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這樣給錢好不好-聽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怎麼說

寧向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清華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濰柴動力、南方航空、中國石化銷售公司等企業獨立董事,為三星、化為等國內外企業提供顧問服務,擔任中組部、國資委等部委培訓項目的責任教授。

寧向東老師提純了清華儘管學院幾門核心課程的精華,用淺白的語言,講出深邃的思想。每天一節課,一年幫你同經典管理學。

本文是我在得到上面學習寧向東老師課程的筆記,在此分享給大家。

由崗位賦予的權力,雖然也可以影響他人,但那並不是最高明的領導力,我們要學會超越崗位權力,去建立基於“專家能力”和“魅力”(管理學上也叫“參照權力”)的影響力。因為這兩種影響力,才是最高明的領導力。

1、經濟交換與社會交換

在崗位權力裡面,有一種叫“獎賞權力”,是通過給人發錢來影響別人。我們常說,錢能通神。其實,錢也能通下屬。只有給錢給得夠,下屬會完全聽你擺佈。你和錢加在一塊,對下屬就可以產生影響力。如果錢夠多,這種影響力還可以相當大。不過,用錢來影響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有錢的時候,有影響力;錢沒了,下屬的動力也就沒有了。下屬所有的行為,在性質上都屬於“順從”,而“順從”則是看在錢的面子上。

老闆這樣給錢好不好-聽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怎麼說

為什麼呢?因為你這種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與下屬做交易,而且是一種經濟上的交換。經濟交換,講究等價交換,講究平等:給多少錢,幹多少活,讓我怎麼幹,我就怎麼幹。至於幹活的過程中,是不是同時滿足了下屬的事業發展的需要,那不用你考慮,下屬自己會衡量,不划算,他就不幹了。即使簽了長期合約,也沒有用,有利的一方隨時會撕毀合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機會主義行為”。所以,基於經濟交換的影響力,往往不能恆久。錢在則有,錢去則無。

但如果不是經濟交換,而是社會交換呢?結果就會好得多,下屬在沒有錢的情況下,也會跟著你,他會和你同甘苦、共患難,這就叫 “ 追隨 ” 。

什麼是社會交換?比如,我去買東西,那是一個經濟交換的過程,但如果我是在一個帶著笑臉的商販那買東西,經濟交換,加上每次都有那個笑臉,就構成了社會交換。那個額外的笑臉,我雖然沒有付錢,但在我心裡,它是有價值的。

社會學家布勞管這個叫做 “ 價值對等 ” 。當然,不同的人對這個笑臉,心裡給出的價格是不一樣的。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個笑臉在你的心目中,絕對是一個正價值。下屬的追隨行為,其實就是來自於這種正價值。所以,好的領導者,都會利用這個邏輯,發展出最高境界的領導力,讓下屬“追隨”。這裡我要強調說一下,我認為,

所有的下屬關於領導者都有一個社會交換的心理賬戶,這個賬戶是個儲蓄賬戶,而不是一個信用賬戶。平時存的這種“正價值”越多,關鍵時刻你才能獲得更多的回報;平時不存,關鍵時刻,要想像信用卡那樣先透支,沒有人會對你施以援手。

一個好的管理者,一定要善於透過崗位給你帶來的權力,注意形成真正的社會交換,讓下屬感受到額外的所得,就是那些笑臉。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領導者一定要知道對於既想收入穩步增加、同時又在努力實現夢想的人來說,他們的期望什麼?

2、專家權力

老闆這樣給錢好不好-聽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怎麼說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現在,我們深入解析一下“專家權力”和“參照權力”,因為它們都是超越崗位權力、形成強大影響力的重要來源。

先說專家權力。專家權力,簡單地說就是一種業務上的能力,是因為個人在特定領域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因而形成的影響力。說白了,就是因為你是個大牛,大家信服你,願意跟著你、聽你指揮。

3、參照權力

說完了專家能力,我們再說說 “ 參照權力 ” ,也就是因為個人魅力而產生的影響力。你一定遇到過一些人,你只要聽他講上一番話,就下決心要跟他一起做事。你會被他身上的那種自信、堅持、專注和忘我等等個人特質所影響,而成為一個誠心誠意的追隨者。這就是“魅力”的作用。

