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牛排三四分鐘就熟了,而燉牛肉要一個多小時呢?

teloon


歡迎關注「飯醉分子閆濤」,看我分享不一般的美食感悟!

我非常認同一句話——攝影是光線的藝術,烹飪是溫度的藝術。

任何一個學烹飪的人,一定會花很多的時間來研究火候。也許有人會覺得,所謂的火候不就是把食物弄熟嗎?其實這裡面的學問大有不同。火候的大小,完全可以改變食材的特質,比如說用水煮和用油炸,兩種烹飪的介質不同,所用的溫度也就不同,它們分別表現出來的食物形態也不一樣。

同樣是用水和大火來烹飪的便是打邊爐的燙,而所謂“低溫烹飪”便是小火慢燉。現在很多人接觸分子料理,都聽說過“低溫慢煮”這個烹飪原則,這種烹飪手法的要求是火候一定要控制的非常好,一般來講不會超過80度,也就是水的沸點之下,在低溫狀態長時間烹飪,可以讓牛肉、雞胸肉、深海魚,這一類肉質比較緊密的食材變得鬆軟滑嫩,也能讓雞蛋、鵝肝這樣的食材變出入口即化的流體質感。

有人疑問,為什麼燉牛肉就要燉上老半天,而煎牛排半會兒的功夫就熟了呢?這是因為牛扒必須通過大火,迅速在肉質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能夠把肉汁完全鎖在裡面。這樣吃起來的牛排才會肥美多汁,慢燉牛肉或者是鄉下老太太的燉老母雞,則強調火候要小,時間越長燉出來的肉才不會老,而又吃起來肉爛可口。

對於火候的研究,從前的老廚師是根據鍋裡面的“油泡”或是“水泡”來判斷溫度,現在還有一些學院派理工男類型的廚師,則是身上隨時都帶著一個溫度計,不斷的在測試烹飪時刻的溫度,所以說烹飪的事情可真沒那麼簡單。


飯醉分子閆濤


對於“肉”來說,小妹這個愛肉狂人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首先牛排是“煎”,而普通牛肉是“燉”。在工藝上就有所不同。煎制一般採用大火,要求外層迅速變熟。燉則需要小火慢慢加熱,使實物酥爛軟糯。

其次,炊具的不同,做出的菜也會有所不同。

最後肉質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整切並且未經加工的牛肉才能被我們這些食肉動物稱之為“牛排”。很多胖友以為在超市買到的平價牛排就是西餐廳採用的食材,其實並非如此。超市

一般採用牛臀肉或牛大腿肉,脂肪含量少,口感較澀。但大家或許會覺得奇怪,那些牛排吃起來也都很軟啊,其實是經過加工處理的牛肉增加添加劑的同時還有很多拼接碎肉組成。

既然說到這裡,那麼順便給大家普及一下牛肉的分類與煎制方法!


肋眼牛排(英文:Ribeye SteakSpencer SteakDelmonico SteakCowboy SteakRib Steak):

此部位取自牛隻肋脊部靠近背脊之肌肉,肉質嫩度僅次於菲力,大理石紋的油花多且分佈均勻,肋眼牛排通常中間會有一塊明顯的油脂,建議燒烤到57 分熟,把油脂燒透,散發出牛油香味來吃是最美味的,肉質鮮嫩具有嚼勁,可說是最受歡迎也最被人熟知的牛排部位,臺灣一般所稱之”沙朗牛排”即為此部位。如未去除肋骨的切塊,比較粗礦的吃法,又稱為

Cowboy steak Rib Steak

*老饕牛排/上蓋肉牛排(英文:Ribeye CapTop Cap Steak):

老饕牛排為順著肋眼牛肉之筋膜所切下的上蓋肉,為肋眼牛排的精華部位,數量稀少,其大理石油脂花紋分佈均勻,肉質口感滑嫩十分鮮甜且肉汁滿溢,建議熟度57分熟。

*菲力牛排(英文:Tenderloin Steak,法語:Filet Mignon):

