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傑博士:必須培養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一)

蘇玉傑博士:必須培養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一)

關鍵詞:興趣 方法 素養 目標 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

關於語文教學,我認為我之前所取得的成績是讓我感到羞愧的。雖然我的學生裡有過滿分作文和中考、高考滿分,雖然我學生的作文常常發表,雖然我的學生都挺喜歡上我的語文課,但也正是因此,我才感到這些成績令我羞愧。

蘇玉傑博士:必須培養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一)

蘇玉傑博士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如若只是上述這樣的成績便可以到處宣揚自己是優秀的老師,我覺得是對不住“語文老師”這個稱謂的。衡量一個語文老師是否優秀的標準,應該是能否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能否讓學生會學習語文,能否讓學生明確學語文應該學什麼,能否讓學生明確學語文學到什麼程度才算好,讓學生知道自己怎麼樣才能學好。簡單說,就是要通過語文老師的指引和影響,讓學生有“我要學”的濃厚興趣、有“我會學”的個性化方法,有“我學會”的明確學習目標,有“我學好”的堅定決心和長遠規劃。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一個老師或是一個學校培養不起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那麼這個老師和學校便是不合格的!

蘇玉傑博士:必須培養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一)

回顧這麼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我感覺到自己有點悲哀了,因為我親自教過的數屆數千名的學生裡面,鮮有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若干年前我教過的學生也會經常回來看我或者想方設法聯繫到我,但交流中無不還是對學習語文一片茫然,講過的方法並沒有轉化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學的好的有成就的幾乎沒有。曾經讓我自豪但現在想來足以讓我無地自容的事也常常發生:三年前教過的中考生,高考時又聯繫到我,希望我再給點撥一下;七年前教過的高考生,研究生論文要提交,居然又聯繫到我,讓我再給潤潤色;十年前教過的不知是哪個階段的學生了(我兼職在西部高級職業學院和某民辦大學帶過大學語文),突然某一天又聯繫到我,說“蘇老師,能不能再幫幫我,我孩子不知怎麼學語文……”

學生在學習或者做學問上信任你是好事,但學生若是自己學習或將來做學問時還依賴你便是恥辱了!因此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的語文老師!

於是,我開始思考並決定實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計劃了!這是對自己教和學的革命,這也是與自己失敗的過去決裂,當然這不是為了完成國家的課題,這也不是空喊口號,更不是要做給人看,而只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必須完成的成長,一個積極的蛻變,也希望這是一個華麗的轉身!

自主學習問題,被國家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立項後,研究者多了起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寫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後,也成為各校和各老師喜歡用的短語;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過了,“敏而好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而不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太多了,但“學而時習之”不一定是(以後講論語時單聊)!然而縱觀近十多年的自主學習問題研究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實踐,我們是不是應該覺得“羞澀”呢,反正我是覺得很慚愧!早在十年前我的論文裡好像就曾引用過有關自主學習的研究數據和研究論斷,然而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早把當年的思想忘卻腦後了!不能總把責任推到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上去,我們得先好好檢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跟施教者關係最為密切!施教者本身有沒有自主學習能力?施教者能不能先從學習行為上成為典範?“行為師範”在自主學習問題上做到了嗎?

蘇玉傑博士:必須培養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一)

對照著自己的學習行為,我倍加沉痛。從開始到現在,我沒有學習語文方面或在語文教學方面濃厚的興趣。原本自己學的是法律,就業不理想,又讀了師範,為了生存和生活,忝列為語文教師。成為語文教師後的學習,要麼是為了評級、職稱,要麼是為了鍍金、標榜。當然我喜歡課堂,我喜歡學生,但打內心裡說,我並非一開始喜歡語文,因為我也可以教英語和數學,甚至是物理和化學。原來教語文或者學語文只是一種生存或者生活的手段,只是一種職業,只是後來不得已才成為自己生命和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就像那年北京高考作文材料裡的老計,有的學生在文章中一語見地,戳得人心疼:老計或許並不像你們想的那麼偉大,他或許並不熱愛大山深處,或許他並不熱愛扳道工這份工作,甚或他自己也或許並不認為列車的鳴笛和他的堅守就是一種和諧,原本也或許只是一種生存和生活的無奈,只是這份無奈的工作成就了自己而已,換份工作或許也是可以的。但我們不希望小計也是這樣,不喜歡的事情,成為了生命和生活中的一部分,這的確是值得悲哀的一件事。我們的學生尚且有如此深刻的認識,而我們呢,我們不能再自欺欺人,拿起語文教材或者說起語文教學來,沒有衝動和激情,即使現在有了也只是一種職業病而已!如果再繼續檢討“我會學”、“我學會”、“我學好”幾個話題,則可能就更不敢再“好為人師”了!


