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名高考状元为何竟无一人选择学医?

36名高考状元为何竟无一人选择学医?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年又有900多万高三学子走进考场,参加那场几乎决定命运的考试,他们中又会有多少人会报考医学专业,走上从医的道路?医库调研于2018年5月8日针对“如果可以重新高考,你还会选择学医吗?”这个话题,在平台上进行民意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共计收到1520份有效投票。而四成的医生说,不会再学医了,努力再多考几分,或者宁愿少考几分吧,报考一个与医学无关的专业,不做医生。现在的医疗环境让这41.4%的医生却步了。

而据中青报2017年报道:有香港高考之称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上周发榜,今年共有6.8万考生参与,当中有4位考生荣膺“状元”。4名状元当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一名表示想当律师。与此鲜明对比,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竟无一人选择医学。

36名高考状元为何竟无一人选择学医?这得“医患关系”说起!

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调查,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中国医者,人人自危。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需要在心里提醒自己: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人,尽管此刻彬彬有礼,但下一秒钟就可能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

这些都让中国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职业。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现象——据媒体公布的最新医师执业状况调查,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他们常常自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医学类专业课程难、考证难。医学生学的比别人多,花的时间比别人长,从5年本科到3年硕士,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人家三十而立,而医生三十岁才刚刚起步。学医的成本很高,别人度16年书,你读19年甚至20多年,尤其是女生,读完就剩了。

很多著名医生也在微博上感叹,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状元的选择似乎是对他们期望的回应。如果我们对每个省市理科前200名做一个调查,学医的比例也不会太高,而且也呈连年下降的趋势。著名作家冯唐读协和的时候,班里一堆各地尖子生,这样的盛况可能不会再有了。

长久以来,关于“白衣天使”的话题就不绝于耳——红包、医疗事故、医患关系、巨额利润、恶劣的态度,好像从什么时候开始医生这个光荣的职业已经不那么美丽了;另一方面,大量的医生在抱怨工作量极大,民众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挤,平均一天要看几十个病人,有时连吃饭和上厕所都没有时间,并且还要面对层出不穷的医院伤害事件。

回顾一下自己四周的朋友与亲人,真的几乎没有一个职业会有医院工作这样辛苦与高风险性!不论是白天夜晚、也不论是节日和周末,只要有医院的电话,医生们都要立即放下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立即奔赴医院参与手术,参加急救,听从医院的召唤!有时候一台手术七八小时,一分钟也得不到休息!

事实上,“没有人学医”与“90%的人读经管”,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中国最优秀的孩子,价值观太过统一了。没有人想从事奇怪的职业,也没有人对未来有浪漫的想法。世界那么奇妙,很少有状元想去研究,更不用说文学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北大中文系的录取分数,每况愈下,一直排在全校各专业的末尾。

香港医学专业魅力何在,能让状元们前赴后继?香港地区的状元倾向于填报医科,是因为在整个社会来说,医生这个职业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并且工作稳定。根据此前香港《明报》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香港公立医院副顾问医生月薪平均8万港元起,顾问医生月薪则介于10万至18万港元之间,而且还不包括各类津贴。所以说这也是对香港“状元”们选择报读医科专业的重要原因。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家都挤破了头想成为医生,只有名列前茅的精英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然而反观我们,情况正在越来越朝着相反方向发展,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要让人民群众就医时不再感到“过度医疗”、“药费太贵”,让看个感冒花费上千、得场大病就会“返贫”的事件不再发生。只有把社会环境和医疗卫生行业的风气整顿好,让医患关系回归到正常状态,才能“引得凤凰栖”,“高考状元”才会“择木而栖”,招生问题也就不用再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