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從矽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張璐:從硅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5月9日,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2018“全球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s)入選名單公佈,硅谷標杆投資人、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出現在了這個囊括了100位政治、經濟、藝術等領域佼佼者的最終入選名單中。

今年的名單中還有美國黑石集團高級董事總經理Nadeem Meghji、美國眾議院議員約瑟夫肯尼迪、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以及碧桂園董事局副主席楊惠妍等人。過去入選者包括英國首相卡梅隆、馬雲、姚明、谷歌CEO Larry Page、劉翔、丁磊等等。

這些青年領袖是被寄予厚望的人。

世界經濟論壇官網顯示,這個創立於2004年的獎項希望這些人能“通過對宏觀世界格局的判斷、不斷創新,促使對未來世界有重大影響的全球戰略儘早實施,提高決策者對全球關鍵議題的認識並採取切實行動,為世界爭取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做風險投資,是能感受到資本是有四兩撥千斤的能力的,往往能加速哪些公司和技術快速爆發、進入市場,所以做風險投資,除了追求財務回報之外,也需要考慮到從社會發展和技術應用的角度,資本應當如何應用,哪些技術和產品應該被推動。”張璐說道。

張璐:從硅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她身上幾乎集齊了在硅谷所有少數派的標籤:科技行業的女性、硅谷的少數族裔、年輕。但她用自己的能力證明了這些標籤背後並無實質意義,也根本不可能阻擋她成為一個優秀投資人和傑出的青年領袖——5年前,她以高價賣掉自己的醫療器械創業公司,三年前創立早期基金Fusion Fund,在平均年齡46歲的風險投資行業,不到30歲就已經管理了上億美金規模的投資資本。

去年她是福布斯美國30/30風投行業主題人物,美國T&C top 50現代影響力女性,今年年初她不僅被硅谷商業週刊評為硅谷影響力女性,也是全美十大華人傑出青年的獲獎者。

同樣的,這些標籤也無法阻擋她受到更大範圍內的認可,並作為一個硅谷科技風投行業的年輕領袖,把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幫助新一代的年輕人。

資本的責任:資本助力科技,科技改變世界2015年,一位創業者託著自己的產品原型機,敲開了硅谷投資人張璐在大學路上辦公室的大門。

通過微流體技術,他的產品能最終做到一個一個地進行細胞篩查,大大提高小細胞癌的篩查準確率及效率,讓這個時常晚期才能確診的病在很早的時候就在顯微鏡下顯形。

張璐:從硅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這個技術很好,但是太專了,那時醫療科技也遠算不上硅谷的熱門賽道。張璐曾是醫療創業者,馬上意識到可能的前景,Fusion Fund成了他的首位機構投資者。

2017年開始,健康醫療開始成為大機構爭相競逐的熱門領域。這家精準醫療公司Mission Bio成為了行業領軍企業,新的幾輪融資都完全超募,估值也快速增漲了接近十倍。

“去思考資本的責任並不是說你就去無償支持那些創業企業,而是在選擇投資方向的時候把這件事情考慮進來。因為資本的導向性很強——就像我們基金的名字一樣,Fusion,取自核聚變,資本的碰撞可以引起大的能量釋放,也會給市場傳遞很強的信號,而一些優質的科技創新也需要有耐心的資本。”張璐說道。

前者應當是政府的責任,也有眾多非營利組織在行動,比如專門幫助新能源方向創業者的Clean Tech Open,每年都會在全美調研大量優質的環境類項目,給他們提供發展過程中需要的資源幫助。

在她看來,對於投資人來說,選擇合適的公司並幫助他們成長,已經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最終,這些擁有創新能力、快速發展的企業可以共同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好。

“實際上,也只有具有商業應用價值的創新技術,才能快速在不同產業大範圍應用。我們在硅谷經常說,Change the world and get rich. 改變世界的同時變得富有,科技創新是改變世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也必然需要資本的參與和助力。”張璐說道。