於是,我開始思考並決定實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計劃了,就從培養自己開始!這是對自己教和學的革命,這也是與自己失敗的過去決裂,當然這不是為了完成國家的課題,這也不是空喊口號,更不是要做給人看,雖然也還是提的自主學習這一套,但我自己明白,這次自主學習的提出,是徹底的與過去告別,是完全地轉變理念和實踐,是小我的一個實驗,是希望對未來教育的改革先做個嘗試,當然,說著說著又大了,我寧願上面說的什麼也不是,而只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必須完成的成長,一個積極的蛻變,也希望這是一個華麗的轉身!又大了,還華麗轉身,能轉身就不錯了,必須轉身,不轉身便沒有出路!

蘇玉傑博士:必須培養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一)

一.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我們的學生,沒有什麼就業和生存生活的壓力,但若是還和我們當初開始教學時的學一樣,整天是“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這個過程將是很乏味的。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過程轉化,這是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計劃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做到這個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允許用科學名詞概念和空中樓閣式的課題論文,做實在的事,說實在的話,談實在的方法,一定要知道我們從現在開始是教育的實踐家,而且要做出色的教育實踐家!

單拿語文來說,我覺得至少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1.欣賞評價找刺激。興趣的產生,是需要最原初的刺激的。耳濡目染、門裡出身等成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想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心理學上講,要先進行感官的刺激。學語文的興趣,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感官刺激呢!讓學生看卡通漫畫肯定刺激不了學語文的興趣,讓學生看《甄嬛傳》更是天方夜譚!當然這也要具體分年級,高三的學生看《甄嬛》或許能刺激到,但也不如看《三國演義》。我認為,初一及以下的學生看《動物世界》或者《人與自然》類的專題紀錄片就可以了!那具有磁性的解說,配上精美的跳躍著的畫面,應該可以刺激到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也不一定。

但從這方面入手應是對的,我們可以嘗試一下。給各個年級段的學生都精心選一些可以刺激到其興趣或者慾望的感官材料,不需要強調或過分引導這是培養學習興趣,且看上幾次再說。我想,這正如我愛人想讓我下廚,天天讓我看《舌尖上的中國》一樣,結果呢,我就喜歡上廚藝了,而且還喜歡評論美食了,有時還很專業一樣!當然,這只是:我想!所以我們得做實驗,我們得找學生實驗,對於第一批參加我們實驗的學生,我們應表示感謝,但第一批參與我們實驗的學生也肯定會很幸福,因為學語文不再是學語文了,而是看語文、聽語文,甚至是聞語文、嘗語文,最後的感受就是:語文真好吃,嘖嘖,美餐!

2.自覺主動養習慣。好多習慣的養成一開始應是自覺的、主動的。就好像我們吃了一次好吃的食物一樣,以後還想再吃一次,接連吃了幾次不厭煩,便會養成喜歡吃這種食物的習慣。就好像我以前喜歡吃甜點,現在若不是吃出了胃病,我還會喜歡吃下去,儘管有胃病,看到甜點還是有些心動,只能強制自己別再上癮。習慣就是癮,如果我們能把這種學語文的癮給激發出來,那該是興趣教學的多麼大的成功啊!若是查字典、詞典能成癮,學語文不就是有興趣了嗎!如何讓學生把查字典、詞典的事養成習慣,成為嗜好,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比如自己的名字該如何理解,為什麼要給自己起這個名字,查查字典、詞典,再問問給自己起這個名字的人;然後再查字典、詞典,直到深刻理解了自己名字的內涵並勵志將其內涵賦予生命中去,讓自己查找字典詞典的行為和結果影響到自己。若是在翻查字詞典的過程中有欣喜的發現和嚴肅的質疑,則會直接有利於成癮。那麼我們不妨為我們的學生每天找點可以查找的話題或者內容,來引導他們動手翻查字詞典,既可以作為工具書去查找使用,也可以當做反面教材去引導學生質疑和批判。比如我有個學生曾經發現《現代漢語詞典》對“俯臥”這個詞的註解不準確,我看過之後差點笑掉大牙,詞典上註解“俯臥”居然是“臉朝下躺著”!我笑完之後,就引導他質疑現代漢語詞典中不準確的註解或者標點符號,結果他竟然還成為了一個現代漢語詞典的“專家”,常常出口成章、引經據典。試想,我們的學生或者是我們自己自覺主動養成了翻查字典詞典的習慣,每天都習慣性地翻幾頁,一年下來,至少也得翻破一本字詞典!字典詞典破一卷,語文學習定好玩!