菲力牛排是取自牛隻腰內肉(Tenderloin)部位,每頭上千磅的牛隻能切出幾磅的菲力,是牛肉最嫩的部位,通常也是最昂貴的牛排。這個部位的運動量極少,所以肉質如奶油般的細嫩且油脂含量極低,是可以優雅來品嚐的牛排。菲力牛排建議吃3分熟(Medium Rare)的形式,過熟則肉質變硬,就無法品嚐出菲力牛排的鮮嫩多汁,及其微妙精緻的風味。

*牛小排(英文:Short Rib):

取自牛隻的前胸肋??骨部位,可以帶骨或去骨的形式,此部位的肉質結實且油筋及油脂甚多,適合以燒烤的方式來料理,燒烤過程中油汁會隨著高溫溢出,牛肉風味絕佳,建議食用熟度7分~全熟。在燒烤至全熟的狀態下,牛肉收縮會與肋骨部位自然分離,此時最能表現出牛小排焦脆的筋肉跟嚼勁喔。

*紐約客(英文:New York SteakClub SteakStrip SteakStrip Loin Steak

取自牛隻的前腰脊肉部位,由於此部位運動量稍多,因此肉質較緊實,其油花分佈均勻,油脂含量介於肋眼與菲力之間,具豐富牛肉風味適合豪邁地品嚐, 嚼起來富有肉感非常過癮,建議3~5分熟度。在美國此部位是在牛排館、Club常見的牛排使用部位,也稱叫Club Steak

*丁骨牛排/紅屋牛排英文:T-bonePorterhouse Steak):

取自牛隻的前腰脊部位,將丁骨牛排中間的丁骨拆開,分別是一片菲力牛排與一片紐約客牛排,這兩塊部位的性質差異大,菲力牛排屬於精瘦鮮嫩,而紐約客則具嚼勁及油花,丁骨牛排恰好同時滿足兩種需求,其份量通常較大份,建議熟度35分熟。不過,腰脊肉切片位置的不同,其菲力與紐約客大小和比例也會不同,如果切片的部位比較靠近尾端,菲力的部份直徑較大,那這樣的丁骨稱做

Porterhouse ,若切片靠近頭部,其菲力部分會越來越小,甚至剩薄薄一片,組成大多為紐約客,這就是典型的T-bone

*後腰脊肉/臀肉牛排/沙朗牛排(英文:Sirloin steak):

為牛隻後腰脊柱兩側的後腰脊肉,肉質嫩度適中、油花較少但分佈均勻,牛肉風味佳,此部位靠近腿部之運動肌肉,所以略有嚼勁。此分切部位之上後腰脊肉(Top sirloin)的肉質最好,可切出特上等臀肉牛排。此部位牛肉在臺灣牛排館或餐廳較少見到,部分是以小牛沙朗形式提供,一般較常以整塊臀肉燒烤後再切片的方式在飯店自助餐看到。沙朗(

Sirloin)在美國是指後腰脊肉,而在臺灣”沙朗”一詞通常是指”肋眼牛排”(Ribeye steak),下次吃牛排不看一下菜單的英文是寫Sirloin還是Ribeye喔!

*牛肩胛肉(英文:Chuck):

屬於是牛的肩膀和脖子部分的肉,是牛隻運動量較大的部位所以肉質較硬,也含有較多的筋,通常價格比較便宜,較常被用來烘烤或做絞肉。牛排的話則可切出肩胛肋眼牛排,但由於肉質比較硬通常需要加工處理才會比較軟,少數的例外是平鐵牛排(

Flat Iron SteakTop Blade Steak),這是從牛肩部位切出來的牛排,去除中間粗筋後其肉質柔嫩,屬於價格親民CP值高的牛排,又稱板腱或上肩胛平板肌。

更多美食請關注【圓滾滾貪吃妹】哦~


濟南圓滾滾貪吃妹


這裡有個食材原理,說透了就會明白,然後自己在家裡也可以做牛排,炒牛肉等很多三幾分鐘都能整熟的肉菜。


牛肉做成食物的整個表現過程,呈“先嫩、後老、再鬆軟”特性。生肉最嫩,再煮就老,煮熟才鬆軟好咬動。這就是古人喜歡生吃牛肉的原因,也是那些歪果仁喜歡吃淌血水牛排的原因,因為沒熟,所以才嫩。

