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原首席工程師回渝創業,一羣科研人員從國內外追隨而來

英特爾原首席工程師回渝創業,一群科研人員從國內外追隨而來

御芯微科技科研人員正在做芯片研發工作。(資料圖片)(受訪單位供圖)

重慶日報記者 黃光紅

近日,重慶大學城科技產業園區傳出消息:位於該園區的重慶御芯微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御芯微科技)將在今年底正式投片生產一款物聯網芯片,未來,該公司預計可年產芯片3000萬片,實現年產值30億元以上。

御芯微科技成立於2017年12月,該公司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投片生產,得益於其自主研發的芯片設計工具已取得初步成果,可大幅度提高芯片研發效率、縮短芯片研發時間。

在英特爾原首席工程師黎光潔帶領下,御芯微科技一群從國內外追隨他而來的科研人員迎難而上,幹起了研發芯片設計工具這件“瘋狂”的事,並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讓人看到了希望。

不到1個月組建成30多人研發團隊

黎光潔曾在英特爾從事10餘年通信與芯片研究工作,獲得過英特爾最高榮譽獎,並升任英特爾首席工程師。

去年下半年,黎光潔打算回國創業,並將目標瞄準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商機,開發的芯片設計工具,並以此為基礎研發多功能物聯網通信與計算融合芯片,以及相關的通信協議和技術平臺。

黎光潔把這一想法告訴了部分同事和朋友,卻遭到了一致反對。大家反對的理由很充分:芯片設計工具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要想開發這類工具,難於上青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尋常路最多是跟隨,而從最基礎的設計工具方面來創新,靠大規模機器運算來替代人力,必定是未來芯片研發最核心的競爭力。”御芯微科技的吳冶(英特爾前首席架構師)回憶說,當時黎光潔詳細介紹的構想,讓他們覺得其思路有可行性。他們相信,跟著這樣一位信賴多年的技術“大牛”,是有希望創造奇蹟的。“於是,打算跟著他‘瘋’一把。”

最後,他們都被黎光潔打動了。

2017年12月,黎光潔放棄美國綠卡和高薪,回到祖籍地重慶,在沙坪壩區政府支持下創辦了御芯微科技。一起到來的,還有吳冶、祝順宇等10餘名資深技術專家。

此後,更多技術人才從美國、日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陸續追隨黎光潔來到重慶。不到1個月,御芯微科技就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研發團隊。

不到半年就打通了開發流程

對於自己要走的路,黎光潔有清醒的認識。創業艱難,芯片創業之路更是荊棘叢生,風險巨大。

儘管如此,從決定回國創業那一刻起,他就下決心挑戰自我:“不出來努力,怎麼知道自己能否成功?”

芯片即集成電路,在人們心目中是非常神秘的高科技。過去,在芯片不是很複雜的情況下,芯片設計的一切工作都得由電子工程師手工來完成。而今,已經進入一張芯片可以集成上千萬甚至上億個晶體管的時代,僅靠手工,電子工程師不可能完成芯片設計。

但藉助芯片設計工具(EDA工具,EDA是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的英文縮寫),事情就好辦多了——設計芯片時,電子工程師可依靠計算機自動完成電路設計、性能分析、設計芯片版圖等大量工作,從而大大節約時間和人力。

即便如此,芯片設計仍然是一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開發週期長、風險大的工程。

黎光潔看到了這個行業痛點,決定不走尋常路,探索設計出一套全新的通信與計算融合芯片開發方法。

該方法的核心思路是:在通信、計算等複雜芯片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只需關注算法和需求本身。傳統芯片設計模式下靠工程師手工做的工作,則最大可能地交給計算機完成。

據此方向,去年年底,黎光潔帶領研究團隊成員開始了近乎封閉的研究工作。

這群人,大多數是80後,年富力強。大家就租住在公司附近,每天除了吃飯和回家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公司搞芯片設計工具研發。在小半年的時間裡,大家常常加班到深夜,週末也從未休息過。

同時,大家立足於自己多年的技術積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算法方案,並反反覆覆進行了無數次試驗。經歷了上百次失敗、修正、優化,最終,不到半年就打通了開發流程,開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的EDA工具。

把芯片設計週期降至6-9個月

與現有EDA工具相比,御芯微研發的EDA工具具有獨特的優勢——有了它,設計人員可通過較簡單的方式描述需求和算法,依靠計算機程序一系列優化算法和大規模運算,實現芯片設計的智能化。

“經過測試,我們的工具能夠成倍提升芯片開發效率。”黎光潔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他舉了一個例子:SoC芯片(片上系統芯片,單個芯片即可集成中央處理器、存儲器及外圍電路等組成的一個完整系統)的設計是一項複雜工程,過去,很多國際大公司都需要成百上千人來做這件事。並且,從開始設計到出樣片,一般需要耗費18個月時間。

而如果利用該公司的EDA工具,一般情況下可把芯片設計週期降至6-9個月左右,並能大幅減少人手。如此一來,就能夠大大提高芯片研發速度,降低研發成本,加快芯片上市時間。

不過,業內的質疑之聲很快傳來。

“這多半是噱頭,不是什麼驚人的成就!”重慶某大學一名集成電路專家懷疑道,對芯片設計至關重要、且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的EDA工具,一家重慶企業在短時間內就突破了技術瓶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面對質疑,黎光潔說:“能不能成功,最後要用事實說話。而御芯微科技的第一期商業化芯片項目,就是一塊實驗田。”

據其介紹,這是一個全集成融合芯片(屬於片上系統芯片)項目,將集成蜂窩物聯網芯片功能,GPS、北斗定位芯片功能及非授權頻段通信協議芯片功能等多個功能。目前,研究團隊已打通全部的開發流程,正在快速進行迭代優化工具和芯片的開發,年底就能夠投片生產。

黎光潔還透露,御芯微科技的研發成果引起了多家風投機構關注。目前,該公司已順利完成天使輪融資,並正計劃進行A輪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