醫療機器人公司Catalia Health、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進行腦溢血防治的Sonavex、治療帕金森的腦機互聯公司Paradromics等等,這些都是張璐循著這個邏輯,在市場還完全崛起前投資的項目。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醫療領域的結合熱潮,這些企業都在飛速發展成長,資本的助力幫助他們更快的成為了行業領軍甚至變革者,有些公司比如Paradromics甚至拿到國防部和國家基金會幾千萬美金的不佔股投入,就是因為他們希望能更快挖掘出這些技術創新的巨大潛力。

張璐:從硅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Black Mirror劇照

“甚至有可能有一天,科技最終會幫助超級人類的誕生,或者就像《黑鏡》裡展示的一樣,讓我們的生活緯度都發生變化。”張璐是《黑鏡》的影迷,這部英國迷你劇的燒腦劇情不斷地叩問人、科技、政治、社會之間的邊界,AI、社交網絡、VR等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一一展現。

劇本以外,技術也在切實地推進。幾年前,張璐正是強烈感到硅谷已經走向技術驅動創新,所以最初才確立了主要投資目標——投資深度科技和醫療創新的企業。“

“硅谷正在經歷創新週期的變化,幾年前上一代商業模式創新走到瓶頸期,現在需要新一代技術創新去破舊立新,去搭建新一代的信息載體平臺,推動下一層面的應用創新。這也是最能看到科技和資本結合改變世界的一個途徑。”在北大的演講中,張璐分享了她對硅谷創新生態的看法。

這讓她的基金在硅谷找到了獨特的定位。

最早的時候,Fusion Fund的資金盤子不大,卻是硅谷許多頂尖老牌基金緊密合作的早期基金,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張璐和她團隊對深科技創新的鑽研和專注,幾乎都有強技術背景、成功創業者經歷,張璐也曾在硅谷10億美元的大基金擔任過合夥人。“團隊有能力去識別,挖掘和扶持有巨大潛力的科技創新項目。”

隨著她和Fusion Fund在硅谷的影響力的增加,張璐也開始主動分享和推動特定科技創新方向的發展。

去年9月,Fusion Fund在硅谷發佈了AI in Healthcare行業報告(醫療行業的人工智能趨勢),深度分析了這個應用窗口極大的AI細分領域。那時AI是一個所謂的“Buzz word”,資本瘋狂湧入,但依舊侷限於行業應用潛力,業界仍在思考到底哪個行業可以最好的體現AI的價值,或者說,AI可以顯著的解決這個行業中的問題,提高效率。

報告發布後,引起了業內的熱烈反饋,“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希望能把對行業的思考和觀察分享給更多同行,推動我們看好的領域更加快速的發展。”張璐說道。

張璐:從硅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2018年的JPM healthcare大會上,主題之一也是AI與醫療的結合。“今年開始,很多基金都開始尋找具有醫療背景並深刻理解AI應用的投資人,有些大機構甚至派獵頭和CEO來挖我”張璐笑著說,“但從另一個角度也看得出,這個趨勢確實崛起了,我也很榮幸可以成為推動者之一”。

在硅谷,張璐是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很多人都和筆者提到過曾在硅谷的科技會議上看到她,和思科、微軟的總裁同臺,“談吐成熟、邏輯清晰、思維敏捷”,很多時候和她同時出現的往往是業界經驗豐富的前輩,她卻常能給觀眾留下最深的印象。

張璐:從硅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張璐參加2018博鰲亞洲論壇,圖片來自中國網

張璐依舊並不覺得自己已經是行業的領袖,不過她承認,從去年開始,有大量的優質AI 和醫療結合的項目在通過各種渠道主動找到她,“作為先行者建立了業內的口碑”。未來,張璐和團隊計劃每半年發佈一個行業報告,涵蓋邊緣計算,網絡加速技術(5G),區塊鏈和智能交通系統等。

崛起中的青年領袖假如有人有意翻看Fusion Fund的其他合夥人名單,常常會大吃一驚。

她團隊裡的合夥人們,都是具有有多年經驗的成功企業家或者投資人,幾乎都比張璐大了10-20歲。

其中最早加入的一位是Homan,張璐的斯坦福校友。04年他博士畢業,此後成為了一名極為成功的企業家,自己的企業也曾是硅谷知名的獨角獸,現在他卻樂於被張璐僱傭,成為Fusion Fund團隊的一員。