做過飯的都有這個體會,焯水後的肉塊,筷子輕輕能插動,再煮一會鐵釺都難插進。直到煮熟了才軟。這是動物纖維的特性,一經高溫,纖維猛地收縮一團,抵抗外力入侵的自然生理反應。是等到肌肉的纖維細胞高溫糊化,就會鬆軟,失去抗力。



煎制牛排正是利用了這一原理,首先醃製入味,再高溫急煎,外層迅速煎熟,也僅僅很薄一層皮,裡面還不到100℃,然後再給澆料,熱騰騰香噴噴的牛排就好了。說到這裡就知道為什麼全熟的牛排歪果仁不吃,雖然是剛熟能咬動,但是沒有了鮮嫩的口感和味道。至於燉牛肉,那就要兩小時了。


普濟


首先要說的是3-4分鐘,牛排並沒有熟,這個時候牛排是生的,還會流血(肌紅蛋白)。

燉牛肉要熟也不需要一個小時,大概煮30分鐘中心溫度就到達“熟”的狀態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正確區分“熟”與“適合食用”狀態。

一般來說國家規定“熟”的這個表現是,食材中心溫度達到85度左右,經過加熱,食材的細菌被殺死,不會吃了拉肚子。

而適合食用,則是“好吃”,口感柔嫩適口。

牛排吃的,就是這個嫩度和香度,還有一口咬下去的多汁度。如果烹飪時間長了,肉汁就會從牛排裡溢出,肉原有的嫩滑的纖維(確切的說是結締組織),也會變硬。這樣的話就塊牛排就變得又老,又咬不動了。

燉牛肉吃的是一個酥爛。30分鐘以內的話,牛肉其實已經熟了,但是肉也比較硬。這個時候需要更長的烹飪時間,原來變硬的牛肉結締組織,又會融化。肉的口感就又適合食用了。

最後一個問題是:

那牛排能不能用燉牛肉的方法去做呢?

答案是可以。

王品的牛排就是燉好的牛肉,拿出來做牛排。因為中國當代早期飲食習慣是不吃生食的,特別是見血的東西不吃。為了銷售適合中國人的牛排…王品的牛排的做法是放在真空袋裡進行長時間的熬煮(還不是低溫烹飪),把整塊的牛肉變得很嫩也有汁水,上菜之前再用噴槍噴一下上色出菜。

雖然沒有半生的牛排那麼好吃,但是老人家和兒童也可以放心的食用。


餐飲倒閉觀察


為什麼牛排三四分鐘就熟了,而燉牛肉要一個多小時呢?這個問題我老婆以前也問過我,當時問的我一愣,不過仔細想了一下,其實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首先牛排的“熟”和燉牛肉的“熟”有差別】

一般吃牛排都會被問“要幾分熟的”對吧,很少有人要十成熟(well done)的牛排。一來是這樣的牛排基本失去了很多人吃牛排想要的鮮嫩口感,追求嚼起來有勁的話,其實牛肉乾是更好的選擇不是嗎?所以牛排吃三分和五分熟的比較多,很多工序都發生在點火之前,所以這就不需要多久的時間來烹飪啊。

而燉牛肉就不一樣了,沒有人會吃三分熟的燉牛肉吧,尤其是番茄燉牛肉,如果三分熟那一打開鍋蓋基本就是一鍋碎屍的即視感啊,案發現場級別的暗黑美食。而燉煮的牛肉本身就是追求食材味道的融合,最後達成那濃郁醇香的味道,而不是說把肉燉熟就完事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來達成。

【其次這兩者所用的牛肉部位不同】

比如說:“西冷牛排”是牛的上腰脊肉,而“菲力牛排”是牛裡脊,雖然可能牛肉我們沒有那麼的熟悉,但是對比到豬身上也能理解吧。這些部分本身就是比較嫩的,而且普遍比較貴,豬裡脊也比豬五花肉要嫩、要貴吧。

而我們平時燉煮的大多是“牛腩”,現在的“牛腩”已經涵蓋了不少其他部分了(坑腩、爽腩、挽手腩什麼的),其實最初就是指的牛的“五花肉”。這部分的肉相對用做牛排的部位來講比較沒有那麼鮮嫩,跟適合燉煮。而牛腱之類脂肪很少,瘦肉多、筋多的部位基本就是滷製用的了。

希望能夠解答你的一點疑惑,如果有幫助的話記得幫忙點個關注和贊哦!


