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藝術者—黃錫宏:骨子裡透出的文化能量

潮劇藝術者—黃錫宏:骨子裡透出的文化能量

黃錫宏

黃錫宏正在指導潮劇票友演唱。 林少平 攝

黃錫宏,自小受潮劇文化的薰陶,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自成為空港經濟區漁湖鎮文化站站長和民間文藝團體負責人以後更是專心致志,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獨有的藝術特質與才情,為推動鄉鎮文化興盛盡心竭力。

立志在潮劇藝術全方位發展

今年49歲的黃錫宏生長在潮劇氛圍濃厚的家庭,其父黃洋漢是當地很有威望的劇團團長和導演。黃錫宏從小便接觸潮州絃樂、排戲和演出的場景,對多個劇目的唱段與唸白是倒背如流。14歲時他考入漁湖潮劇團當演員,雖然年齡小,但戲性好,表演也是惟妙惟肖。之後,在父親的培養下他還兼學司鼓,同時拜時任汕頭地區戲劇研究室主任陳美松為師,學習潮州大鑼鼓技藝。那時正值改革開放,潮劇文化開始復甦,讓黃錫宏有機會在學習與歷練中逐步走向成熟,成為當時汕頭地區所有劇團最年輕的司鼓師傅。業餘時間他還自學戲劇理論和導演手法等知識,立志做一個潮劇藝術全方位發展的佼佼者。

1988年,創建了8年的鎮級漁湖劇團實行改制,變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民營劇團。為了使劇團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舉,黃錫宏全力協助當團長的父親做好劇務、司鼓和導演工作,他導演的劇目曾名噪一時,像《元宵風雲》《鬧開封》《天山金鳳》等20多個長劇都很受歡迎。

用心經營讓劇團贏來好口碑

1995年,黃錫宏從父親手中接任劇團團長之位,進入到“領頭人”這個角色。2003年,黃錫宏帶領漁湖劇團到馬來西亞舉行為期3個多月共90多場次的文化交流,10多個優秀劇目精彩演繹,展示了我市潮劇演員藝術水平,連結海外潮入情誼,更開創潮劇史上劇團到境外演出時間最長的先例。

黃錫宏說,劇團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除了有可行的管理制度,還要解決劇團設備落後、劇目陳舊等問題,特別是注重演員素質和藝術的培養。為此,他將自身的技藝無私傳授給青年演員,並鼓勵他們練好功、演好戲,用雅俗共賞的藝術精品喚起觀眾的熱情。他自己也於2008年到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潮汕地區)高級編導進修班學習一年。擔任導演工作至今,黃錫宏導演的劇目有《南國雙公主》《一門三駙馬》《九曲盤龍珠》等40多個,頗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該團在參加市每一屆的潮劇中青年演藝大賽中也均獲佳績。多年來還為廣東潮劇院輸送了王銳光、佘育林、孫曉燕等優秀青年演員,為弘揚潮劇藝術做出貢獻。在黃錫宏的用心經營下,漁湖劇團堅持以創新為驅動,以惠民為宗旨,贏得群眾良好口碑。2008年,黃錫宏被廣東省潮劇發展與改革基金會授予“優秀團長”稱號。

期盼更多人關注傳統文化

素有“古樂今曲有美賢”之稱的漁湖,潮戲藝人輩出,以“潮”字為主流的文化活動非常活躍。自2003年擔任漁湖鎮文化站站長以來,黃錫宏結合該鎮文化特色,積極組織並指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比如牽頭成立漁湖潮韻樂社和雅韻潮曲票友會,免費舉辦潮劇名家唱腔講座,組織票友志願者文化走基層,潮劇藝術進校園等,為基層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揭陽傳統“鐵枝木偶戲”這項掌上演繹潮汕文化的民間技藝,它以惟妙惟肖的神情、身段和唱腔感染了幾代海內外潮人,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令其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表演技藝也面臨失傳,黃錫宏為此感到著急。從2009年他便開始追溯歷史,走訪老藝人,蒐集整理資料,為保護與傳承及“申遺”做了大量工作。終於揭陽“鐵枝木偶戲”於2010年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又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鎮文化站也成為揭陽“鐵枝木偶戲”的傳承基地。2015年10月該技藝還展示在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辦的“香港潮州節”上,喜訊頻傳讓黃錫宏感到特別欣慰。

認識黃錫宏的人都說,他有一股從骨子裡透出的文化能量,關注本土、貼近群眾是他一直以來的追求。他告訴記者:“日前,揭陽‘鐵枝木偶戲’項目參加汕頭大學文化沙龍‘潮我看’系列活動,現場向大學生講述歷史和分享技藝。能夠讓更多人關注、熱愛和弘揚潮汕傳統文化,是我一生最大的期盼。”

2016年,黃錫宏榮獲“廣東省基層先進宣傳文化能人”光榮稱號,他表示將再接再厲,用新形勢下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去迎合新的歷史潮流,讓根植於鄉土的傳統文化承前啟後,煥發無限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