他對筆者說,“Lu是我見過的年輕人裡最有領導力的一位,她比我小10多歲,但她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總是讓我驚訝和佩服,她不僅非常聰明,而且非常嚴謹專業。她成長的太快了,和她合作我充滿了動力。”

她的另一位合夥人鮑哲南院士,是美國知名的科學家,曾當選過Nature世界十大影響人物之一。而她選擇加入的原因,同樣是被張璐的專業能力與大局觀所打動。

“在硅谷大家沒有太強的年齡的概念,更多是追求理念的相合,團隊的互補性。”張璐說。面對這些超乎想象的信任,她的選擇是帶著團隊繼續向前,努力成長。

基金運轉至今才3年多,Fusion Fund已在張璐的帶領下投資了超過45家美國科技創新企業,以硅谷為大本營,覆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丹佛等美國各個創新熱點地區,知名科技媒體Techcrunch報道過的在未來1-2年預計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中,有兩家就是張璐投資的企業。

在硅谷,是否能夠成為一個領袖,其實跟年齡的關係並不大。不論是獨角獸企業的創始人還是年輕的投資人,只要能力足夠,年輕在這裡有時是一個額外的資本,而不是負累。

除此之外,對於張璐來說,她自小形成的性格和硅谷的氣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恰好契合。

“有時候,大家會認為交流的智慧是八面玲瓏,甚至是虛與委蛇,但是在我身上,但在硅谷,交流的智慧就是直接和直爽,通過高效的溝通,快速直接地溝通信息並建立信任。”

這個全球創新腹地已經運行了近百年,而中國的風險投資人在其中嶄露頭角僅僅是近幾年的事情。在東西方不同合作、溝通、處事哲學的碰撞中,不乏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甚至有資深硅谷投資人在初接觸中國合作方後宣稱,“以後再也不和中國人合作了”。

張璐直接的風格則恰恰令硅谷對她敞開了懷抱——在斯坦福創業時,張璐和她後來的重要導師卡爾·辛普森(Carl Simpson)結識。後者從未到過中國,卻在跟她的接觸中由對她的信任而希望更多地瞭解大洋彼岸這個市場。

2017年初,張璐成為了美國《福布斯》30Under30榜單有史以來第一個當選風投主題人物的中國人。提名她的是硅谷風投教父菲爾·保羅(Phil Paul),美國知名母基金Top Tier的創始人。保羅是硅谷一線老牌基金如KPCB (凱鵬華盈),NEA等一期基金的創始投資人,還是美國母基金Top Tier Capital和Paul Capital的創始人。這是保羅第一次向《福布斯》提名候選人。

張璐:從硅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年過八旬的他在線提交提名理由時寫道,“在一個女性這麼少的行業裡做技術投資,進行與大資本方進行合作,並幫助美國的企業更好的理解全球化的市場,進行跨國的合作,這些都是很難的事情,Lu還是做成了,我為她感到非常驕傲。”

扶持科技創新在硅谷,張璐的生活在以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進行——同一個月中,除了投資項目、基金運行本身複雜的事務以外,她可能會在不同的重量級大會上擔任嘉賓、參加多個公司的董事會,同時還持續擔任奇點大學的創新導師、微軟創新中心的導師等。

她的時間表裡想插進新的東西,最好的方式就是約在夜晚十點以後,通常那是她相對靈活一些的時間,採訪也是約在此時。

但她樂此不疲,既因為習慣了這個速度,也因為始終有熱情。

“現在所有的東西都在爆炸。信息爆炸、科技爆炸,對於利益的追求過猛,會迷茫,失卻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張璐說道,說了一天話後嗓子有些沙啞。

而如果真正從關心整個社會和組成它的每一個個體的角度來看,一切有時會讓她覺得豁然開朗。

所以在乘紅眼航班從波士頓飛回硅谷後,她還是有精神驅車一個小時到位於山景城的奇點大學。張璐是這所由谷歌、美國航空航天局等機構主辦、聲名斐然的硅谷大學的創新導師。在那裡,她一般會花上每週幾個小時的時間完成她的指導任務,在Mentor Day或者Mentor Lunch上幫助創業公司。