啞巴美食家


我沒做過專業的研究,但是吃牛肉還是比較在行,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國內對牛肉以燉為主,我覺得主要跟以前咱們養牛的習慣有關。之前養牛是為了耕作,牛是重要的勞動生產工具,作用相當於今天的拖拉機。當時法規是不允許吃牛的,秦朝牛瘦了,養牛的,借牛的要挨鞭子。宋代梁山好漢以吃牛肉為榮,標榜自己敢對抗朝廷。所以中國民間吃牛肉不是很盛行,烹製方法自然沒有雞鴨鵝豬羊的多。而且中國牛因為一生都在勞作,導致肉質纖維粗,脂肪含量少,這類牛肉只能長時間烹製,讓其肌肉軟化,比如燉牛肉和醬牛肉。再者中國人不喜歡生食肉類,對於比較嫩的裡脊等部位也是需要爆炒熟食。所以自然不會出現西方那種三五成茹毛飲血的吃法。

西方吃牛肉是很講究的,根據品種,飼養方法,飼料種類和部位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和成熟度來達到最好的口感。品種我只知道安格斯牛與和牛,所以不做介紹,但是飼養方法和飼料略知一二。日本和牛雖然比較有名,但數量稀少,目前世界主要牛肉出口國是澳洲和南北美洲諸國。南美洲地域廣闊,牛多是放養為主,因為氣候適宜植被生長,牛飼料也是草飼,阿根廷平均一頭牛能有一英畝的草地可供食用。我們通常會認為這類牛好吃,其實不然。澳洲和美國也有放養草飼的牛,還有圈養吃穀物飼料為主工業化養殖的牛。這類牛因為運動的少,穀物飼料內營養調配的均勻,所以牛肉脂肪含量特別高,有明顯的大理石紋路,相同部位吃起來口感明顯要好於草飼的牛。論好吃,還是這種好,價格也比草飼貴很多。這種牛弊端是飼料中會添加骨粉和抗生素。骨粉是瘋牛病的來源,不過這麼多年瘋牛病只有個例,說明全球範圍內控制得當,但是抗生素會有可能進入人體。利弊就要吃貨自己衡量了。😄

說完飼養說部位。牛肉等級這事各國標準都不同,感興趣可以自行研究下,這裡只簡單說說吃法。牛部位不同烹製方法也要調整,也不是所有牛肉都適合五成熟,牛腱子在哪個國家都是要燉煮的,烤、扒、炒是咬不動的。而菲力就很少有燉煮,因為肉質細嫩鬆散,脂肪含量低,很適合吃三五成的,或做成惠靈頓牛排,燉煮反而口感不佳,全熟就是木頭渣。而脂肪含量高的部位可以適當要成熟度高一些,讓脂肪更好的融化滲入進肉的纖維裡。比如牛小排,我個人很喜歡這個部位,肥瘦相間還有筋,七成熟後筋是脆脆的。牛排除了煎、烤,現在用低溫料理機,也能把很多部位做出驚豔的口感,不過牛腱子依舊不行。😂😂


賜給你幸福的板磚


牛排是牛脊樑骨兩邊的肉,最嫩的一條肉,沒有筋骨!我在西餐廳看到廚師燒牛排之前先把牛排切成片,用底部帶釘的錘子輕砸,把牛排砸松,如發現有點筋都要用刀把筋切斷!砸好之後漬汁,不要說四成熟了,就是生的也能咬的動,牛身上其他地方的牛肉全是筋,要用火慢燉才能爛!



司馬小絹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平時吃的燉牛肉就是普通牛肉,隨便到超市買就可以燉,而上等的牛排肉可要複雜得多,最好的就是牛裡脊,一頭牛這個部位就幾斤肉,也是最嫩的肉。

我現在在三線城市,各大超市也都有,我都逛,沒有一家超市能買到這樣的好肉,能買到的都是牛腿肉,牛腩之類的,也就是說牛排級肉最嫩,成品牛排要比燉牛肉好吃的多,價格也貴很多,做法也相當複雜,買不到也就正常了,而且牛排在加熱前已經經過預處理,三分熟也是最美味的,全熟口感反而口感會差很多,我舉個例子,就比如松花蛋,不用加熱它也算熟的一樣。

