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互撕,最大贏家是我國樓市!

摘要:如何應對高房價對消費的阻擊是個現實問題

阿里京東互撕,最大贏家是我國樓市!

撰文|張銀銀

真相有時候很殘忍。“雙11”剛落幕,阿里京東就對慫、互撕。

阿里巴巴宣佈大促成交額鎖定1682億元;京東也在今年首次公佈雙11銷售數據,下單金額鎖定1271億元。國美、蘇寧等沒有發佈準確數據,不過據說都有明顯提升。

就在大家應該歡慶“收割”的時候,阿里的公關領導說,“京東數學很好”,暗指京東統計的是11天的數據;隨後,京東集團方面也在朋友圈回懟:為啥你家可以預售20多天,然後算一天銷售額。

其實,不管怎麼說,阿里、京東一定程度上說都是大贏家。贏家背後槓桿遊戲的另外一端,誰是輸家,他們得到的關心恐怕才是最不夠的。

不僅如此,槓桿遊戲看了數據後,覺得阿里、京東這些零售巨頭恐怕也是輸家。

阿里京東互撕,最大贏家是我國樓市!

從趨勢上說,我國電商增速明顯放緩。我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網上商品零售額41944億元,增長25.6%;2015年,網上商品零售額32424億元,增長31.6%;2014年時這一增加接近50%。

可謂是連連下滑,背後的原因值得思考。

與此同時,房價2015年末再次啟動,不少城市都又創天價,刷新“三觀”。這到底對電商,乃至社消造成什麼影響?具體來說:

1、實體店、商業綜合體當然是輸家。等死肯定不會,實體店、商業綜合體的很多功能畢竟是代替不了的。

但互聯網巨頭的霸道在於,不僅搶佔了過去實體店、商業綜合體的很多市場份額。通過O2O,連固有的盤子也來分成。更重要的是,雙十一不可避免造成提前、超前消費,這讓實體店接下來幾個月的消費需求減少。

不僅如此,房價的高歌猛進,一方面造成了商業門面價格也走高,做生意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住宅市場火爆造成商業房屋開發體量也越來越大,一些城市甚至遠遠超過現階段需求。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生意更不好做。

阿里京東互撕,最大贏家是我國樓市!

2、商業品牌線上為難,巨頭爭霸搞二選一咋整?倒黴啊!媒體早就注意到,口水仗的背後,是兩大電商巨頭相互牽制。雙11前,一些品牌商就開始面臨不得不在京東和阿里之間進行二選一的決策。

9月底,綾致集團旗下的Only、Vero Moda、JACK & JONES、SELECTED關閉京東店鋪,並向消費者發送短信稱,京東店鋪因業務調整,無法繼續服務。緊接著,韓都衣舍、江南布衣、太平鳥、真維斯、GXG等服裝品牌也紛紛宣佈從京東退出。

業內人士透露,多家服飾品牌退出京東,與來自天貓的壓力不無關係。

但對於商家來說,開拓更多銷售渠道任何時候都是有必要,且必須的。市場盤子被撐越大,越需要覆蓋更多可能的消費者。

而如果只能二選一,最大那個一,畢竟沒有強大到絕對壟斷。那麼選其中一個,註定就會影響品牌的總銷量。

本來現在線下成本越來越高,線上成本也是逐年走高,還搞二選一,這是對商業品牌的新傷害。

阿里京東互撕,最大贏家是我國樓市!

3、阿里、京東等巨頭不可避免也是高房價的受害者。阿里、京東等最新的數據雖然再創新高,但大家都明白,背後的實際增速和水分。

在《12萬億的後遺症和沉重代價!2016高房價最權威數據剖析》(5月11日)一文中,槓桿遊戲通過我國統計局數據發現,高房價可能透支家庭儲蓄、房貸負擔加重;社消增長速度幾乎全線飄綠;連出境遊增速都回落。

具體到網絡銷售:2016年,網上商品零售額41944億元,增長25.6%,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2.6%。2015年,網上商品零售額32424億元,增長31.6%;

在網上商品零售額中,2016年,吃類商品增長28.5%,2015年為40.8%;

阿里京東互撕,最大贏家是我國樓市!

穿類商品增長18.1%,2015年為21.4%;

用類商品增長28.8%,2015年為36%。

當然,我國網購越來越普及,未上網人群越來越少,消費理性程度提高,都會影響未來的網絡銷售增長。只是,以上消費增速幾乎都是下滑,不要說和高房價、房地產銷售增速高完全沒關係。

阿里、京東,以及其他平臺巨頭,錢當然可以繼續賺,但要再現過去的輝煌,如何應對高房價的阻擊是個現實問題。

歡迎各位杆友關注“槓桿遊戲”的備用號“泡沫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