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曾经,我把当兵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和人生的出路,而经历多年部队生活的历练和打磨, 如今,我已意识到肩膀上所肩负的沉甸甸责任和使命,我崇拜英雄,也崇尚荣誉!

------ 致即将毕业的自己

“4+1”模式,是2011年武警院校改革的产物,总共培养了三届学员,并将于2018年退出历史舞台。

所谓“4+1”模式,就是武警指挥专业的学员在合训院校接受为期四年的本科学历教育,第五年在分流院校(原乌指、北指、福指、广指、福指)进行为期一年的任职培训,从而把学员培养成为“懂技术、能指挥、会管理”的复合型新型军事人才。

曾几何时,在武警工大周至训练基地备战毕业考核的2013级大四学员还沉浸在“4+1”取消的喜悦和兴奋中,而2013级学员被定为最后一届“4+1”学员的消息无疑是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如今,身为最后一届“4+1”学员的他们已完成一年任职培训,即将踏上开往祖国各地的列车,迎来军旅之路中新的起点。

(一)

有人说,“4+1”模式是失败的,“4+1”模式下培养的学员就是试验品,甚至说是残次品。因为“4+1”模式培养的一部分学员毕业后出现水土不服的征兆或者说院校培养的学员基层部队用不上的被动局面。

“4+1”模式退出历史舞台,说明它是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的,但对于“4+1”模式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也有相当一部分“4+1”模式下培养的学员毕业后扎根基层,建功立业,赢得了单位领导的认可肯定和官兵的敬畏拥护。

如果没有“+1”,我们此生可能不会踏足新疆这片土地,便不会领略到祖国西北壮丽的自然风光,也不会有去武警最牛机动师和武工队实习的经历,更不会体会到边疆军人的艰辛与不易。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如果没有“+1”,我们就不会迈入武警工大乌鲁木齐校区的大门,便不会与这里素质全面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的队干部和理论储备足、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员相识,也不会意识到自身与一名优秀基层带兵人之间的差距不足。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乌鲁木齐校区(原乌指)很多队干部、教员就像是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是我们学习成才的榜样。他们中有在全国各项科研教学比赛中摘金夺银的教员,也有曾在特勤中队带出一大批特战尖兵和参与处置“7·5”中表现突出以及完成任务出色获过得俄罗斯总统勋章的队干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既是一个标杆,更是一面旗帜。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从来到校区的第一天起,我们对“淬火加钢”这个词便不再陌生,因为这是校区队干部和教员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经过一年的努力和坚持我们开始懂得,“淬火加钢”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与苦练时的痛苦和疲惫相伴,它是坚持后的脱胎换骨和浴火重生。

人最珍贵的不是得到什么,更多的是一种经历,就像一句广告词里说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不要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校区见证着我们的努力和成长,校区的一年也将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

“大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大王是我们来乌鲁木齐校区的第一任学员队队长,是一个军人情结特别深、人格魅力特别强、什么都会而且什么都精的优秀职业军人,用部队流传的“除了生孩子不会,其他的都会”这句话形容再合适不过了,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心中那可望而不可及的“老武警”形象,但由于部队体制和年龄的限制,不得不脱下这身心爱的军装,离开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部队。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虽然跟我们相处了仅有短短的八个月(也是他二十多年军旅生涯的最后八个月),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东西,有形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三个问题:带兵带什么?带兵靠什么?面对兵龄比你长,年龄比你大,经验比你丰富的老士官,怎样让他们心悦诚服的跟着你干工作?

当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无形的思考。很多过来人说:部队生的干部生涯,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是一个残酷的、不争的事实,年龄偏大就是横亘在我们军旅生涯面前的一座大山,王海荣是这样,史争毅也是这样。当我们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们内心都非常清楚,我们每一个都是部队的过客,总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会脱下这身见证了我们青春的、心爱的军装,无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常常想,当兵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怎样才算是不辜负部队的培养、父母的期望和珍贵的青春?我认为大王给我们立了一个样板,给我们定了一个标准,一个我们时刻想要努力达到却极有可能达不到的标准。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当大家知道大王要转业的消息后,很多干部教员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海荣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是一个特别适合带部队而且能够带好部队的人,他走了确实可惜。即便大队政委在给我们开军人大会宣布新队长任命讲话时也说:王海荣走了,我们感到非常惋惜,这是我们大队的损失。

其二,当学员队的学员知道大王转业的消息后,自发的为大王搞了一个退役仪式,就像大王说的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战士,每一批战士离开部队都敲锣打鼓的欢送,而干部离开部队都是悄无声息的离开(干部退役仪式也是新条令刚规定的),大家给他举办的退役仪式是他这二十多年来看到的也是亲身经历的唯一一次,他很感动,这说明他在大家的心中有很重的分量。

我认为一个带兵人能够做到像大王这样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同事极高的评价,战士真心的拥护,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就算是成功的,就应该是值得的、无悔的。

大王对50队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就我而言,刚来到校区的那一段时间是迷茫的,两周后大王开军人大会说咱们队有几个人很不错,目标很清晰,早上能够早起跑步,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基层带兵人的短板和不足,并且能够主动的去弥补,希望大家都能够向这几个人学习,你们每个人在这一年都要给自己定个目标。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早上还可以早起跑步,早上的这段时间还可以有效的利用起来。于是我给自己在校区的这一年定了一个目标:练好体能。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一个称职的排长应该是集组织指挥、管理、体能素质、军事技能等各项素质于一身的全面过硬的战士,简单的说就是排长应该是更优秀的士兵,之所以把练好体能定为目标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最重要的还是大王开军人大会时的点醒;