如果你到超市買一塊牛肉,用做牛排的做法,三分鐘煎雙面,這個三分熟切開後會流血水,口感也不好,但是,你要雙面煎10分鐘,保證不流血水,而且也不會有紅血絲,但是,我保證你咬不動,反正我是咬不動,最後,像這樣的普通牛肉,我們只能長時間燉了,或者上高壓鍋,只能吃燉牛肉了。

最後我給大家看一張截圖,圖中是做好的牛排,切開後,雖然中間看著多是暗紅色,但是不留血水,很有彈性,吃起來是最鮮美,最嫩的。因為這才是頂級牛排三分熟的樣子,能吃到一次這個品級的牛排,很難,很難。



斷絃殘曲也要聽


牛排的學問很深,只是很多牛排館沒正規去做罷了,第一不是所有的牛肉都適合做牛排,第二不是所有的牛都可以,真正的牛排都是谷飼和草飼。而且選的部位也是隻選牛身上的幾十公斤肉,經常說的菲力牛排其實就是牛裡脊肉,因為牛肉纖維比較粗,所以都是有經過拍打使其肉質嫩。本身牛裡脊的肉也是運動最少的所以也比較嫩。不像牛的大腿,行話也叫黃瓜條,因為運動量大所以比較硬。還有很多,一句兩句說不完。



好的牛排就放點鹽和研磨黑胡椒就很好吃了!每次去山姆都會買兩塊回來自己做了吃!其實很簡單,關鍵肉要好!燉一個多小時並不是要燉熟牛肉,而是燉軟牛肉。實際上,如一塊前腱那麼厚的肉,你只要燉二十分鐘,怎麼樣也熟了,只是軟不軟而已。牛排那麼薄,還要被釘排拍過,當然兩面各煎1.5分鐘就熟了。

好的牛排是經過排酸程序的,不然你買塊牛裡脊煎試試,建議大家如果愛吃牛排,買質量有保證的,比如澳洲阿根廷谷飼牛排,特朗普剛來,美國牛排也開始進口了,這些牛排飼養環境和條件都比較有保證,還有,別相信國內的日本和牛,零幾年我國就不進口日本和牛,國內所謂的日本和牛要麼是假的要麼是走私的,質量沒保障。我不賣進口牛排,我只是經常給兒子做牛排,要給兒子吃有質量保障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春日盛宴


牛排的學味是很大的,並不是所有牛的肉都可以做成牛排的,牛肉用的牛肉不是穀物飼養就是草料飼養的。

牛排的取出部位不同,則有不用的名稱及烹調方式 牛小排:牛的胸腔左右兩側,含肋骨部分。肉質鮮美,有大理石紋。適合用以烤、煎、炸、紅燒。 帶骨沙朗:牛的肋脊部。運動量小,肉嫩且油花均勻,可做牛排、蒸牛肉、火鍋片或做鐵板燒也相當適宜。 沙朗:牛的後腰脊肉,肉質嫩,含油花,適用於牛排。 腓力:牛的里肌肉(即腰內肉),運動量少,且肉質最嫩,可用以做牛排或鐵板燒。 丁骨及紐約克牛排:牛的前腰脊肉的部位。




牛排是需要釘耙砸或者用刀背砸的,讓肉質更加的鬆散軟爛,然後醃製在加工的,牛排分;全熟牛排、七分熟牛排、五分熟牛排、三分熟牛排、一分熟牛排。

我本人以前在西安經常吃生牛肉,就是西安的烤串是用鋼扦子穿的牛肉,論把賣不論個,撒鹹鹽、孜然辣椒粉,我一次能吃兩把,那個時候好像20個一把。

燉牛肉就不同了,燉牛肉基本選用的是肋條肉(牛腩),牛腩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

燉牛肉如果不燉到軟爛確實很不好吃呦,而且它也不入味,燉牛肉一般就是40分鐘到1個小時左右,根據肉塊切的大小而定。

牛腱子也算牛腩,基本用來做醬牛肉、滷牛肉、牛腱子不適合做燉牛肉紅燒牛肉。

牛白板一般用於切絲、切片,經過醃製來做來做炒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