3.課堂形式應多樣。上語文課堂乃至上所有課堂,若是形式單一不變或者頑固守舊地遵循“教和學”的模式,那學習興趣是很難培養的。課堂當然是嚴肅、神聖的地方,但在神聖的地方,若是有了孩子,若是有了愛,就應該輕鬆活潑些,不然就不是孩子的課堂了,就成教堂了!課堂是嚴肅和神聖的地方,但不是說神聖和嚴肅的地方就一定要呆板、苦悶和乏味,課堂同樣可以有笑聲、有歌聲甚至是放屁聲。為什麼要有放屁聲,因為我想到了一個真實的經歷,就是本人在中學時,有次教委領導來我們學校聽我們語文老師的課,一段非常安靜的默讀時間,突然不知是誰放了個很細很長也很清脆的屁,同學們實在控制不住,就笑了起來,其實後面領導也都低下了頭,有的明明就是捂住嘴在笑。但我們的語文老師臉憋的通紅,笑也不是,批評也不是,一下子亂了方寸,原來背好的課都沒有發揮出來。就連提前安排好的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都把背的答案忘個差不多了,笑著回答,不倫不類!這事自然不能過去,學校領導們笑著將笑著的教委領導一送走,語文老師便聯合班主任還有學校的政教主任,對我們班來了個清洗運動,先是查放屁者,後是查先笑出聲者,幾乎人人驚惶不安,當時我是班長,因為要配合老師工作,把我愁得是好幾天飯無味、夜無眠呢!後來怎麼不了了之的,都忘了,但這事常常讓我想起,人吃五穀雜糧,哪能有不放屁的道理!其實放屁跟人吃五穀雜糧關係不是太大,應該跟人的健康有關。據說,不放屁的人倒是腸胃不太好。這可以在生理衛生課上好好講一講。還回頭來說語文教學,屁事不小,可以毀了語文教學,但同樣也可以成就語文教學。若不刻意地講究教與學的形式,我們那節語文課完全可以由屁而有聲有色地講下去,不光可以講描寫,而且可以講修辭,不光讓同學可以提升閱讀技能,還可以讓同學掌握寫作手段。關鍵是看老師怎樣引導了,當然這需要語文老師有氣魄、有能力和有涵養!

蘇玉傑博士:必須培養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一)

我相信“由一個又細又長又清脆的屁談談描寫或其他”的一堂語文課,必然會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更相信陽光明媚的春日裡,帶著學生去踏青,親自感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語文課堂比在教室裡用蒼白的語言給學生賞析“待到山花爛漫時”更能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還相信在課堂上用懲罰的方式來解決學生不願背書和不會默寫的問題遠沒有到學生家裡去看看學生的書都放哪裡了或是和學生一起去公園裡練水寫大字更能解決學生不願背書和不會默寫的問題。


我們不能再一方面學著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寫著相關“主張教育應該辦到田間地頭去,主張把學生放養,讓學生親近自然”的高深的論文,一方面又仍在教室裡高聲訓斥學生:“不拼,你們拿什麼和富二代、官二代去競爭?”我們不能再這樣人格分裂著,我們必須革命,所以我們得從提升興趣入手,來一個全新的從教到學的全方位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革命!

【專家簡介:蘇玉傑,中國問題教育學首席博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教育科學轉化與應用中心負責人;中國國學文化傳播研究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首都師範大學國學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從事超常教育的課題研究和問題教育課題及科研項目開發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