、柴胡、板蓝根、黄芪、冬凌草等40多种中药材,野生中药材有980多种,其中柴胡、丹参品质优良、中外驰名,被载入《本草纲目》,花卉、牧草种类繁多。全县有上百种天然林木,其中有水曲柳、核桃楸、领春木、青桐、刺五加和杜仲等保护树种,还有白皮松、巴山冷杉等珍稀濒危树种,现有林地220万亩,其中杨树蓄积量150万m3,是全国闻名的速生杨之乡,活立木总蓄积530万立方米,淡竹面积达470公顷,林业覆盖率超过60%,是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该县粮食资源丰富,素有“豫西粮仓”之称,被农业部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示范县”。洛宁饲草资源丰富,以牛、羊、鸡、鸭等为主的规模养殖发展迅速,是全国207个和全省27个肉牛主产县之一。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二是具有“做美、做实”特色农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境内有著名的洛书出处、仓颉造字台、伶伦制乐谷、广成子炼丹炉、秦晋古战场、洛神庙等历史人文景观。神灵寨、全宝山。楼梯山、西子湖(故县水库)、绿竹风情园等景区,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丈庄程家大院、城村张家大院、新寨张鼎延故居、上戈乔家大院、下峪王家大院和底张草庙岭郭家大院等明清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古城堡、古山寨、古墓葬、古碑碣,还有近年来开发的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小界春山溪谷度假区区和上戈金果小镇等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洛宁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七山二塬一分川”的独特地貌,也为全县特色农业保存了发展潜能、奠定了基础。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特色农业的亮点举措

(一)以“金果小镇”为载体,打造“中原有机苹果之乡”。投资6.7亿元,建成海升果业高效示范园区,采用国际一流的苹果品种、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种植万亩矮砧苹果,其中企业自身发展6000亩,辐射周边群众种植3000亩,配套建设了格架系统、精准滴灌和肥水一体化系统、田间管理机械化操作系统,完成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并拉长产业链,三产融合发展,建设海升上戈苹果主题公园、苹果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为全县围绕苹果做文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载体。2017年苹果亩产达5-7吨,年产值3亿元以上,成为洛宁产业脱贫新模式,为全县群众带来了四大增收平台:一是土地流转地租收入,亩均地租按400斤小麦动态价格计算;二是务工收入,为当地群众提供了1000余个工作岗位,每个劳动力日均70元;三是技术带动,通过海升新型种植技术,引进新型种植品种,带动当地果农发展新型果园2000余亩;四是单元包产,海升公司以50亩为单位,实行农户包产定量,多出部分为农户收益。目前已建成苹果矮密示范基地5000余亩、苹果无毒矮化自根砧原种圃1000亩、苹果无毒大苗繁育圃1000亩和两万吨苹果气调冷库及果品智能分拣线。依靠海升集团的龙头带动,全县已发展矮化密植苹果4万余亩,洛宁作为全国25个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之一,大力推广果园生态防控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建立果园监控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不断提升苹果品质,2017年8月份在内蒙古举办的第18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参展的华硕苹果以其色泽艳丽、香味浓郁等特点喜获金奖,展品被现场客商以单个10元的价格抢购一空。同时,该县以“苹果”为载体,持续在苹果全产业链上做文章,从苹果基因库、育苗基地、新模式种植、冷链物流、苹果加工、采摘观光等方面,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积极探索“产业+旅游”的农旅发展新模式,打造以上戈镇庙洼村为核心,以苹果文化为主题,总面积1.6平方公里集乡村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健身、文化科普于一体的“金果小镇”。2016年10月洛宁海升公司上戈矮砧苹果生产基地,被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授予“山地矮砧苹果示范基地”。2016年9月,洛阳众森公司上戈矮化苹果生产基地被授予“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河南省大宗水果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洛阳市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17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洛宁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洛宁海升模式已经成为豫西地区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赢得了全市沟域经济建设观摩会在洛宁召开。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二)强力推进“扩增创优”工程,把“金珠果”变成农民的摇钱树。20世纪80年代,洛宁县马店镇农民技术员李应贤从豫西崤山深处收集到67种野生沙梨资源,经过15年艰辛选育,最终培养出了金珠沙梨新品种,具有润肺止咳、养颜排毒、软化血管、健脑益智等功效,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该成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由于是绿色有机食品,李应贤果园的“金珠果”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了一倍多。为鼓励群众种植金珠沙梨,洛宁县按照区域规划,出台了发展金珠沙梨的专项扶持政策:在马店镇集中连片种植金珠沙梨50亩以上的,经检查验收合格后,连续奖补两年,每年每亩300元;在其他乡镇集中连片种植金珠沙梨50亩以上的,经检查验收合格后,连续奖补两年,每年每亩奖补150元。集中连片发展200亩以上的金珠沙梨基地,县政府有关部门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帮助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作为省级贫困村,马店镇关庙村村支部加强与金珠沙梨协会支部的融合沟通,通过为沙梨种植户发放补贴的形式,引领群众发展金珠沙梨特色富民产业,采取“引导型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电商服务中心和社员服务部,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农资服务,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使该村“双支部党建模式”成为全市党建示范品牌。全县以此为样板,带动群众种植沙梨面积3万余亩,已成功举办两届“春季醉美梨花节”和“秋季金珠沙梨采摘节”,并在洛阳市区举办大规模的金珠沙梨产品推介会,提升了洛宁金珠沙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洛宁县金珠沙梨协会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不断提升沙梨产业的组织化发展水平。积极研发金珠沙梨膏、金珠沙梨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增加产业附加值。作为全国13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之一,洛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直接带动10个贫困村近500户1850个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金珠沙梨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每斤金珠沙梨售价提高1.5元左右,每户群众增收在3500元以上,目前金珠沙梨已成洛宁县林果业新的增长点。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三)“特色养殖”已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洛宁是个畜牧大县,是河南省肉牛主产区和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试点县。近年来,该县按照“大品牌带动大产业、大品牌提升高层次、大品牌构建新格局”的思路,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扶贫的“头号工程”,制定《洛宁县畜牧产业扶贫实施办法》,积极引进、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畜禽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探索“品牌+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全县畜牧业品牌优先、品牌带动、品牌提升的良性循环,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全省知名的绿色畜产品基地。