與其和下屬經常吃飯,不如遇事站在下屬一邊。

老闆這樣給錢好不好-聽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怎麼說

《紅軍東征》中周恩來

4、管理者與領導者

好的領導者,不是簡單的管理者,領導者的境界要比管理者高。當你成為了一個負責人,管理了一攤事情,有了自己的兵,你還只是一個管理者,你的下一個目標是要成為一個領導者。作為管理者,你的權力是組織賦予你的,你只能利用組織內部的法定權力、獎賞權力、懲罰權力去完成工作任務。僅僅依靠這些權力,你很難形成真正的領導力。

而你如果超越了管理者的自我定位,通過專業能力的施展和魅力的展現,走進了下屬的內心,你就超越了一個簡單的管理者,而成為一名卓越的領導者。你有了領導力,這樣,你就厲害了。我個人的閱歷告訴我,施展魅力,方式多種多樣,但核心是要有格局,要懂得順應時勢,遇事多替別人考慮。

老闆這樣給錢好不好-聽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怎麼說

5、管理與領導的對比

1)提供指導

管理:制定計劃和預算;關注利潤底線

領導:設定願景和戰略;關注未來前景

2)團結追隨者

管理:組織和人員分配;導向和控制;設定界限

領導:形成共享的文化和價值觀;幫助他人成長;減少界限

3)建立關係

管理:關注目標——生產銷售產品和服務;權力基礎是所在職位;角色是老闆

領導:關注員工——啟發和激勵下屬;權力基礎是個人影響力;角色是教練、幫手和公僕

4)培養個人素質

管理:感情上與人保持距離;專家思維;善於交談;作風保持一致;能洞察組織事務

領導:與員工談心;開放式思維(留心細節);善於傾聽(交流);喜歡變化(有勇氣);能洞察自己(個性)

5)創造成果

管理:保持穩定;形成高效的組織文化

領導:帶來變化;形成追求完美的組織文化

轉引自《領導學》

老闆這樣給錢好不好-聽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怎麼說

《三國》劉備、關羽、張飛

6、領導理論的發展

1)特質論

主要時期:至40年代止

重點假設:領導者具有身體上的特徵,個別的能力以及人格特質等可用來和非領導者做區分。

批評:所列舉出來重要的特質缺乏一致的證據

2)模式論

主要時期:40到60年代

重點假設:把焦點從特質轉到行為上;強調對領導者的訓練,而不是選出領導者;

兩種關鍵行為風格:

  1. 尊重下屬=士氣高,但績效較低;

  2. 告訴下屬該做什麼及如何做=士氣低,但會有較高的績效;

較晚期的研究認為較好的領導者兩種風格做得都很好。

批評:不一致的結果;忽視情境對於領導效能的影響;難以建立不確定的解釋;過分重視正式的領導者,而不去注意非正式的領導過程;評定的問題

3)權變理論

主要時期: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初期

重點假設:權變因素影響領導效率;領導屬性與人格特質有關;想增加領導效能就需要更改工作條件,以符合領導者風格為標準反向操作

批評:學者對於實用“最不喜歡的同僚”的方式來衡量領導有質疑;衡量“情境”的方法有爭論;排斥非正式的領導過程

4)新領導

主要時期:80年代

重要假設:領導者在涵義上形同管理者,領導者是轉型的、有魅力的以及有遠見的

批評:過於重視和強調高層領導人以及成功的領導者;對非正式的領導過程缺乏重視;未考慮情境因素;假設的因果關係有問題

5)分散領導

主要時期:90年代

重要假設:領導不是“英雄事蹟”,也不是隻選定在某一領域,而是一種廣泛分散在各處的活動;協助他人培養領導能力;領導力透過團隊而散佈;非傳統領導技能的認識,即組織、網絡

批評:猜測分權式領導,以及其對責任和授權的內涵,是否是一種政治性的技巧,目的是為了達到更多的員工產出

轉引自 Bryman,1996年的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