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很有趣兒(連載37)——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37)

全文2964,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01

【改革是個大工程】

趙匡胤可以暫時不過問工作,不過皇帝柴榮可不能閒著啊。

作為後周的當家人,柴榮皇帝的工作幹得確實很出色。

在策馬揚鞭,征戰四方的歲月裡,柴榮也沒有忘了國內的建設。

其實,道理很簡單: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說到底,就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不要以為僅靠兵強馬壯就能贏,畢竟肌肉再發達,沒有饅頭吃,照樣得玩完。

因此,柴榮軍事上的輝煌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國力穩步提升的基礎之上的。(就像我們玩三國遊戲總是先從內政開始一樣,科科。)

短短的五年時間,這位工作狂就從六個方面實行了強有力的改革措施。

第一,人事。

五代十國是個憑拳頭大小說話的時代,長期的軍閥割據局面造成了一種“重武輕文”的社會氛圍,作為當時封建社會最重要的國家人才選拔機制——科舉制度則被長時期地抑制,以致於國無良吏,君乏良臣。

作為唐太宗的超級FANS,柴榮當然明白“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

還是那句話:軍閥的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啊!

沒有人才,怎麼行!我柴榮再牛,能把活都幹了嗎?!

因此,柴榮即位之初,就四處蒐羅人才,並對後周帝國的人才遴選機制進行了深度的改革。

柴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顧群臣的反對,親手提拔非進士出身的魏仁浦為樞密使,執掌軍國大事,以示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決心。

接著,柴榮下詔重新開科取士,恢復科舉制度,並親自出題,親自考核,量才而取,唯才是用。

也正是柴榮在人事制度方面的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才使得王樸、魏仁浦、趙匡胤等人得以脫穎而出,在短短的數年之內躋身朝廷高級官員的行列。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37)——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02

第二,民生。

五代混亂的局面一方面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百姓流離失所。為躲避戰亂,很多人遁入空門,皈依佛祖,佛教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快速發展勢頭。(中國人得意的時候是儒家,失意的時候是道家,絕意的時候就成了佛家。)

其實,面對戰火紛飛的亂世,面對繁重苛雜的賦稅徭役,老百姓也是無可奈何,反正不管是看破紅塵還是留戀紅塵,出家都似乎成了最好的選擇。

然而,這種狀況勢必導致躲進寺廟中只吃飯不幹活的和尚尼姑越來越多,造成社會勞動力匱乏,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帝國已經不堪重負。

“唯物主義者”柴榮同志,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決定拿佛教開刀,於是一場史稱“世宗滅佛”的運動展開了。

首先,嚴把審核關。

以後無論當和尚還是尼姑,都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

想當和尚是吧?好的,先填個表。

姓名、年齡、性別……

性別?!我當然是男的啦!女的我就當尼姑去了!

少廢話,讓你填你就填,上頭有規定!

表填完了是吧,OK,找你爺爺、奶奶籤個字先。

簽完了是吧,OK,找你姥爺、姥姥籤個字先。

簽完了是吧,OK,找你爹地、媽咪籤個字先。

##¥%¥%@#&*&*……

其次,實行冗員淘汰制。

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寺廟裁員,所有的假和尚、假尼姑全部勒令還俗,該服兵役的服兵役,該生孩子的生孩子。

同時全國各大寺院必須編制詳細的人事報表,每年報請國家審核,凡是有出公差奔往西方極樂世界的,空出的名額一律註銷。

再次,實行寺院政府審批制。

凡是未經政府批准而設立的寺院一律視為非法,全部予以取締,相關寺廟裡的金身佛像全部融化鑄成銅錢,充實國庫。

柴榮對此有一個生動的闡釋:佛教不是講究佈施嗎,現在大家都窮得叮噹響了,佛祖當然應該舍下金身,佈施百姓,拯救蒼生啊。

經過這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後周境內當年就廢除寺院三萬多所,僧尼還俗六萬多人,對於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北宋名臣司馬光(就是那位砸缸的小盆友)對這場轟轟烈烈的“唯物主義運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37)——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03

第三,財政。

鑑於戰亂頻繁,導致田地荒蕪的情況,柴榮因地制宜地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

首先,對於外出逃難的農民,實行年限差別對待制。

三年內回來的,可以拿回一半的土地,即保留50%的股權;

五年以內回來的,可以拿回三分之一的土地,即保留33.3%的股權;

而五年以上回來的,對不起,除了自己的墳地外,一概沒收充公!