一是在“金鸡扶贫”方面。洛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目前北京德青源金鸡扶贫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日产蛋31万枚,已带动就业210人,人均月薪2500元以上;2017年对全县4913名低保五保贫困群众和37个贫困村分配资产收益271万元;通过代养模式,带动600户贫困群众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解决1000人就业,带动周边3个乡镇26个贫困村969户3489人脱贫。二是在“金牛扶贫”方面。以规模、质量、效益为核心,积极引进科尔沁、鑫宁、春雨奶牛和圣阳肉牛等畜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标准化饲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合作帮扶、代养帮扶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将创业贷款、两免一贴小额贷款等资金进社入股。2017年新建以贫困村为主的养殖场区6个,带动贫困群众2123户。三是在肉羊养殖方面。积极引进祥顺湖羊、牧丰肉羊等龙头企业,2017年初“三阳畜牧”与洛宁县人民政府顺利达成《农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并成功签订肉羊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合作意向书。洛宁三阳畜牧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77720平方米,养殖基地已投产运营,按计划全部投产后,直接和间接带动6万人就业,促进农民增收。2018年2月9日,三阳畜牧落户在洛宁的第一次扶贫收益金发放,共计发放扶贫收益金702520元,涵盖城郊乡、故县镇、河底镇、涧口乡、罗岭乡、马店镇、上戈镇、下峪镇、小界乡、兴华镇10个乡镇,共惠及贫困户980户,“阳牧鲜”“田园土羊”牌羊肉及其制品已成为全国著名商标。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四)高山牡丹为群众带来高效收益。罗岭乡位于洛宁县西部山区,最高海拔1524米,昼夜温差大,水源质量好,森林覆盖率达65%,生态环境适宜种植高山牡丹,因此,洛阳春艳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择罗岭乡作为高山牡丹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牡丹产业,以该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全乡群众在黒核桃幼树间和荒坡地里种植牡丹,加工牡丹花茶饼、提取牡丹精油的上等原料,每天召集百余名本地村民在牡丹种植基地锄草、摘花,在家门口就能月收入2500余元,以此带动周围群众脱贫增收。坡地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由于地势不平、水利设施缺乏,几乎处于“望天收”的状态,产量和收益一直不高。油用牡丹凤丹对土地的选择性不强,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自2009年起,罗岭乡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陆续在全乡发展种植5000余亩高山牡丹,种植品种70余种,数量达2300万株。形成牡丹深加工产业链。乘着高山牡丹走红的春风,当地群众利用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惠农政策,在核桃林下套种牡丹,一份地可得双倍收益。每年4月份,洛宁罗岭乡罗岭村西的坡地上,千亩高山药用牡丹花怒放,白色的凤丹牡丹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游览、赏花、拍照,牡丹糕点、牡丹化妆品等牡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牡丹产业逐步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牡丹地里干活的群众眉开眼笑,除了这满山遍野的牡丹花,每天40元的劳动收入对她们更有吸引力,她们高兴地说:“在家也是闲着,来地里除草、施肥、摘花瓣、摘牡丹根,一边赏花休闲、一边劳动赚钱,顾家创收两不耽误,都是牡丹给我们带来了新生活”。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五)在“金叶扶贫”方面。通过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加大对烟叶生产的投入,充分激发烟农种烟积极性。推行集约、规模种植,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集约上规模,以质量求效益,持续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和水平。使全县千亩以上示范片区达到8个,500亩以上15个,200亩以上42个。并与浙江、江苏中烟集团签署协议,实行订单收购模式。2017年收购烟叶354万公斤,增加群众收入8800万元以上,带动贫困群众583户2600余名。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六)围绕生态休闲农业,强力发展特色旅游。依托“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遵照“全域旅游”理念,深挖历史文化和生态民俗等旅游资源,积极探索贫困山区依托沟域经济、农旅融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径,大力发展“田园景观+美丽乡村+文化主体”的休闲农业新业态,积极兴办集农业特色节会、乡村文化展示、农事参与体验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和谐联结,使其成为改变乡村面貌、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该县以创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全省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动力,扎实做好“山、水、气、绿”四篇文章,强力打造“一心一廊五区”生态旅游格局。总投资28.7亿元,强力实施了包括神灵寨5A景区建设、下峪写生创意区建设、三彩陶艺村建设、嶕峣国际赛道提升、河洛潮野水世界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等11个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不断健全三产融合发展机制,把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打造成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富裕农民生活、提升农业附加值的重要载体。成功举办了嶕峣山自行车国际公开赛、上戈苹果文化节、“健康中国”(春山)高峰论坛、罗岭高山牡丹文化节和“三山同登”全民健身等节会活动,全县旅游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业态多样的良好态势。目前已培育10个特色旅游示范点(村),5个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体验综合体,3条以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建和改造20个乡村旅游公厕,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为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提供3000个以上就业岗位,乡村特色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全县6500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7年7月,洛宁县政府和洛阳日报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山水田园•秀美洛宁”的品牌形象,把洛宁建设成为本地人自豪、投资者向往、外地人羡慕的“情趣休闲后花园”。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七)小杂粮种植。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45万亩小麦面积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因地适宜的原则,扩大谷子、红薯等耐旱、高产、稳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建立起以小界、东宋、河底为主的20万亩旱地优质无公害谷子示范基地,以河底为主的8万亩无公害红薯生产示范基地,以王村塬、官庄塬、大明塬、谷堆塬和赵村塬为主的20万亩旱地优质强筋无公害小麦示范基地,以上戈、罗岭等西部山区乡镇为主的优质无公害春玉米、春大豆、小豆杂粮生产基地,种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同时,围绕新发展2.5万亩核桃、1.2万亩桑园、1.5万亩水果、1万亩杨树、0.5万亩牡丹等目标任务,抓好规划、整地等实施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支持,扩大种植面积,突出集中连片、规模集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景翔公司褐蘑菇项目和绿源公司香菇基地项目为龙头,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靠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靠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县形成了上戈苹果、马店沙梨、罗岭核桃、小界谷子和油用牡丹、河底红薯、长水蔬菜和谷子、故县春玉米、兴华食用菌、下峪中药材等特色明晰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迈进

