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離鄉遊子心裡的時間味道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

有一種味道是離鄉遊子心裡永藏的時間味道,這就是臘味。

臘味:離鄉遊子心裡的時間味道

在冬日的暖陽裡,悠閒的小鎮,家家戶戶掛滿曬魚乾、灌香腸、醃醬鴨……

香味隨風飄散,這是人們在為新年做著準備。

臘味:離鄉遊子心裡的時間味道

臘味,是中國人與時間共同謀劃的美食,舌尖上的鄉愁。

相傳上古時期,人們於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而十二月叫臘月,而臘肉,是在冬天將肉類以鹽漬經風乾或燻乾製成而得名。

“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到了大雪節氣,家家戶戶便忙著醃製臘肉,是冬天最溫情的記憶。

大雪前後,氣候相對乾燥,此時製作的臘肉品質最高,口感最佳。

拍豬肉,抹鹽加醬,做成一串串臘腸臘肉,醃製過的臘味掛在朝陽的屋簷下晾曬乾。看著它們在陽光下閃著油光,彷彿都可以聞見嚴冬裡那碗臘味飯的甜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當然也造就了味道各異的臘肉。離鄉的遊子長年外出,每每都會帶些這些連接著鄉愁的味道。

湘西臘肉

湖南是臘肉的名鄉。

一到初冬,人們開始屋前屋後的忙碌起來。宰一頭豬,取五花肉若干,他們會一邊拍打豬肉一邊抹上鹽粒,然後用上自家釀的米酒把鹽溶掉。山風吹來,一塊上好的生鮮醃肉得以成型。

由於湘西盛產茶樹和果樹,所以人們會把醃製好的肉掛在取暖做飯的火塘之上,再經穀殼、木屑等煙燻成臘肉,燻的時候根據每家的口味習慣加一些陳皮、肉桂等香料。

這種煙火的味道,甚至使湖南一帶的臘肉形成了一大流派——“煙燻臘”。

大山裡的空氣明朗,臘肉在時間與人的耐心守護中多了一份獨特的茶果香。

四川臘肉

四川臘肉製法,根據口味不同,將宰殺的鮮土豬肉加鹽、白酒、五香粉、辣椒等物進行醃製。

以前四川各地鄉民家中均燒柴灶,灶上備有掛架,利用灶口餘溫溫水,將醃製好的肉掛在灶口的掛架上,利用灶內的青煙上升去熏製,事半功倍。

湖南燻臘肉常用稻穀、甘蔗皮、木屑,而四川臘肉則是用松柏枝、橘子皮等。燃料不同,燻出來的臘肉自然也就不一樣:湖南臘肉煙燻味重,顏色發黑,而四川臘肉顏色紅潤,還略帶松脂清香。

徽州臘肉

徽州臘肉是用徽州所產的黑豬、藍田花豬、甚至農家自家所養的土豬製成的,醃製時選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

起缸後,一刀刀的肉就掛在老屋向陽的一面牆上。那肉大多有二尺長左右,冬天暖洋洋的太陽普照著,未曾褪去的粗鹽粒晶瑩發亮。

牆上風景,碗中餐。斑駁高牆,掛上一整排的臘豬腿、臘豬頭,是美食也是風景。

臘肉曬好,變黃變香,變為上等配料,添進家鄉味十足的徽菜裡,味道正宗。

廣式臘味

走進廣式的臘味店,簡直就是一座“臘味大觀園”,臘鴨、臘魚、臘肉、臘雞等等,可名頭最響亮的還要屬臘腸。

製作臘腸得用最傳統的手工製作,上好的後腿肉和肥膘肉分開切成小粒,同時加入醬油、糖和鹽等調料攪拌均勻。

腸衣最好是存放一年的,灌成臘腸之後,需要用釘耙刺破腸衣外表,擠走多餘的空氣。最後用粗細統一的麻繩將灌腸分成小段分扎。

越是經驗豐富的老工人,扎出來的臘腸才越迷人,一眼望去,那一串串臘腸油脂豐滿,甜香四溢。

廣東的臘肉在太陽暴曬下,肉中的蛋白質、脂肪會加速變化,產生濃郁的風味,也就是“臘味”,而且曬出來的臘肉肥膘如琥珀,瘦肉似蜜蠟,和川湘煙燻出來的臘肉相比,顯得綿軟溫潤。

為什麼追逐臘味?因為臘味的呈味物質很多,形成過程複雜,最終呈現的其實是一種複合味,集合了肉香味、醃滷味、鮮味、鹹味和微甜味……它們共同在舌尖瀰漫,淳厚且揮之不去。

臘味:離鄉遊子心裡的時間味道

製作臘味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儲存那些容易腐敗變質的新鮮肉類。

時至今日,臘味不僅讓我們收穫了與鮮食截然不同的味道,更是慰藉著遠在他鄉遊子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