張璐:從硅谷投資人到2018“全球青年領袖”

奇點大學

在奇點大學的導師生涯裡,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家非盈利公司,他們希望用3D打印技術來幫助災後重建,2017年還獲得了白宮的特別獎章。

在受到自然災害侵襲的地區,物料的運送往往很困難,導致災後重建費工費時,而3D打印技術能在當地直接打印材料,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

這個願景很好,技術也靠譜,但是作為一家非盈利公司,他們只能掙扎求生。

“他們過去的方式是純非盈利的,但這也會導致公司很難經營下去,反而對長遠來說不是好事情。我幫助他們調整商業模式之後,一部分產品做商業銷售,另一部分供給聯合國,這樣這個事情才能做得久。”

密集的日程與身上肩負的擔子當然也會帶來壓力,張璐選擇的應對方式是始終保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她家一角是完全屬於音樂的,架子鼓、吉他,鋼琴陳列在一起,都是她長久的興趣和自我放鬆的方式。在斯坦福的西北角上有一所藝術博物館Cantor Arts Center,外面的草坪上是歷經時間洗禮的雕塑作品,館內展示著眾多古典及當代藝術作品。剛進入投資行業時,就算是忙到昏天地暗,她也會抽一點時間在Cantor Arts Center做義工。

斯坦福的遊客並不常光顧這個藝術博物館,在不需要義務講解的時候,她在展館裡的畫作前久久佇立,“覺得非常平靜幸福”。

在看似一刻都停不下來的生活裡抽出時間,讓自己仍能擁有珍貴的獨處時光和探索未知的機會,始終保有對生活的熱情,這大概就是張璐平衡高強度的工作與生活的方式。

青年領袖:著眼全球化,幫助年輕人雖然在工作、自我、生活的平衡上,張璐已經走過了不短的路。然而如此年輕,在硅谷擔當一個指導者,甚至領袖角色,面對可能的質疑和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她並非從一開始就練成了金剛不壞之身。

創業時,張璐基於自己的專利做出了能夠診斷二型糖尿病的產品。有硅谷投資人質疑中國的專利保護,跟她說,別把她的產品帶到中國,張璐幾乎跟他吵起來。2015年,華為訴訟三星,打贏了知識產權官司之後,張璐還想著給該投資人發郵件,“你看,不到五年,中國企業已經有專利保護,也會用這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前一段,張璐受邀參加斯坦福胡佛研究中心的年會,作為美國知名的公眾智庫,胡佛年會來賓很多都是共和黨政界,商界和科技界的領袖。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很多嘉賓都在評判中國的戰略發展和對美國的威脅,“我很直接的和他們說,很多恐懼都是由於不瞭解引起的,如果他們願意真的去理性的理解中國的戰略發展,並以更長遠的角度看待中美合作,得出的結論也會不一樣,全球化,中美合作是必然的”。今年4月份,張璐作為青年領袖代表在博鰲論壇做演講嘉賓,作為一個對中美兩地科技,資本和市場都有深刻理解的投資人和青年領袖,她的觀點往往一語中的。

一番交鋒下來,顯然,她和美國融合的方式並非如同一滴水匯進這個“燈塔國”,而是帶著自己的知識和態度,作為一座橋樑來連接中美。

她把有些美國人對中國的偏見歸結於黑暗森林法則——越無知越恐懼。而她所受的學術訓練、商業上的經歷、所在的位置讓她恰巧能夠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這次入選全球青年領袖,張璐被問到如何看待新時代青年領袖應當具備的特質,她深思熟慮過後說,全球化是她的答案。

“有責任讓全球更好地認識中國新時代的發展,推動全球化的交流,並且幫助下一代年輕人。”張璐說道。

這條路她曾經走過了——用自己的專業和努力彌閤中美合作的縫隙,身體力行地證明在硅谷的成功可能有的另一種形態,與標籤無關,只在於實力、戰略與耐心。而她也希望在未來能幫助那些未來的年輕人們,在一開始就找到全球化的角度,在跨文化交流和跨界合作這件事上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