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車製造從「國產化」到「自主化」

1985年2月,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嘉定。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後註冊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資轎車企業。“我一輩子工作在嘉定,也在這裡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因為對外開放而‘從無到有’的成長軌跡。”曾參與第一輛“桑塔納”轎車組裝的上汽大眾退休員工鮑安榮回憶道。

“桑塔納”來了,德國人既帶來汽車產業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帶來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甚至是汽車上的每一個零部件。但中國引進“桑塔納”項目不是為了學會組裝外國汽車,而是為了實現國產化,建立自己的汽車產業體系。為此,“提高‘桑塔納’國產化率”成為一段時間內中國汽車產業的奮鬥目標。

圍繞“提高‘桑塔納’國產化率”這一目標,時任安亭鎮黨委書記陳龍法看到了先機。上世紀80年代末,一批聯營企業在嘉定安亭應運而生,成為“桑塔納”國產化的第一批配套企業。如今,曾經的聯營企業已紛紛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汽車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1993年4月,嘉定區政府頒佈國內首個以地方政府名義制定的關於發展私營經濟的紅頭文件——《關於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若干意見》,嘉定的汽車零部件產業也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當年末,上汽大眾的轎車產量突破10萬輛,佔當時國內轎車產量的半壁江山,“桑塔納”的國產化率也達到80%以上。

隨著“桑塔納”車型國產化率的進一步提升,到2000年,嘉定區內已聚集了發動機、變速箱、制動系統、電子電氣、車座椅、內飾,以及各類鋼製零件等汽車零部件製造商,能夠為上汽大眾和國內多個主流汽車生產企業提供專業和完善的零部件配套服務。與此同時,一批國際知名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先後來投資設廠,例如,偉創力、採埃孚等。“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轎車逐漸進入中國家庭,我們的汽車製造不能只停留在組裝外國品牌,而是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這也就需要我們自己的汽車城。”曾參與上海國際汽車城前期籌備的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榮文偉回憶。

2001年,上海國際汽車城終於在上海市和嘉定區兩級政府的推動下啟動建設。“我們開始幹一件當時在很多人眼中不可能幹成的事情。”榮文偉說。

十幾年來,在各方努力和堅持下,上海國際汽車城不僅解決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100%國產化的問題,還推動中國的自主汽車品牌,如榮威、名爵等的快速成長,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相關企業開始走向世界。2016年7月,誕生於嘉定的“上汽-阿里”第一款智能網聯汽車——榮威RX5發佈,中國汽車產業也由此加快了走向“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步伐。更多的“第一”也因此在嘉定誕生——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範區”、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全國首套新型道路標誌標線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