再一个就我深知作为带兵人,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的道理,排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靠什么?靠的是绝对的硬实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一个战术动作或者器械动作,排长巴拉巴拉说一顿或者五公里要求战士怎么怎么跑,倒不如自己做一遍或者做出个样子出来,告诉战士,就这么做,直观明朗且有震慑力。我当战士的时候,虽然我是那种条令条例怎么规定、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战士,但是对于体能素质不行的排长,我是打心底里不服的,我也不想成为那样的排长;

第三个就是我认为穿上这身军装,体能就是要贯穿军旅生涯始终的。虽然新《大纲》对于年龄与战士相比稍大一些的干部体能标准要求要低一些,但我认为作为排长、队长不能降低自己的标准要求,因为任务面前没有干部战士、年龄大小之分。有句话说:“体能是战场的入场券”。

指挥员首先是战斗员,排长要带兵打仗,完成各种艰难险重的任务,首先自己要尽可能全面过硬,只有把身体练好,才有保护别人的资格,才是完成任务的前提。

军人大会后的第二天我开始早起跑步,每天百分之九十的空余时间都用来练体能,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早上早起一个多小时跑步,最难熬的应该是冬天,冬天起床很困难,我尝试很多办法,而且冬天起来基本上是摸着黑跑步,零下20多度的温度,基本上五公里下来,防寒面罩脱下来扔在桌子上真的就可以立在那,晚上加基础体能,就这样坚持了一年,虽然每天都很累,却也充实。

到目前为止在校区自己加练跑步1000多公里,每次跑完我都记录在本上,同时也总结出一些提高速度和避免伤病的心得,各项体能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五公里和单双杠一二练习。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大王也有每天早起的习惯,后来每次队里开会,大王都会表扬我,我把每次表扬当成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更多的是一份压力,后来我将其理解为赏识教育,因为带兵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他有很多的方式方法,而赏识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战士的潜力。体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他需要持之以恒的苦练和坚持,提高的是素质,磨砺的是意志。

我很崇拜罗卫巧这样的军人,因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年轻军人少有的血性和执着。很喜欢罗卫巧的一句话:我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小鸡啄米似的,但我可以一直不停的跑。

(三)

带兵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优秀的基层带兵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常常想自己作为带兵人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想来想去优秀带兵人的样子只是停留在电视剧中:就像《士兵突击》中的史今那样为了自己带的兵甘愿牺牲自己的军旅生涯和美好前程;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那样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带头冲锋的血性军人;就像《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那样身怀绝技,有让战士尤其像宁伟那样出色的战士敬畏的地方;或者像武警内网上警营先锋栏目中的孟庆峰、王少杰、西西玛那样素质全面过硬,在各大国际国内比武竞赛场上摘金夺银,像陈国韬那样具备敢为人先的实力和担当。

直到来到新疆看到王海荣队长、史争毅队长、江宽副主任,我才对优秀基层带兵人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和准确的定义,才意识到榜样就在身边。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职业军人,都有“老武警”的影子,但却有不同的带兵风格和方式方法:大王靠那种极强的气场和人格魅力;史争毅队长是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一个副团职学员队队长,每次集合点名都在队列里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每次他们队组织五公里训练他一定是跑在最前面的;还有寒假实习单位江宽副主任(原七师)精品意识特别强,大事小事亲力亲为,能文能武,干什么都有板有眼,都能得到领导的认可,战士的拥护。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我始终认为: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行的干部。我可能没有他们那么优秀,但我坚信在我今后的军旅生涯中可以坚持把上进心当成一种习惯,愿意时时刻刻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也愿意以自己上进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战士。

(四)

初心是什么?带兵带什么或者带好兵的标准是什么?初,是原本、是起点,初心便是最本真的精神。

我曾经几个月的时间纠结于自己的初心变了:当好兵–考学–练好体能–带好兵,直到看到《朗读者》一期关于初心的主题词中提到的那样: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他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上,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

回望初心就要回到起点,回到我们当兵的那一天。八年军旅,时间在变,目标在变,但初心未曾改变。我曾经读过几遍张桂柏少将的《难忘父亲的遗嘱》这篇文章,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就是把兵当好,有出息了。我想这也是每一个穿着这身军装的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非常清楚父母对我的期望,所以我也绝不会辜负战士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

带兵带什么?这是大王提出来的让我们在这一年中思考的问题,类似于我刚入工大时思考的问题:我会什么?我能教给战士们什么?战士们又能跟我学到什么?只不过当时没有深入的思考,也没有自己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遗忘了。

后来经过大王的敲打,我又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就带兵带什么这个问题,我曾经也跟大王沟通过,实习的时候也跟基层干部班长交流过,就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个人认为,往大了说就是带出来的兵穿上军装能保家卫国,具备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素质,往小了说就是脱下军装能保护家人,让家人有更多的安全感。总而言之,不管带兵带什么,也不管带兵怎么带,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要误人子弟,耽误战士的前途。

一个合格的带兵人绝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七年前我的老队长曾说过一句话:人要想事,要谋事,否则永远走不远。这句话我一直深深的记在心里。校区的这一年是扎根的一年, 回首这一年的点点滴滴,不虚此行,问心无愧!相信在未来的军旅生涯中我定会倍加珍惜,更加努力。

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愿与大家共勉:愿我们此去以远方为梦,以家国为重,守万世之基业,立不朽之功勋。

作为最后一节武警“4+1”学员,我有话要说!

以军人的视角解读世界

Powered by 81号码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