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高考623分,看他的父母如何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要说这几天比较热的话题,除了世界杯就是高考成绩了。

各省高考状元每年都会得到大家的关注,今年也依然如此,不过不同的是今年有一位不一样的学霸占据了微博热搜——上海盲童高考623分,与状元仅差3分,位列上海市前十名。

盲人,高考623分,看他的父母如何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好多家长群都因为这张图片炸开了锅,不过也可以理解,作为一名盲童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是令人惊讶。要知道虽是盲人,但是他们除了是用盲文试卷作答外,他们的考试题目和判分标准可是与普通考生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特殊待遇的。

这名盲童叫王蕴,因为早产吸氧过度,视网膜在4岁前逐渐脱落,4岁完全失明。因为眼睛看不见的缺陷,他曾一度被同龄人嘲笑。而王蕴很幸运的是有一对思想开明又睿智的父母。

父母始终坚持把王蕴当做普通孩子对待:1岁多开始自己吃饭,3岁上幼儿园就自己穿衣、洗裤子和袜子。他的生活与普通人无差异,弹钢琴、吹笛子、游泳……父母都带着他去体验。他的父母在培养他独立自主的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他的自信,不会因为自己是盲人就和他人有区别。

盲人,高考623分,看他的父母如何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据他的妈妈侯女士讲,在王蕴小的时候,父母还不知该向别人如何介绍这个失明的儿子时,王蕴已经自己说:“我看不见的,你们别害怕哦!”他的这份自信是多少身体健全的孩子都不曾拥有的。

对于王蕴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式,也给他的班主任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评价说王蕴父母教育以德育为先,将王蕴培养的非常独立自强,自我管理能力很强。

在独立自主的精神培养和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王蕴从小就爱学习,主动找各种机会学习本领,小学考出了竹笛10级,

盲人,高考623分,看他的父母如何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钢琴也达到8级,参加过松江区、长宁区和盲校的残疾人乐团。同时,也一直是同学们的“小老师”。2016年,王蕴参加了上海市学代会,

在全国盲校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7年和2018年,先后获评“长宁好青年”和“上海市三好学生”。

平日里王蕴的表现已如此优秀,高考取得623的成绩似乎也只是一个伴生的结果。

在参加完高考后,王蕴实则是曾有过担忧的,但是在妈妈劝过之后也就释然了。

“只要有大学上就很好了,实在没大学上,现在学习途径很多,就在家里学也可以!而且,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大学只是一个阶段。”

如今面对喜人的高考成绩,王蕴反而淡定的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所以,考分高低并不那么重要,只是深造的敲门砖而已。”这份淡然着实离不开父母的以往的教育。

提到儿子的成绩,妈妈并不以为然:“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已,我认为跟优秀没有关系。我觉得儿子很优秀是因为首先他在不断地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其次,他在不断地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 是我看重的,也是我觉得儿子值得我自豪的地方。

德是做人的根基,有了它,就好比树有了养分,繁茂是必然的。

盲人,高考623分,看他的父母如何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王蕴回到母校作交流

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王蕴对学习的认知不再只是简单的成绩,而是学习知识的快乐。而这中正向积极的认知帮助他赢得了考场上的胜利。

现在,王蕴正在逐步完成自己早早制定了的暑期计划:继续学习最爱的英语和历史,操练搁置一段的钢琴和竹笛,每天跑步几公里为“全马”做准备……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王蕴的优秀除了源自他本身的天赋和能力外,更离不开父母优质的教育理念。

相比于普通孩子的父母,王蕴的父母付出的心血和精力一定更大。在焦虑面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没有自乱阵脚,反倒寻着一颗平常心,教出了不平常的儿子。

妮妮只想说,感恩父母!

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