下一步,洛宁县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到洛宁调研指导为契机,以打造“实力洛宁”为目标,持续推进“5581”计划,做大做强林、烟、果、牧、粮五大特色主导产业,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特色品牌,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稳步增收,建设全省重要的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推动洛宁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迈进。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洛宁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打破乡镇区域界限,统筹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培育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坚持质量兴烟,围绕浙江、江苏、河南三个国家级中烟基地单元建设,打造优质烟叶产业带;突出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项目的带动效应,以上戈、罗岭、故县等高海拔山区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产业带;突出城区周边、高速沿线、凤翼绿色屏障等“一区两带”重点区域,高标准开展生态造林,构筑综合生态林业体系;坚持龙头带动,规模发展,依托河洛川区、丘陵浅山区、山区林地等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发展规模养殖场、林下特色养殖;改善传统粮食种植结构、生产模式,扩大高产优质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比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二是发展有机农业,提升农业品质。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培育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等方面下功夫。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个产业龙头、一个有机品牌、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一套社会化服务体系”“五个一”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农民参与的原则,引导市场主体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相对集中连片的有机种养基地;以有机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有机精深加工;积极培育提升洛宁自主有机品牌,建立有机谷电商物流平台,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五至七年的努力,使全县有机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建成全省重要的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争创全国有机产品示范基地县、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力争我县农业产业短时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三是突出龙头带动,坚持走产业化之路。一方面,要加快现有企业的提档升级。加快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华英集团与东汉禽业兼并重组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支持核心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主打品牌,形成特色鲜明、运行高效、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加大外来企业的引进力度。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持续加大绿色食品、名优家居等重点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把产业带动作为农业招商的首选条件,瞄准国内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对接联络、沟通洽谈,力争引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争取2-3年内,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以上,使全县现代特色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不断提升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四是立足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林、烟、果、牧、粮五大特色优势,坚持“上规模、创品牌、强产业”发展方向,围绕资源转化升值,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质量标准认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提升上戈苹果、罗岭核桃、金珠沙梨、崤山烟叶、东汉肉鸭、春雨奶牛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培育特色农业品牌10个以上,争创一批“中国品牌”、“河南品牌”和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品牌优势,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品牌培育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使林、烟、果、牧、粮五大产业逐步做大做强,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豫西地区乃至全省有影响的大产业。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五是强化产业融合,推进产业发展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完善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的新路子,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带动资源、需求等各种要素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努力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加快推进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效农业光伏示范项目、东汉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等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围绕林业生态、森林公园、农业休闲观光园、特色种植养殖基地等,拓展农业的生态美化、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层次。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六是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每年整合农业扶持资金2-3亿元用于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土地、税收、资金等政策优惠,对农户发展规模种养实行补贴、提供贴息贷款或“以奖代补”,集中财力、物力保障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强化技术服务和专业化培训,积极探索服务组织创新,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洛阳洛宁: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