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明星農民工」的「高鐵夢」

2013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由中華全國總工會等相關部委聯合通報表彰了一批“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來自中鐵十五局集團貴州中鐵路橋工程有限公司(原鐵道部都勻橋樑工廠)農民工秦久林榜上有名。

一個從大山裡走出來的農民工,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工,是如何成長為一名全國勞動模範的,秦久林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記者多方渠道,終於採訪到了這位農民工明星的奮鬥軌跡。

一個“明星農民工”的“高鐵夢”

勤學苦練,做一名學習型農民工

家住甕安農村的秦久林18歲初中畢業就獨自走出大山闖蕩,成為中鐵十五局集團貴州中鐵路橋工程有限公司(原鐵道部都勻橋樑工廠)基層一線普通農民工。

秦久林深深懂得,飛速發展的鐵路建設需要有技能的人來擔當,要想捧住這個“鐵飯碗”就要全力以赴地學知識、懂技術、有真本領。於是,他堅持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掌握了大量從事本職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實現了由實幹型工人向知識型工人的跨越。

一個“明星農民工”的“高鐵夢”

2009年,在京滬鐵路最大的制梁場—--磨盤張梁場,短短兩年內,要生產預製900T箱梁1091孔。秦久林所從事的張拉工作是其中一道重要工序,在張拉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或是在任何環節上出現一點問題都可能導致這孔成型箱梁的報廢,損失嚴重。在面對這種專業技術複雜,看著一張張猶如天書的施工圖紙,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沒有退卻,為了儘快掌握施工技術,他先後買來了《箱梁預應力張拉施工技術》等多部專業書籍。無論酷暑還是寒冬他都泡在張拉現場研究解決問題。白天在施工現場遇到新問題,他就在隨身帶的小本子上記下,晚上回去後回到宿舍後繼續查看資料,認真思考想辦法,自己不能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一遍遍翻書、向技術人員請教,共同修改,完善方案。

一個“明星農民工”的“高鐵夢”

每片梁張拉前他都要認真檢查和複核是否有技術人員開具的張拉通知單,規範操作,作為張拉班的班長他在嚴格要求作業人員的同時,對自己也毫不鬆懈,認真鑽研張拉知識,同工人交流學習經驗,同時現場檢查梁號是否相同,再對該梁外觀質量看一遍,無問題後開始張拉。張拉過程中經常監督操作和紀錄的數據,確保準確無誤。靜載試驗,全部一次合格,質量得到保證。參加工作20多年以來,他負責過的上萬榀橋樑的張拉工作從未出現質量問題。

一個“明星農民工”的“高鐵夢”

“一名普通的張拉工工作做的這麼細緻,在我們梁場裡頭沒幾個能做到,尤其是作為一名農民工非常不簡單。”京滬高鐵指揮部指揮長習仲偉對他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刻苦鑽研,做一名創新型農民工

秦久林常說,建鐵路優質工程,既要有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更需創新的精神和勁頭,只要下苦功,沒有做不到!

在箱梁預製張拉過程中,“一舉兩得”的創意多處體現,彰顯出在一線施工的秦久林強烈的自主創新意識。內行人都知道,張拉操作技術中有兩個很難攻克的關鍵點:

一是張拉工程中容易出現斷絲滑絲現象,在張拉錨固24小時內出現斷滑絲後重新退錨再張拉,老辦法每次只能退1根,費工費時。靈感出自實踐,智慧出自勤奮。秦久林下決心要除掉這隻“攔路虎”,他通過反覆專研製作出退錨器,一次可同時退錨9根,且快速便捷,時間縮短了五分之四。

一個“明星農民工”的“高鐵夢”

二是在操作過程中人員配合是關鍵。在T梁張拉過程中要求兩臺油泵同步操作,即操作手和油泵司機同步操作,操作手要做到鋼絞線、錨具、千斤頂同心,而對於箱梁則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四臺油泵同時同步操作,每臺油泵司機和每2個操作手同步操作,也就是完成一榀箱梁張拉需要12人的配合,這對班組技能員工的默契度要求極高,秦久林為攻克這一難點也煞費苦心,對了使班組員工能達到如此高的配合默契度,一遍一遍模擬練習,已達到每個人準備工作做好後,通過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手勢,就能互相理解。在他的領導帶動下,班組凝聚力強,工人們團結一心,張拉質量標準高,經常高標準、超額完成任務指標。

一個“明星農民工”的“高鐵夢”

在滬昆客專玉山樑場,秦久林為了改裝發明新型的移動張拉架,一連好幾天利用工友回駐地吃午飯間隙,頂著烈日驕陽,一次又一次地把張拉架拆散,然後又組裝、撐開,經過反反覆覆地實驗,終於製作了不足百斤的移動式張拉架,以替代一噸多重的吊車。新式移動式張拉架運用起來方便靈活,消除了安全隱患,不僅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使得作業程序更加流暢,還提高了近三成的工效。目前,玉山樑場現已累計生產鐵路箱梁620孔,全部按期保質保量張拉完畢,完成時間節點,讓一孔孔箱梁在滬昆客專線上凌空飛架,到時將牽引著“和諧號”高歌猛進,唱響一曲新版的高鐵“大地飛歌”。

一個“明星農民工”的“高鐵夢”

2012年6月30日,在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速鐵路投入運營一週年之際,中央電視臺大型文獻紀錄片《京滬高鐵》攝製組,為了再現京滬高鐵磨盤張制梁場施工場景及管理模式,展現這位時任該制梁場張拉工班長、“明星農民工”秦久林風采,攝製組再次到滬昆客專玉山制梁場取景拍攝,又把他攝入了寶貴的鏡頭。

面對眾多新聞記者追逐採訪,他靦腆地說,“我18歲從甕安縣鄉下就出門闖蕩26年,今年44歲的我,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一個農民工也能當上勞模,還獲得“五一勞動獎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