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远程奔袭大理,面对蒙古铁骑大理国为何一战而败?

梁辛


公元1252年7月,雄心勃勃的大蒙古国蒙哥汗,决定效法爷爷成吉思汗“假道南宋,包抄金国”的策略,决定远征大理国,然后从南面对当时呈胶着状的蒙宋四川战场进行战略包抄。这个任务就委派给了他的弟弟忽必烈,这也是忽必烈第一次独立统军出征。

大理国立国于公元937年,那时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且距蒙古遥远、一路山川险阻,颇为难行。因此,这对于忽必烈来说无疑是个艰巨的使命。1253年夏,忽必烈与副帅兀良合台及随军宗王五十余名,会师于六盘山,在已归附的西藏萨迦派宗教势力的协助下,绕过南宋在川南的守军防线,于当年9月蒙军主力进驻松潘,并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伐大理。兀良合台率本部为西路军,由理塘、稻城、中甸,进逼大理之丽江;忽必烈率汉军及也古、霸都儿等诸王军队为中路,经大雪山,横渡金沙江,直取大理;木哥、塔察儿、阿失必哈诸王军队为东路,出川西北草原,由黎州攻入大理国境内。

三路军进军途中,几乎未遇大理守军阻拦,但由于崎岖难行和气候不适应,军队减员严重,如中路汉军董文炳部,骑兵仅剩数十人随行。12月初,忽必烈的中路军逼近大理城,当时的大理国正陷入内讧,朝政大权落入高祥、高和兄弟之手,地方将领和各部族首领皆拥兵自重、不听号令。

当忽必烈派出的三位劝降使臣进入大理后,大理国主段兴智和大多数朝臣主张与蒙古议和,但高氏兄弟骄横跋扈,自以为蒙军远来疲弊,可一阵破之。遂不顾国主和众臣反对,下令诛杀蒙古使者,并悬尸于树。十二月十三日,忽必烈与其余两路蒙军汇合后,下令攻城。高氏兄弟挟段兴智背城一战,出动全部精锐与蒙古军在城下搏杀,结果大败而回。15日,大理城被攻破,段兴智一行逃往善阐,高氏兄弟则退往姚安,试图固守。但忽必烈恼恨其诛杀使臣,以木哥等穷追不舍,很快将高祥等擒杀。至于在善阐的段兴智,则也被兀良合台部俘获,但后来在被押送到和林,觐见蒙哥大汗后,却因献图归附,而得到了蒙哥的欢心,被封为大理王,协助蒙古军队抚平大理全境。

遵照蒙哥汗的旨意,大理全境交由兀良合台部继续清剿,忽必烈率诸王班师,等回到河西清点诸军,出发时的十万余人,仅余不足两万。可见远征大理的蒙古军也是损失很大,当然其一路因气候、地理因素的减员是主要原因。而大理国的内讧,导致各地的守卫者不能有效互助、各自为战、以致被各个击破,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