當然,如果是被可惡的契丹人逼走的,那麼政策放寬,十五年之內回來,國家還給你保留33.3%的股權。

這下子,出去逃難的農民都恨不得立刻飛回來,把自己的土地趕緊攥到手裡,僅此一條,就引發了一股難民迴歸潮。

其次,允許無地的農民向國家承包土地耕種,只須繳納必要的田租即可,並且大規模的招募流民,鼓勵墾荒,開發土地,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迴歸,此舉導致鄰近諸國如南唐、北漢、後蜀的饑民也紛紛歸附,既增強了後周的國力,也同時削弱了鄰國的實力,真可謂一舉兩得。

再次,頒佈《均田圖》,按照田畝數量徵收田租,廢除正稅之外的一切稅收,防止地方豪強、官紳將國家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甚至連歷代享受優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了免稅特權。(柴榮: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此舉一方面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另一方面緩和了階級矛盾,收到了一石二鳥之效。

這些措施實行的當年就得到了南北各地幾十萬勞動力,穩定了社會經濟秩序,極大地提高了後周帝國的經濟實力。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37)——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後周疆域圖

04

第四,水利。

中國人自古靠天吃飯,一年的收成多半指望風調雨順,萬一有個洪澇災害,那麼一年的辛苦無疑就打了水漂。

而後周處於中原腹地,黃河從帝國中央蜿蜒而過,這條哺育中國人的母親河在滋潤兩岸的同時,也給中原百姓帶來了莫大的威脅。

治理黃河是歷朝歷代的頭等大事,柴榮當然也不例外。

為治理黃河水患,柴榮數次親臨一線視察河防,並徵發數萬民工,整修黃河河堤,基本保證了黃河水道運行的安全,為後周帝國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

同時,為了確立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柴榮命人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先後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導河流達於淮,於是江淮舟楫始通”,使山東和江淮等糧食主產區一帶的米糧、貨物均可以通過水道暢通無阻地直達京城開封。

水路交通樞紐地位的確立,為今後開封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的大門。

第五,城建。

自從那位恬不知恥的兒皇帝石敬瑭獻出燕雲十六州後,中原大地已經無險可守,而開封作為後周帝國的政治中心,無疑將遭受北面契丹鐵騎的嚴重威脅,為了加強開封的城防,提升開封城的軍事功能,柴榮在位期間,對開封城進行了不間斷的拓展與修建。

負責城建工作的正是那位《平邊策》的作者——王樸。

王樸不僅文章寫得好,房子也修得漂亮,每次柴榮在外打仗,都命令他負責看家——任命他為開封留守。

工作一向積極的王留守就興致勃勃地搞起了城市建設,經過長達數年的修建、改造,王樸將原來的開封城池擴大了足足一倍有餘,並按功能區分外城、內城、皇城以及生活區、工作區等等。

王樸修築的城牆高大厚實,城市建築規整有序,既漂亮又穩固,為無險可守的開封城築起了層層的軍事防線。

卓越的城建工作,使得開封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的城市,這也成為了後來北宋定都於此的重要原因。

第六,軍事。

軍事方面的改革,其實從高平之戰後就一直在進行,主要工作就是我們的主人公趙匡胤負責的,相應的工作內容已經在前面介紹過了,在此不再贅述。

改革家柴榮所實施的強力變革對後周乃至有宋一代都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後周帝國迅速成為了當時所有地方割據勢力中最為強大的政權,其國力蒸蒸日上,氣象萬千,國勢的強盛給了柴榮足夠的底氣,他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景,心懷天下的柴榮又將目光瞄向了更遠的地方……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37)——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柴榮三徵南唐示意圖

歡迎關注,給你有料、有趣、有意思的歷史。

在這裡遇見最樸素的情懷

在這裡遇見最有趣的歷史

月潤江南

純歷史|新解讀|很有趣

快,關注這個號,一起漲姿勢~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37)——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